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针菇“长板一号”栽培技术

白金针菇“长板一号”栽培技术

一、“长坂一号”白色金针菇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万波,兰士波,温爱亭,李红艳,马盈[1](2013)在《金针菇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文中指出金针菇是颇受世人青睐的食用菌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在汲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学术观点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金针菇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以及引种驯化、遗传育种和杂交育种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展望了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

苏蓉[2](2008)在《金针菇自交子代群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我国着名的食药用菌,目前产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六.在金针菇产业发展中,品种选育是该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金针菇自交,揭示供试材料遗传背景,拓宽金针菇育种手段,丰富金针菇种质资源.本研究对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菌种保藏中心111株菌株进行出菇实验,按菌株子实体产量,栽培周期,子实体栽培性状三个方面进行了生产性能方面的评价,从中筛选出适宜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F10菌株、F29菌株、FM菌株、F21菌株、F3菌株、F4菌株,这些菌株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高产、优质、栽培周期短.本实验对筛选出来的6个金针菇菌株自交子代生物学性状的研究,从其自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可以知道,自交导致后代群体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平均产量均比亲本降低。亲本菌丝生长速度快的品种,除耐自交、衰退不明显的品种外,其自交子代群体一般生长速度也较快.菌株平均产量与原基形成或出现有正相关性。各自交后代群体平均产量与平均生长速度无相关性.在育种中,自交衰退严重的材料通常携带较多的不利或有害的隐性基因。通过自交测试,可以发现备选亲本的这些缺点,帮助我们取舍亲本材料。各亲本自交子代群体中选育出的高产优势菌株,FM菌株自交子代群体中26株,F21菌株自交子代群体中6株,F3菌株自交子代群体中5株,F4菌株自交子代群体中3株,F29菌株自交子代群体中3株,F10菌株自交子代群体中2株.这些自交群体中表现较优菌株经过进一步的选育,待优良性状稳定一致后,也可能升级为品系或品种.同时这些优良菌株也可为杂交育种提供较好的亲本材料。

柳会珍[3](2001)在《“长坂一号”白色金针菇栽培技术》文中指出 该品种表现出菇体洁白、耐粗放、抗病虫;菌丝能在3~34℃范围内正常生长,在-21℃低温下经过150天仍能存活,气温超过42℃以上7天左右会自溶死亡,菇体形成温度5~25℃,最适生长温度12~15℃;培养料含水量60%~65%,出菇期

童燕[4](1998)在《“长坂一号”金针菇优质高产技术》文中认为金针菇滑嫩爽口,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菌品。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需求量也随之增长。为充分发挥和显示该品种的经济效益,我基地采用不同的农作物秸秆和农业下脚料,探索出了低投入高产出的配方,选准了优良品种,现将成果报告如下:一、优良菌种。长坂一号白色金针菇,...

童燕[5](1997)在《长坂一号——白色金针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 1.菌种特征 长坂一号白色金针菇,表现为出菇分枝多、长势旺、一色白、外观商品性强。头潮转化率达100%,共可采收3潮。 2.培养料配方(%)①棉籽壳85,麦麸14、右膏粉1;②棉籽壳90、米糠8,硫酸钙、糖各1;③棉籽壳40、草菇废料40、米糠18、糖1.5、磷酸二氢钾0.5;④棉籽壳40,香菇废料40,麦麸18、糖、石膏粉各1;⑤玉

