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

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

郑晓磊[1]2011年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称赞语性别差异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大学生称赞语的性别差异研究是语言与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男女两性称赞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描述分析并对比了男女两性称赞语的差异。本文以当代中国大学生称赞语为研究对象,细化并丰富了汉语称赞语性别差异的研究。本文所做研究体现了大学生言语社团语言使用的特征,为解决交际失误和提高交际水平提供依据。当代中国大学生男女两性称赞语使用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在称赞语使用频率方面,总体来说当代中国大学生女性比男性更经常使用称赞语;偶尔使用称赞语的男性人数却多于女性;从不使用称赞语的男性人数是女性的两倍。在称赞语话题方面,当代中国大学生男性比女性更多地选择能力、表现和性格话题;女性比男性更多地选择外表话题。在称赞语表达效果方面,女性表达真心称赞的频率远远高于男性;男性表达礼貌性称赞和讽刺性称赞的频率高于女性。在称赞语接受效果方面,当代中国大学生男女两性在受到称赞时主要表现为真心高兴和礼貌性高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感到不舒服或没反应;接受到称赞并表现为真心高兴和礼貌性高兴的女性比男性多;受到称赞后感觉到尴尬或没反应的女性比男性多。在称赞语话语风格方面,男性明显比女性更多地使用诙谐的语言风格;女性则明显比男性更多使用明快、柔婉的语言风格;男女两性使用平实的语言风格的频率差异不明显。最后,本文还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以及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心理和交际心理四个方面探讨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称赞语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我们发现由于中国现代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导致当代中国大学生男女两性称赞语的使用情况与以往所做调查有所不同。如,女性受到能力和表现方面称赞的频率高于受到外表方面称赞的频率;男性在称赞异性时对能力和表现话题的选择频率高于对外表话题的选择频率。

赵蕾[2]2011年在《青少年博客语言及网络身份性别差异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网络媒体的普及化和多样化。博客成为继电子邮件、BBS论坛和即时聊天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青少年群体已成为博客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博客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青少年博客语言和网络身份的性别差异。通过对青少年网络身份和博客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了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评价,了解他们的自我定位和内心感受。同时对青少年博客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青少年博客语言研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本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调查问卷、对比分析、举例分析、文献收集,并结合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性别差异理论对青少年博客语言和网络身份的性别差异作出假设,通过数据进行求证,最后得出结论。青少年博客网络身份主要从个人信息、用户名选择、博客头像和符号表情几个方面来考察;青少年博客语言则主要从博客话题选择、语言风格、语言感情色彩、博客更新频率和博文字数、冒犯、挑衅及辱骂性语言和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这几个方面来考察。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群体倾向于在博客中使用虚拟的网络身份,他们把博客作为展现自我、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他们谈论的话题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的是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自我。青少年博客语言性别差异已经跳出传统性别语言的角色定位和刻板印象,向着平等、自由、个性的方向发展。

史崇文[3]2007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性别差异》文中提出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为研究背景,以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中的性别差异为研究对象,以俄汉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俄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中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此项研究丰富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王清[4]2012年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重要最核心的媒介,教学语言是教师语言的核心组成部分,无论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如何发展,课程如何改革,只要课堂教学形式存在于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语言在传播知识方面就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教学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语言形式与内容应该高度统一。新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目前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论文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初步探索。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以及人文精神的活化,通过对比分析了语文教学语言与其他学科语言的共性以及自己独特的个性。该章主要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归纳出了语文教学语言的总体特点。第二章集中陈述了目前语文教学语言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教师话语权滥用以及话语的缺失、师生沟通障碍以及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的一些东西,并进行相关的原因探析以及基本策略研究。第叁章论述如何创设语文教学语言的和谐环境,从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重构语文教师威信两方面来阐释了环境的重要性。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传统思想,重构教师威信,重新认识师生关系,才能真正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第四章从叁个方面就课堂教学语言的修养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关注教师性别差异对教学语言的影响以及改进方法,注意根据学生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文化品质。这些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但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修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们要站在理论的高度认识到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更要在实践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文化气息和思想意蕴。

