如何在小学数学中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论文_王平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论文_王平

吉林省松原市逸夫小学 138000

所谓“预设”,可简称之为“教学预案”,指的是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所谓“生成”,是指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所突然萌生的一些“闪念”,比如:迷惑、质疑、异议、分歧、争论、新解等。这些超出教学预案的、意外发生的教学情境,常常引发教师对原有教学预案的调整或变更,这种调整与变更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可谓“生成”。 课前的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无序的;而课堂的动态生成又是课前预设的升华,缺少了生成的预设是刻板低效的。因此,教学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那么,如何才能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相融、相辅相成呢?

一、课前精心“预设”,为“生成”开渠引流

任何事情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数学教学活动亦然。如果课前不做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将无法有序进行,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标,而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要想课堂演绎得更生动、更精彩,那就得弹好它的“前奏”——精心做好课前预设,让生成有备而来。

1.准确把握教材,为“生成”开发有效的资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进,而驾驭教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应用。”可见,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想教得好,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

鉴于此,教师在进行预设时,除了合理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外,还要科学地开发和整合资源。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对教材上的素材可大胆挖掘,尽情延伸;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也可改变教材的内容或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2.注重学情分析,为“生成”预设导向的策略。

例如,对“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进行教学预设时,笔者根据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认识程度的差异性而进行不同的预设:如果学生是对计算公式完全不了解的,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上;如果学生对计算公式是处于初步认识阶段的,则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并寻求公式的来源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除了认知水平的差异,笔者还考虑到学生思维转化方式的差异,从而预测出学生可能先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再进行公式推导,或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再进行公式推导,或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再进行公式推导,或把一个梯形先“分”再“拼”从而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进行公式推导。教师只有在预设时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可能情况,并且准备好各种情况的应对策略,才能在面对学生动态多样的生成时,做到从容不迫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预设力求弹性,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方法并不唯一。为此,笔者在预设时力求“简单”一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利用学具画、剪、拼,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1)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2)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3)拼成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

(4)拼成一个近似的等腰梯形。

这样搭建的平台能让学生结合各实际操作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时,则让学生自主提供条件——分别已知半径、直径或周长去求面积。这样的“简单”预设比较有“弹性”,可为课堂生成创设有利条件,为学生拓展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课中科学应用“预设”,让“生成”水到渠成

1.化“错误”为“催化剂”,让“生成”油然而生。

在应用教学预案的过程中,学生因出现错误而导致课堂“卡壳”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幕。作为教师,不要害怕错误出现,更不要把错误藏着、捂着,而应该把错误当作难得的生成性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不着痕迹地化“错误”为“催化剂”,让“生成”油然而生,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巧用突发资源,让“生成”绽放异彩。

综上可知,教师多一分精心的预设,学生就会多一分发展,课堂就会多一分灵动。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有效地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其课堂预设才会富有成效;而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相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的数学课堂必将是灵动且精彩纷呈的。

参考文献

[1]陈全福 许瑄 动态生成:演绎精彩课堂的着力点[J].江苏教育研究,2008,(18)。

[2]曾莉华 谈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J].小学数学教育,2005,(10)。

论文作者:王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1

标签:;  ;  ;  ;  ;  ;  ;  ;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论文_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