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设课堂活动论文_林凤秋

精设课堂活动论文_林凤秋

林凤秋 浙江省平阳县鳌江小学

【内容摘要】

地方课程是一门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为宗旨的新课程。地方课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所以课堂活动是地方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活动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认为课堂活动应该准确合理地制定活动目标,创设适宜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人人亲历活动,关注活动细节,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从而使地方课程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

地方课程 课堂活动 体验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新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为宗旨,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小学地方课程学科教学建议》指出:建议采用活动课程教学,如调查采访、资料收集、参观考察、动手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成为地方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效的课堂活动也就成了上好地方课程的关键。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

一、定准活动目标,凸显学科特色。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课堂活动是地方课程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那么地方课程的课堂活动目标依据什么制定呢?《浙江省地方课程标准》指出,地方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着重于激发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家乡实际、学生的学情及心理特点,通过恰当的体验方式,激发乡土情怀,发展实践能力。一位温州老师上的《走近温州鱼丸》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得非常合理:

1、了解鱼丸的由来、味道与制作过程,初步感受家乡的鱼丸文化。

2、了解鱼丸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了解家乡鱼丸文化的兴趣。

3、探究鱼丸的现状和发展,激发学生传承家乡美食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乡土情怀。

不难看出,它的目标紧紧围绕着“激发乡土情怀”,对于家乡美食、鱼丸文化的掌握程度是“了解”、“初步感受”,既符合地方课程课标精神,又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凸显了地方课程的学科特色。

二、创设活动情境,促进体验感悟。

课堂活动是地方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把“活动”毫无依托地很突兀地拎出来让学生参加,那样学生必定不能入情入境。反之,若能恰当地创设情境,学生则能更好地体验感悟。一位老师上《四大名湖——南湖船文化》时是这样设计的:

1、创设情境,分成两艘船,以赏荷花灯会为线索,探究船文化。

2、听船歌、学船歌。(先用方言说歌词,再跟师练唱)

3、学船拳、比船拳。(观看船拳视频,师示范,生跟着学做)

4、赏荷花灯会。

5、了解船菜、介绍船菜。(看船菜的图片,师当客人,生当船娘介绍船菜)。

这堂课在活动设计上巧妙地植入赏荷花灯会的故事背景,南湖的船歌、船拳、船菜三大分支文化有机串联起来,尤其是其中穿插体验多样化的摇橹,把船文化本身的体验活动突显出来,使得整堂课的活动水乳交融,学生个个学得不亦乐乎。

三、丰富活动形式,提高体验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地方课程课堂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启动多种感官,多角度地去体验。

例如一位老师上《瑞安李大同双炊糕》,在导课阶段,把李大同双炊糕装在黑色塑料袋里,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调动了探究的兴趣。接着通过观看两个音像资料,分别了解李大同双炊糕的历史、制作过程,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进一步了解李大同双炊糕的十三道工序。然后四人小组长领到双炊糕,每两个人一包,先撕开一个小口闻一闻,说一说味道。再仔细尝一尝,说一说尝到的味道。整堂课,教师调动了孩子们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了解感受李大同双炊糕的风味与制作工艺,孩子们无不产生了喜爱之情,激发了探究家乡美食的浓厚兴趣。

四、人人亲历活动,加强体验感悟。

新课程倡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许多活动还可以采取合作完成的形式,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自主意识,也能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有利于加强体验感悟。

一位老师上的《平阳木偶戏》一课,当学生初步了解了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人偶、杖头木偶的基本表演方法之后,设计了小组合作创编木偶小短剧的活动。每个孩子手里都有一个木偶,先在组内趣味盎然地创编小短剧,然后请两组学生上台展示。孩子们把角色表演得有板有眼,而且配合十分紧密。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使每个孩子都体验了表演木偶戏的乐趣,还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关注活动细节,提升人文素养。

叶澜教授指出:“必须使教育目标不仅反映时代的要求,而且顾及生命的整体的各个层次和方面,使教育是对整个人的健全发展,而不是只关注某一方面的畸形教育。”在地方课程课堂活动中,教师把活动细节指导到位,既是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

例如,一个老师上的《钱承恩馄饨》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教师说,我们看了小店的布置,了解了钱承恩,现在想不想尝一尝呢?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想!教师说,不急,先听好要求:四人小组长领到钱承恩馄饨,每人一小碗。我们先闻一闻馄饨的气味,看一看馄饨的样子,再尝一尝馄饨的味道。尝完我们先整理垃圾,接着来说一说你尝到的味道。

这位老师把活动细节考虑得十分周到,一句“不急,先听好要求”,使学生目标明确地参与了品尝,也使品尝过程更加文明有序。“尝完先整理垃圾,接着说一说你尝到的味道”,渗透了环保意识。这样的细节要求,使学生的文明、环保的习惯得到了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地方课程的课堂日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课堂活动”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一个地方课程的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才能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M].浙江省教育厅制定.2003年6月.

[2]张晓东.地方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3] 孙国华、姚振山.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1)

[4]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全日制义务教育温州市地方课程标准(修订稿)

[5]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林凤秋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  ;  ;  ;  ;  ;  ;  ;  

精设课堂活动论文_林凤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