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论文_赖群娣

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论文_赖群娣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必须要认真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民族文化有认同感。有些中学在对诵读教学方法,目标不一样导致了诵读教学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诵读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怎样把诵读教学变成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改变不同地区诵读教学的差异性。

关键词:诵读;教学;语文

一、前言

我国文学教育从古代开始就注重诵读教育,学堂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在朗读声中揣摩文章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慢慢的淡化了诵读的重要。我们要如何传承诵读的精华,让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二、诵读的现状和误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诵读教学慢慢演变成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美妙的语言艺术渐渐被淡忘。诵读教学的现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乐观。教育水平的高低、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诵读教学质量慢慢下降。有学生不够重视、不感兴趣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不深入了解诵读的意义,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急功近利;2.目标不明确,把诵读教学当作语文教育的附属品草草了事,完成教学任务;3.方法简单低下无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由于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不足,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

三、诵读教学的作用

语言表达体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诵读教学从生理上可以让学生的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得到很好的锻炼。心理上让学生自信心增强。人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诵读具有以下作用:

1.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语言是人类发明的产物,也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语言在人们交流中产生,也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重要的工具,语言的表达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凑感这就是语言美丽的一面,比如唐诗宋词,只有在诵读中,在流畅的声音里才能更好地感觉出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凑,才能更好地感觉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贴切入心。法国作家巴尔扎特说:你要不严肃,全神贯注,休想用声音来表达诗,也休想领会诗。朗诵的人和万众必须密切结合。否则,感情不可能想电流一般沟通。双方的心灵不打成一片,诗人,就等于一个天使在地狱的诟淬声中唱天国的歌颂。

2.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诵读没有理解就不能理解文章的精髓,所以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要不断地思考才能提高诵读的水平。

3.提高写作能力

熟能生巧,平时我们多诵读,读多了就能熟记在脑里。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4.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培养学生对各方面的感悟能了,从而形成文章。诵读就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在诵读中慢慢揣摩,反复的思考,吸取文章中的精华。

5.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诵读时能从抑扬顿挫的声音中感受到文章中所描绘祖国大美河山,歌颂人类心灵的美德,使诵读者心旷神怡。

6.加深民族文化的认知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诵读古文,古诗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领悟古文诗词的精髓,学习名人的精神,激发自己爱国情怀。

四、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观

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情感地、正确地朗读。这是初中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正确地诵读古诗文。教师应该有耐心地指导,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导改正。

五、诵读教学的方法

诵读在教学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提高诵读教学水平呢?教学的水平都是相同的,但还是有经验值得借鉴,笔者总结了以下诵读教学经验:

1.有情有趣

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向中体会作者写文章时所看到的一切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把学生的情感放到诵读中。

例如:教师在教授《天净沙?秋思》的时候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2.有声有韵

在诵读课的时候,要大声大胆地读出来,让自己陶醉在自己的声音里。例如:朱自清散文《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有感有味

在诵读的时候把文章想象成一桌美味佳肴,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受用。

4.有点有面

教师在指出文章的重点后,学生在诵读中根据重点慢慢理解文章的内容。

5.有法有序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在诵读中有序不乱的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寓意。

6.遵循多元化,发展性的评论

教师在选诵读教材中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模棱两可。平等地对待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成绩差的学生不羞辱,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诵读教学不产生厌恶感。

六、结束语

古往今来,诵读教学法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愿我们的语文课尽快读起来,不仅仅是在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上,更要在广大基层教师的家常课上,全面读起来,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出思想,读出语文课堂上的一片盎然生机。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中学 527300)

论文作者:赖群娣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  ;  ;  ;  ;  ;  ;  ;  

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论文_赖群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