吴中伟[6](1994)在《中国的白金针菇栽培及科研概况》文中提出作者通过深入地调查和大量祥实的资料,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的白金针菇的季节性栽培的生产概况,以及有关金针菇的科研情况;并提出了当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和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长坂一号”白色金针菇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坂一号”白色金针菇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金针菇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成分和保健功效的研究
2 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
3 引种与分离驯化方面的研究
4 生产性栽培现状
5 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2)金针菇自交子代群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金针菇概况
        1.1 金针菇的分类地位
        1.2 金针菇的分布
        1.3 我国金针菇栽培史和现状
        1.4 金针菇出菇管理关键技术
        1.5 金针菇的营养价值
    2 金针菇的遗传研究
        2.1 金针菇的生活史
        2.2 金针菇主要育种技术
        2.2.1 人工选择育种
        2.2.2 杂交育种
        2.2.3 诱变育种
        2.2.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2.2.5 基因工程育种
    3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适宜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菌株筛选试验
        2.1.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栽培管理方法及设备
        2.1.3.1 金针菇栽培管理方法
        2.1.3.2 仪器设备
        2.1.4 金针菇菌丝体形态学分类实验
        2.1.4.1 金针菇菌丝体培养
        2.1.4.2 形态学分类指标
        2.1.5 菌丝生长速度测量
        2.1.6 出菇时间的记录
        2.1.7 有效数的统计
        2.1.8 整齐度的记录
        2.1.9 抱子印的获得
    2.2 金针菇自交后代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2.2.1 供试菌株
        2.2.2 培养基和培养料
        2.2.3 金针菇栽培方法
        2.2.4 金针菇自交双核体群体的建立
        2.2.5 金针菇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试验
        2.2.6 黄色品系菌株自交子代群体现原基记录方法
    2.3 F3菌株自交子代生物学性状
        2.3.1 供试菌株
        2.3.2 培养基和培养料
        2.3.3 金针菇栽培方法
        2.3.4 金针菇自交双核体群体的建立
        2.3.6 金针菇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试验
        2.3.7 PDA试管的颜色分级
        2.3.8 出菇培养料色素分泌的颜色分级
        2.3.9 卡方测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适宜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菌株筛选
        3.1.1 菌丝形态分类
        3.1.2 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
        3.1.3 子实体形态学记录
        3.1.4 现蕾时间早晚
        3.1.5 整齐度分组情况
    3.2 金针菇自交后代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2.1 供试菌株及其自交子代群体的菌丝生长速度
        3.2.2 菌株原基发生情况
        3.2.3 各菌株自交子代群体产量差异
        3.2.4 6个菌株自交子代的整体表现
        3.2.5 选育出的高产优势菌株
    3.3 F3菌株自交子代生物学性状
        3.3.1 PDA试管菌丝色素分泌颜色分级
        3.3.2 出菇培养料色素分泌的颜色分级
        3.3.3 各菌株担孢子分离率
        3.3.4 原种培养基菌丝生长速度
        3.3.5 各世代的颜色性状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适宜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菌株母种筛选试验
    4.2 金针菇自交方法
    4.3 金针菇菌株自交子代群体的生物学性状
    4.4 自交对金针菇优良菌株选育的意义
    4.5 金针菇菌丝色素分泌的意义
    4.6 自交对金针菇颜色性状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的白金针菇栽培及科研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白金针菇裁培概况
    1.1 栽培方式
    1.2 生产规模及方法
    1.3机械化程度
2. 白金针菇的科研概况
    2.1 育种驯化和菌种生产
    2.2 原材料和栽培
    2.3 生理生化
    2.4 保鲜加工及废料处理
3 问题与讨论
    3.1 机械化程度低
    3.2 污染问题严重
    3.3 菌种管理混乱

四、“长坂一号”白色金针菇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金针菇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J]. 杨万波,兰士波,温爱亭,李红艳,马盈. 安徽林业科技, 2013(01)
  • [2]金针菇自交子代群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D]. 苏蓉.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3]“长坂一号”白色金针菇栽培技术[J]. 柳会珍. 农家科技, 2001(01)
  • [4]“长坂一号”金针菇优质高产技术[J]. 童燕. 四川农业科技, 1998(05)
  • [5]长坂一号——白色金针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童燕. 农村科技开发, 1997(05)
  • [6]中国的白金针菇栽培及科研概况[J]. 吴中伟. 景德镇高专学报, 1994(02)

标签:;  ;  

白金针菇“长板一号”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