王雪洁[5]2009年在《数码产品的性别特征研究与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类迈入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重要表征,而具叁化于一身的数码产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产品之一,现在这种趋势已初具端倪。可以肯定的是,数码产品设计中的确存在性别差异,不仅仅存在于产品设计的风格表现上,而且存在于为不同性别的群体设计的产品方法上。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使“数码产品的性别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是由于两性生理、心理上的本质差异性,使设计师在面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时需体现不同的性别风格。本文以性别特征为切入点,采用文献检索法、归纳演绎法、类比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大量资料和数码产品实例,对数码产品设计中的性别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在分析男女两性的自然特性、行为特性和心理特性及两性的差异性基础上;研究了设计中由于两性的性别差异而导致的数码产品形式的差异性,例如产品类别、产品的造型语言和产品中的人机特征等;通过探讨“为性别设计”一定规则,总结出数码产品性别特征的设计方法。论文的研究涉及女性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产品语义学、市场调查学、感性工学等诸多学科理论。以“性别特征”为视角,分析两性的性别特征对数码产品设计产生的影响,是对数码产品设计的完善,也是“性别设计”的全新运用。并能对其它产品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吴小芬, 陈章太[6]2008年在《网络传播中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国内第一篇以汉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在较大规模语料的定量统计研究基础上,分析研究网络传播中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通过综合运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网络传播中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的使用在不同性别话

骆巧丽[7]2010年在《网络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性别差异一直是社会语言学家们关注的话题,网络语言的性别研究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用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把网络与性别这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集中讨论了男女语言在网络空间中的差异问题,旨在对虚拟环境中男女不同的会话风格得到新的认知。作者通过观察所收集到到的网络中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的语料,以及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的分析指出,语言的性别差异并不会因为网络媒介的虚拟性而消失。

