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论文_马建勇

浅谈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论文_马建勇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第二中学 四川 凉山 615100)

【摘 要】 现阶段,新课改整如火如荼进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作者感触颇深,特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博采众长,以期为新课改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开展进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 新课改 必要性 关键性 问题性 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3-040-02

现阶段,许多学校都在进行不同程度课程改革,新课改似乎方兴未艾,然而,对于新课改目的,许多教师对此看法不一,他们认为:新课改进一步降低师生学习负担,然而,一些教师发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在逐步降低,而且教学难度与日俱增,针对这些问题,许多教师开始反思新课改,追本溯源,新课改不是追赶时髦,为此,我们教师需要精准把握新课改内涵,这条道路势必任重而道远。

一、新课改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观察、概括和应用的过程。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其不仅要贴近数学客观现实,更应遵循基本规律,重视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并将那些抽象性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应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拓展和情感发展等方面得到显著增强。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性人才是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满足现实社会客观需求的,此时,我们数学教师应积极革新教育模式,在贴近社会需要下进行课程改革。

二、新课改的关键性。

教育理念革新是新课改的首要条件,这种转变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尤为重要的是促使数学教师秉承新颖理念去优化课堂教学。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数学教师过于注重知识单方面传授,然而伴随着新课改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开展,这种传授受到严峻考验,教学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和发展情感,为此,数学教师应创造性运用教材和驾驭教材,而并非对教材亦步亦趋,新课改倡导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知识的获取、理解和运用并非依靠满堂灌,而是一种结合自身知识水平和经验之上的一种消化、吸收和重组的过程。而这些变化势必导致教学评价的变化。在现有评价体制下,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不仅彰显教育客观性而且实现教育量化标准。为此,积极革新教育理念是进行细课改的首要条件,更是必要条件。

三、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准备不足。为了又快又好的实现《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贴近学生客观现实,将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熟悉事物融于日常教学中,并进行研究。为此,数学教材富含问题情境,通过图文并茂,深受广大师生青睐,为此,我们数学教师应准备充分,数学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教具,对于那些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应进行课件准备,对于那些师资力量一般,尤其是那些农村地区的学校由于硬件缺失、教具有限、因此,很容易导致教学准备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很多数学教师只能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或者在黑板上进行简单描绘,此外,数学教师也可以自制一些教具,或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自制一些教具,以便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进一步优化课堂。

2 驾驭课堂能力不足。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主体性,注重活跃学生,然而,当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一些新问题便随之出现,学生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置身入课堂学习中,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很多是匪夷所思的,而课堂秩序会很难维护,教学任务很难定时完成,然而,教学任务无法定时完成,并非是课程结构问题,而是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无法精准运用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不再是亦步亦趋而是一种动态性过程,这时,数学教师应在预支基础上,贴近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切合时宜调控教学过程,此时,对数学教师知识储备是一种严峻考验。因此,数学教师应精准把握数学内涵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进一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心刻骨啊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多变性。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我们数学教师不应帮其解决,而要引导他们自我思索,假如教师也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也应据实而言,一旦教师发生错误时,也要走下三尺讲台,真心诚意向学生致歉,此时,学生也会获得显著发展。

3 教学活动局限于形式。数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交流和共同进步的过程,新课改倡导师生应充分合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数学教师应贴近学生客观现实,对教材进行重组,并创造性运用到教学中,结合不同层次学生客观实际,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独立思考,激励学生陈述己见,并进行适当生生交流,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讨论,以便又快又好解决问题。为此,数学教师还应有目的将新课改融于日常教学,通过课下走访和课堂听课,作者发现,许多教师只是形式化上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教师占据着课堂主导权,学生的一些基本技能和素质无法得到确实有效解决。一些教师无法精准把握问题讨论,不该讨论的问题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对于应高讨论的问题,讨论时间很短,甚至一带而过,而有的学生过于注重课堂活跃,过多的提问问题,进一步压缩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作者认为:课堂氛围过于活跃也不是一件好事,一种寂静和有序的课堂氛围同样是新课改倡导的。

言而总之: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促使教育也呈现新颖性和多样性,新课改是教育的一种高级阶段,引导者教育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开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精准把握和灵活运用,新课改的精髓在于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只有变革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才能稳步推进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汪秉彝,吕传汉;创新与中小学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0年04期

2金玉珍;;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5期

3吕传汉;汪秉彝;;用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基本理念指导中小学课堂高效益教学[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孙延洲;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张业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数学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张继红;创新教育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论文作者:马建勇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浅谈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论文_马建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