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态生成构建有生命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论文_陈晓雄

用动态生成构建有生命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论文_陈晓雄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实验学校 516211)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下,人性化教学新理念的产物,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交流、碰撞的实际教学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学计划外的新情况,这种新情况将跟随教学走向而变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机智,巧妙处理,不断丰富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激扬课堂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活情境;动态生成;主动探究;灵活创造;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指课堂上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出教师原计划中所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处在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探求的欲望。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的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那教师如何才能更好的激发课堂上的生成呢?为此,我在最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让数学更具生命活力。具体的感受如下:

一、动态课堂,要充分预设: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就不会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师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并针对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精心预设并不是按照教案一成不变,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有效生成。

上数学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例如:我在教《节约用水》这一节数学活动课时,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展示和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首先,我在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本节内容的有关资料,如:水的重要作用的表现、水浪费的事例、家庭用水调查和生活中节水知识等等。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自由选择项目进行搜集、调查工作。上课前由小组长组织整理各组员所收集的资料,由于是几个同学共同努力来做这件事,虽然所花时间不多,但他们收集的资料还是挺全面的。学生搜集到的有:各个家庭每月用水量、每吨水的水费,学校一共有多少个水龙头;有的小组还测量洗一次手大约要用多少水,洗一次澡大约要用多少水,模拟一个损坏的水龙头10分钟滴了多少水等等。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测量的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动手操作能力,团队精神,又让他们在与人合作中发展了交往与交流能力。

由此,我们看到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知识的获得到珍惜水资源的理解,再到如何去节约用水,让学生体验到水是生命之源,感受到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也看到了课前的精心预设,使课堂生成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的体验,使数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二、精心创设情境,促进有效生成

苏霍姆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课前要研读教材,在把握编者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精心预设,才能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出现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所以,数学教师必须重视课前的预设环节,以生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的生成创设足够的空间,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要做一个长6米,横截面是边长0.4米的正方形,制作这样的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米?”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解答,学生会受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影响,用6×0.4×4+0.4×0.4×2=9.6+0.32=9.92(平方米),显然这样的解答,学生的思维进入了定势。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出示题目后,在讲台前出示了一个通风管的模型,让学生们进行观察。学生们立即来了兴致,显然教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察,学生们很快便发现,通风管只有4个面,并且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算需要多少铁皮的时候,就不能算6个面了。学生们很快列出了算式:6×0.4×4=9.6(平方米),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精彩的生成来自于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固然,课堂上面对具有能动与智慧潜能的学生,数学课堂会不时闪耀出思维的火花,但是,课堂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教师的把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能行走在正确高效的轨道上。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提供了金钥匙,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只要教师精心创设,就能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探索中,课堂就会多一份有效生成,多一份精彩。

三、化错误为感悟,巧用错误生成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采取批评、指责的态度,因为那样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应该精心点拨,让学生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用错误启发学生的困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在学生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圆的直径是8厘米,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题目一出示,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认为题目非常简单,纷纷举手,说自己可以口算出结果:8×3.14÷2=12.56(厘米)。显然,学生们未能触及知识的本质,出现了错误。此时,教师并没有着急进行否定和解释,而是让学生们尝试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个半圆,学生们立即进行了动手实践,不一会儿,他们便发现,半圆除了要画整圆一半的弧以外,还要画一条直径,很显然,在上面计算半圆周长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了错误的根源,于是重新列出了算式:8×3.14÷2+8=20.56(厘米),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错误”是一种异样的生成资源,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我们教师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仅容易导致这一知识障碍在学生的心中形成死结,弱化学生内化新知的情感期待。上述案例,教师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没有直接指出,更没有批评呵斥,而是循循善诱,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应在预设时设想着生成,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恰当应对,灵活处理,使动态生成的资源变成源头活水滋润我们的课堂,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使生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在生成中彰显精彩,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变成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吴志健. 生成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2)

论文作者:陈晓雄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用动态生成构建有生命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论文_陈晓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