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关于当代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关于当代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 悦1,任昌侠1,李 珩1,2

(1.重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重庆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庆400044)

摘 要: 基于当代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存在问题的阐述,结合国家对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剖析,分析当前教育中存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策略,为后续深入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引导性材料。

关键词: 当代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研发成就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面临着种种挑战,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利用现有技术的不断优化,促使更加适用、更为便捷的技术再次出炉,为全社会人类提供更加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然而,由于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各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与能力也有所差异。自钱学森老先生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到后来的“珠峰计划”的诞生,以及对中国科学界为什么稀缺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现象及问题的出现,可以发现中国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下面将就这些现象及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1 当代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存在问题

1.1 当代教育与技术发展存在交互式关系[7] ,但缺乏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步入数据(大数据)时代,技术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技术是需要不断革新的。然而,拥有能够革新技术的能力是凭借教育工作而得以实现的。先进技术为教育事业提供了便捷与优化的教学环境,教育工作在树立一定相关技术应用意识的同时,要紧随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革新技术水平、研发新的技术产品,二者具备交互式关系。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认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的,为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与缺乏这样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

1.2 当代教育对技术创新有指导性意义[8] ,但仍有所忽视

当代教育对技术创新指导性意义的认识也不够全面。一直以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而忽视了它对技术创新也同样具备指导意义。

一般而言,对于技术创新的不足问题,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创新能力的不足、思维的活跃度不够等方面,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需要更好的推动技术创新,在教育层面需要树立基本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革新的价值理念,这样才会为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加强思维活跃性提供有力的推动条件,进而确保有所改善,而这一点也是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所缺乏的。

我国的大部分国有电力企业均具有较为庞大的机制,从而导致在开展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由于组织庞大而导致组织的管理精细化缺失问题,且许多企业均未能建立有效的高效管理体系。不同于其他工程类型,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将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性,甚至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国家和人民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许多施工企业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体系,导致部分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未能得到有效的规范,导致工程内存在许多安全风险,影响了施工管理质量。

1.3 当代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仍不够充分

结合上述问题,当代教育尽管提倡并注重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依然过多保留了传统教育中单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的时间不够,动手能力不强,从而导致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存在许多短板,需要在当代教育中给予重视,并大力调整,发挥当代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2 当代教育中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的原因

2.1 传统教育观念过重,缺乏革新意识

在当代教育环境下,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除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之外,需要灵活地使用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在注重升学率与未完全改善的应试教育环境下,部分学校为了避开“风险”而减缓教师团队年轻化的进程,从而产生教学理念整体相对落后的现象。然而,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讲,尽管其教学能力与水平不及资深的老教师,但是在接收与应用新兴技术,创新设计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远高于年长的师资团队。因此,在学校师资队伍中,除了应拥有资深的老教师,大量引入年轻有为的新生师资进行大力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

黄梁的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霸气及蛮不讲理,相反非常斯文,有家教。对我总是很体贴,照顾周到。我们一起坐出租车,他总是先为我开门,等我上车之后,他才小跑着,从另一侧上来。我说麻烦呃,你直接上来不就得了吗?他摆摆手说,不麻烦不麻烦,你是女孩子嘛。

2.1.1 当前教师队伍更换周期过长,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2.1.2 教学理念影响下,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于片面,抑制产生创新根源的发展

拥有一定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是当代学生必要的基本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学生个体创造力、新型技术研发能力,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校应当大力推广的必要培养和发展目标之一。

另外,在学习了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后,进入工作岗位,近50%的知识会在实际应用中被否定,大多数刚步入岗位的毕业生认为:理论数据与实际数据并不绝对吻合,工作过程中又再次成为了新的开始。这反映出教育工作与技术培养与发展所建立的联系存在脱节,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因此,教育工作对技术创新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互促机制。

受应试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进入大学之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仅停留在“做题”两字的理解层面,普遍存在的现象为:

(1)询问学生所学的知识本质是什么?用来干什么的?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在哪些方面?这些看似十分开放简单的问题确是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的最大“难题”,答案就是沉默与不知。

核桃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坚果之一,被誉为“摇钱树”“铁杆庄稼”“绿色银行”。核桃产业是云南林业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在全省种植面积很广,产值在逐年增加。核桃成为了云南广大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也是绿汁镇各村的经济林果和退耕还林产业。

价值,看似涉及经济学的代名词,在这里则显得过于片面。也正是因为这种片面理解的存在,因此产生了二者认识的不充分。事实上,教育价值的关键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实用人才;技术价值就是发挥其存在的意义,为满足和提供社会生活所需,为人类创造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

针对上述现象,需要反思的是:某些方面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是由于过多注重了理论问题的解决与应试,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传授知识的实质性与实用性的意义,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产生。

“两法衔接”机制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行政证据与刑事司法证据的衔接”问题。目前,理论界存在三种学说。肯定说认为,行政执法机关(包括水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搜集的证据材料,经司法机关调取后,均可作为刑事证据使用。否定说主张,行政证据不能作为刑事证据使用,必须由司法机关重新收集。折衷说认为,对于行政机关所收集的行政证据材料,应分别对待,物证、书证等可直接使用,但言词证据需重新搜集、调取。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司法机关才是刑事诉讼证据的搜集主体,这就导致行政证据直接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不利于相关证据的保全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2 教育工作与技术发展的联系多数停留于理论层面

就目前而言,尽管我国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也成为了世界众多国家的学习对象,但是科技前沿地位仍旧处于被动地位,结合现状来看,不全是能力的问题,也不是研究资源与环境的问题,而是当代研究群体中,仅有极少数人具有深究问题和献身科学的精神。这也是应试教育背景下,需要思考与改革问题,也是对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进行改革和引导的问题,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2019年7月9日,万科物流继续开启并购模式,与太古实业举行并购签约仪式,将太古实业旗下太古冷链物流资产包收入囊中,具体包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厦门、廊坊、宁波在内的7座冷库。作为可口可乐的冷链运营商,太古冷链物流成立于2010年,其仓库设施基于国际领先的冷库技术设计、并依据中国有关技术标准建设,所有仓库均能作为区域仓储中心,并具备分拣配送服务功能,设多温区存储以满足不同产品对温控仓储服务的需求。

2.3 学生创新潜力开发不足,高校缺乏个性化培养机制

过多的注重理论是导致教育缺乏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原因,而从教学对学生个体影响层面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主流的教学模式仍延习赫尔巴特最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启发,进而导致学生创新潜力开发不足,创新能力薄弱。

此外,当前高校教育尽管也提出“放、管、服”的政策,并针对部分高校进行实施,但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一方面是能力不足难以落实该政策,另一方面,受学生整体能力与教学资源影响,个性化培养难度系数较高,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2.4 对教育价值与技术价值的认识不够充分

(2)据相关数据了解,世界(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球前100名学生中,65%以上均为中国学生,然而,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结果并不如前者乐观。

显然,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教育价值的背后是通过人才的创新而诞生的相关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教育价值的衍生物;教育价值是技术价值的本源体。当代教育也正是因为仍缺乏对二者价值的充分认识,致使问题的产生。

2.5 科技发展的深究精神仍不足

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误区”,面对技术的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进入高校或职业院校后,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对于实践性、技术性的知识有所增加,但是在进行技术教育过程中,其教育工作并未与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实践环节中呈现很好的联系,依然是理论内容占据较大比重。

3 当代教育与技术创新的认识与建议

3.1 革新教育观念,培育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首要需要当代教育的教育观念应不断革新,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技术创新是需要建立在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基础上的,只有保障教育观念与理念同步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才能更好地巩固当代教育与技术创新的联系,确保有效性。