刘莉[8]2013年在《大学生感知学习风格性别差异与英语成绩的关系探讨》文中指出本文对大学生感知学习风格性别差异与成绩的关系作了分析和研究。运用访谈、问卷、测试方法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的视觉型感知学习风格、触觉型感知学习风格和单独型感知型学习风格呈现显着性差异;英语成绩高分男生和低分男生更倾向于单独型感知学习风格。本项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作用有:承认并认真对待学习风格的性别差异;把语言风格的培养贯穿于学习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调整教师的教学风格;增加男女生高分者和低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风格的性别差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王月琴[9]2007年在《性别差异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相关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根据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讨论了性别差异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策略。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考试成绩数据分析以及访谈,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学习风格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此同时,笔者又对常熟市的六所农村重点中学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以了解现在的男女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是否存在学习策略的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无论是在语法项目、阅读项目还是写作项目上,都优于男生;只是在听力上差距稍小一点。在学习动机上,男女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都是为了高考得高分,进入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他们都很理性。而在学习策略上,笔者的调查发现,除了在使用情感策略方面男生略超过女生之外,其他四个方面,即: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以及资源策略均为女生超过男生。但调查结果同时告诉我们,现在的农村中学学生在策略的运用上是很欠缺的。通过这些调查,笔者讨论了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以及它们的性别差异,这些因素包括:社会影响、语言学习风格、生理因素、学习动机、学习观念以及学习策略等。在研究这些因素的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因性施教”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如何利用性别差异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扬长避短,克服缺点,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一些相应的对策。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于目前高中英语的基础教学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马春燕[10]2014年在《汉语多人会话结构分析与性别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运用会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首先对汉语多人会话自建的17万字语料库进行分析,认为汉语在话轮、反馈项目、话轮转换规则、话轮控制策略、打断、话语共建、重迭、修正和结盟序列组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从而修正了以往的会话分析理论,提出了汉语多人会话的结构特征。然后对男性和女性在汉语会话中(话轮、反馈项目、话轮转换、打断、重迭、话语共建、修正、结盟等具体会话序列)的不同表现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指出了男性和女性在多人汉语会话中建构其性别特征的方式:男性会话以论证观点为目的,通过会话建构主动、主导、霸权、专业、独立话语权的男性气质;而女性会话则以情感交流为交谈目的,通过会话建构合作、感性、亲密的女性气质。具体来说,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内容共有七章。第一章简要评述了国内外话语分析、会话分析和性别语言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提出了当前会话研究和性别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任务。第二章厘清了会话的两个基本构成单位——话轮和反馈项目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在会话中的话轮和反馈项目的使用情况及其性别建构进行描述和探讨,认为女性会话语言更规范,话轮转换频率和反馈项目使用频率更高,话轮和反馈项目类型更丰富,通过这些特征建构了女性会话情感交流为主的话题基调和合作话语权的特征。第叁章讨论了汉语多人会话中的话轮转换规则。本章是对以往的"话轮转换规则"进行了补充、修正和完善。修正后的话轮转换系统为多人会话中的复杂现象提供了更强的解释力。第四章讨论了多人会话中话轮的控制策略与性别建构的问题。本章关注在会话互动中当前说话者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完指派话轮和维持话轮,以及当前听话者如何理解话轮终止、如何索取话轮。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对"话轮权"这种资源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的不同,导致了两性在维持、指派、索取等方式上的性别差异。女性在会话中一般遵循"当前说话者结束话轮后再开始说话"的原则,从而建构女性平等、和谐的话语特征;而男性在会话中往往遵循"我有话要说"的原则开始自己的话轮,构成了男性竞争、霸权的话语特征。第五章是对话轮转换规则的"偏常"情况与性别建构的讨论。本章通过对多人会话中打断、话语共建和重迭等"偏常"现象的研究和分析,不仅梳理了叁种"偏常"现象原因、特征及会话者的反应,而且发现了叁者对性别的建构。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女性会话者会更多地考虑谈话对象的接受心理和切身的感受,据此调整自己的话语内容和言谈方式,以营造和谐平等的谈话氛围,维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建构合作、和谐的女性形象。而男性则通过打断来论证观点和建构自身权威形象。第六章在厘清会话修正基本概念、修正的类型、修正的轨迹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汉语多人会话的修正方式和特点与Schegloff等人(1977)的研究结果,认为汉语存在"共同修正" '现象,并且在"他人修正"上,汉语比英语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本章还通过对比汉语多人会话中,男性和女性在会话修正中的不同点,认为男性通过会话建构了表现个人权威、专业的独立话语权特点;女性通过会话建构了交流情感、表现一致性的合作话语权特点。第七章在分析汉语多人会话中结盟的类型、原因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汉语多人会话中的结盟与性别建构。认为(1)女性的结盟方式类型比男性更丰富,结盟原因与意见是否一致无关;而男性交谈的目的是表达观点,结盟是为了是自己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而结盟,因此结盟的对象是能够支持观点的人。(2)女性交谈,结盟是目的;男性交谈,结盟是工具。(3)男性在会话中更在意彼此间传递的信息以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女性更注重创造并维持融洽的交际氛围。女性通过结盟建成友谊,显示并维护友好、和谐;男性通过结盟说服他人,建构自我的强大、专业、权威形象。(4)在男性和女性共同参与的多人会话中,当话题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如婚姻、家庭、足球等)时,性别一致性会成为结盟的首要原因。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讨论,并提出了本论文的不足和以后有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当代中国大学生称赞语性别差异问题研究[D]. 郑晓磊. 沈阳师范大学. 2011

[2]. 青少年博客语言及网络身份性别差异研究[D]. 赵蕾.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 跨文化交际中的性别差异[D]. 史崇文. 吉林大学. 2007

[4].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创新研究[D]. 王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 数码产品的性别特征研究与探讨[D]. 王雪洁. 昆明理工大学. 2009

[6]. 网络传播中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J]. 吴小芬, 陈章太. 语言文字应用. 2008

[7]. 网络语言中的性别差异[J]. 骆巧丽. 考试周刊. 2010

[8]. 大学生感知学习风格性别差异与英语成绩的关系探讨[J]. 刘莉. 红河学院学报. 2013

[9]. 性别差异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相关策略[D]. 王月琴.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0]. 汉语多人会话结构分析与性别建构研究[D]. 马春燕. 浙江大学. 2014

标签:;  ;  ;  ;  

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