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言艺术;课堂效率;沟通
叶老曾言: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沟通行为。呈现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之中,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语言层面上的沟通。有效沟通是高效课堂的基石。然而,纵观当下,很多一线教师苦恼于学生无回应,课堂互动性差,答非所问等等现实的课堂问题。虽说,课堂是师生共同构建的,然,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在课堂沟通上起决定性作用。有效的课堂沟通互动往往来自于教师的准确引导。在此,我将从以下几点探究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对高效课堂的作用。
1 让真诚之心动课堂之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往往采用在课堂上设置学生讨论环节这一方法。课堂分组讨论的益处在此不做赘述。但是,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很多老师并没有能够较好地达到课堂讨论的效果。究其原因多数在于教师的存在感太低这个情况。大部分老师潜意识认为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需要过多的参与,但其实这是个认知误区。在具体的课堂讨论情境中,教师的有效参与与引导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讨论效果。并且为之后的“展示式”课堂探究奠定深厚的基础。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特别是公开课情境下的课堂,由于教师强烈的预设性,使得提问与回答成了过场式。无论学生针对问题给予怎样的答案,教师要么不做评价,要么轻描淡写公式性地表示“很好,请坐”,而后直接进行“自我演讲”。这样流于表面的课堂互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长久下来也会打击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出现上述情况,在我看来,一来可能是由于公开课紧张导致,但更多我想是在于教师的用心与真诚。课堂沟通中,教师需要更细致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准确有效地反馈,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同时,教师也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所讲授知识有较为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力保能够应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以及临场的突发现象,所谓胸中有点墨,无惧万种境。
再者,教师的关注点应是宽广的,涉及班上各个角落。避免出现将讨论课上成了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的互答课堂,当学生层级分布比较大时,教师应注意课堂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选择,为了更贴合大部分学生的能力,适时地放弃一部分内容是相当必要的。当然,课后可以与课后培优相结合展开教学。这样,既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程度,也顾及到优秀学生的提升。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很多一线教师授课时都会碰到的一类学生,那种发言积极,但思维留于浅层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发言往往是展开有效教学的切入口。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并不深刻,很多时候只凭着感性认知随口回答。因此,这些学生的发言很可能成为其他同学补充、辩论甚至批评的对象,抓住这些学生回答中的误区或者闪光点,容易生成新的教学点,并且,以身边同学思维为例,更容易准确地抓住学生思维的点,对症下药,课堂生成性极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用智慧掌控课堂
王半山有言:“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仅凭一颗真诚之心,还不足以驾驭高效课堂,还需教师的教学智慧。比如,有效的设问。
很多老师常常抱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太低。反过来我们或许可以自我反思下,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是否合理,题面表述是否清晰准确。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题目的设置太过于过于宽泛、有深度、难于解答,这样的问题往往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跟不上课堂问题发展的趋势,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同时学生给出的答案完全没有办法让课堂有效地持续开展,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进展。但也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况,即设置的问题太过于过于浅显、没有难度,这样的问题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因此课堂问题的设置就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
例如,在教授《师说》这篇文章的第三课时时,通过几个问题将文章串联起来。“一个人的观点来自哪里?”(通过以往所学课文《劝学》、《过秦论》、《马说》等进行引导)“自己有产生某种观点吗?”(结合学生生活中的自我感知,提升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师说》作为一篇议论文它观点来自哪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文本进行分析解答)“请你用议论文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式结构方式总结梳理本文的结构”。通过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以及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好的问题设置需要授课教师的智慧和用心,是以教师对文本独到的深入的理解为前提,结合具体的学生的学情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设置而成。由此感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坚守对职业的敬畏之心,是成为一位优秀的课堂引领者必备的能力。
3 以教师语言魅力托起课堂的高度
高中语文课堂师生间的沟通主要途径在于语言的交流,每个老师由于自身性格、学识、涵养不同,表达的方式,使用词汇的习惯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老师个性活泼,课堂语言相对于更幽默亲和,有的老师沉着内敛,语言更倾向于简洁明了。但是,一些情况下有的老师会走入一个误区,特别是普通中学的老师,面对的学生往往缺乏广泛的阅读,词汇量贫乏,长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这时有的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用一个常态性的贴近学生语言使用水平的词汇,长此以往便容易从幽默发展成为粗鄙后者低俗。全然忘却了教师身上所应具备的引领功能。未曾引导反而深入泥潭。
有人认为,“教育,离不开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学生的语言能力的高低则突出表现为社会生活的交际交往。”因此,语文教师要养成追求语言美的习性,认真学习语言理论知识,抓住语言实践锻炼的机遇,接受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语文教师应有意识的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论理学、文法和修辞学,掌握这样一些知识:什么样的语言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语言是不合理的;什么样的语言是合适的,什么样的语言是不合适的;什么样的语言是有效的,什么样的语言是无效的。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帮助语文教师“会”说话、说“好”话,从而使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达到合理、合适、有效的境界,提升语文教师课堂的高度。
于教师来说,课堂是舞台,教学是艺术。有人曾言“教师是多功能艺术家”,不是演员,但高于演员,理所当然,也完全能够导演出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的话剧。从这一层面上而言,搞好教学,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还是恒久的对科研课题深入研究的执着的艺术追求。
论文作者:蔡小君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老师论文; 高效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 《新疆教育》2019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