3.2 注重教育与技术发展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

在推动教育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应把握好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平衡,防止二者的不协调发展,进而避免不协调发展带来的不便;为了更好的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采取必要的手段和落实有关教育政策是确保融合的有力保障。

3.3 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

钱学森老先生提出:“为什么我们一直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片面认识,进而引发创新意识缺失。

此次研究中,实验组阳性项目平均(33.59±8.46)分、抑郁症状(1.21±0.35)分、焦虑(1.22±0.41)分、恐惧(1.23±0.48)分、敌对性(1.19±0.27)分等因子,参照组分别是(46.94±10.47)分、(1.60±0.52)分、(1.71±0.61)分、(1.50±0.55)分、(1.71±0.69)分,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实验组的抑郁评分是(44.30±6.26)分、焦虑评分(41.21±3.74)分;参照组(53.11±7.05)分、(51.48±6.59)分,实验组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

儿子在观察成年人的裸体中获得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至少他对人体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明白了这个世界对他的探索是没有禁区的。当时我并不懂得更多养育孩子的理论,凭着做母亲的本能,只是想他要看什么就让他看,他眼里的那份天真和纯洁让我坚信他不会看了我们的裸体就会变成流氓,在儿子的成长中,我庆幸有我的母亲保护了我的儿子。

另外,给予一定的条件与环境,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创新平台,展示自身的创新与创造成果,是培养与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性手段。

3.4 给予高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推动高效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所需,针对高等教育,国家对部分高校采取了相应的“放、管、服”政策,给予部分国家重点高校一定的自主办学权力,推进高校人才的个性化、高质量培养。

3.5 增强教育工作对技术创新发挥指导性作用

在新的时代,教育对于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要确保技术与时代发展完全同步,避免产生落后的风险,那么,树立正确的教育工作与技术创新的作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深度发挥教育工作对技术创新的指导性作用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使命。

3.6 树立正确认识,明确当今社会教育价值与技术价值的密切相关性

正确认识教育价值与技术价值间的关系是当代教育必要的工作之一,要真正实现教育与技术创新的有效融合,明确二者间的相关性,认识教育价值与技术价值的交互关系是关键所在。

上海市的道路工程多采用外购商品沥青砼,并通过无热源移动或高温熔融运输至铺筑现场,产生的沥青烟气对空气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随着对尾气排放的管控愈加严格,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带来的废气污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道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相对更为突出,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扬尘对周边公众的影响,特别是对距离较近的居住小区、学校等敏感目标的影响。

3.7 独立意识与深度探究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发展技术创新水平

为更好的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具备独立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步入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拥有深度探究、勇于奉献的精神是科研人员理应具备的。因此,培养相关人才时,树立一定的科研精神是推动未来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必备因素。

参考文献:

[1] 唐家玮,李晗龙.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式研究——基于“珠峰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并轨构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8-12.

[2] 郑凯,覃皓珺.“以问寻峰”——由“钱学森之问”看“珠峰计划”的改革之路[J].教育现代化,2018(7):40-42.

[3] 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 黄欣荣.大数据哲学研究的背景、现状与路径[J].哲学动态,2016(1):27-29.

[5] 刘永振.自然辩证法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6] 朱燕.“通识教育”在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的应用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8(21):25-26.

[7] 张慧洁,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81-88.

[8] 赵婷婷.大学何为一一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与协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 展涛.求解“钱学森之问”:培养人才,要有多样化的模式[J].理论参考,2010(5):52.

[10] 沈登苗.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之二)[J].社会科学论坛,2011(7):64-85.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800(2019)04-0006-03

收稿日期: 2018-12-03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82039)

作者简介: 张悦(1995-),男,重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与技术教育、教育大数据;任昌侠(1993-),女,重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与技术教育;李珩(1982-),男,博士,高级工程师,重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

(编辑:叶 璐)

标签:;  ;  ;  ;  ;  ;  ;  

关于当代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