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线测算方法研究_贫困线论文

贫困线测定方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线论文,测定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贫困线的测定方法与比较选择

(一)我国常用的贫困线测定方法

1.恩格尔系数法。这种方法根据满足人的生活需求的最低营养摄取量标准确定食品消费项目和数量,估值计算出饮食费用,用它除以计算期最低收入水平组的恩格尔系数,所得的商即为贫困标准。

2.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法。这种方法是把居民的各类消费品支出看成是居民收入的函数,建立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然后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估计模型,从而导出模型中设定的各类消费品的基本需求支出以及总的基本需求支出,以此作为贫困标准。

3.基本需求法。该方法是根据各项消费对于居民生活的重要程度,确定生活必需消费的商品服务项目和最低需求量,再对每一项依据5%最低收入户实际消费的混合平均单价计算金额,其全部之和即为贫困标准。

4.比例法。从贫困居民的收入低于其他大多数居民的收入这一相对概念出发,把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居民定义为贫困居民,把他们的收入水平定为贫困标准,或者把全社会居民人均收入的一半定为贫困的标准。

5.马丁法。马丁法是由在世界银行工作的经济学家马丁先生提出的一种计算贫困线的方法,有高、低贫困线之分。

(1)低贫困线的测定方法。它是在首先测定食物贫困线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把一些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消费支出刚好能达到食物贫困线的居民户的非食品支出计算出来,由此得到贫困户的最低非食品支出。这是因为,一个靠牺牲最基本食物消费而获取少量的非食品消费的住户,其非食物支出是维持生存和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少量的。把由此求出的最低非食物支出作为非食物贫困线,加上已知的食物贫困线,就是马丁法的低贫困线,显然这是维持居民正常生活的最低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这一标准的家庭,我们称为超贫困户或特困户,若无社会救助,他们起码的生存条件得不到保障。

(2)高贫困线的测定方法。在测定低贫困线时,确定非食物贫困线依据的是那些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能达到食物贫困线的超贫困户的情况,那些人均消费支出低于贫困线又高于食物贫困线的贫困户,其非食品支出显然大于超贫困户的非食品支出,也就是说,包含在低贫困线中的非食物贫困线是偏低的,因此,确定一条比低贫困线高一些的贫困线更符合实际。高贫困线可根据居民的人均食品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生活费支出的关系拟合适当的回归模型求得。

(二)测定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上述前四种方法从理论基础、测算依据和可操作性三个方面考察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可取之处,但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缺陷。第一种方法要求恩格尔系数比较稳定,但我国以及各地区近年的恩格尔系数由于受价格、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计算期最低收入水平组的确定也不科学,确定时受主观判断影响太大,以此为依据,很难准确测定居民的贫困标准。第二种方法实质上是测定相对贫困标准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测定出的贫困标准,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由于该方法定义各类消费品(不论是否是生活必需品)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生活基本需求,另一部分为超基本需求,也就是说,这种方法把非生活必需品也纳入了贫困消费中,使得估计偏高。第三种方法缺乏制定生活必需消费项目和数量的标准,特别是对连续计算贫困线借助经验判断较多,各时期之间的判断标准难以统一。第四种方法在比例的确定上存在经验的、主观的和武断的因素,客观性和科学性不强。

第五种方法即马丁法吸收了前四种方法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的缺陷,无论从理论基础方面,还是从测算依据、可操作性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使其更加实用、科学,故此,本文采用马丁法测定贫困线。

二、贫困线的测定过程

本文以山西城镇居民贫困线的测定为例,说明贫困线的测定过程以及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

(一)食物贫困线的确定

1.依据实际统计资料确定困难户的食物清单和消费量。我们把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按五等份分组法中的10%的最低收入户和5%的更低收入作为困难户。首先,根据1994年山西及全国的资料确定困难户各消费品类(比如粮食、鲜菜等)的消费量。其次,根据1992~1994年山西相同资料的平均数确定各消费品类中各种消费品(如大米、面粉、粗粮等)的消费构成,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种消费品的平均日消费量。其三,根据各种食物消费品的代表规格品营养成份计算所有食物所含的热量。

2.确定满足贫困标准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清单和消费量。比较上述困难户实际可摄入的热量与贫困标准所必需的2100千卡之间的差别,用其差幅系数调整食物清单实际消费量,得到满足贫困标准基本营养需求的标准食物清单;见表1。

表1 山西城镇居民贫困标准基本营养需求标准食物清单

注:以此表热量营养2100千卡为标准,蛋白质与脂肪仅供参考。

3.确定各种食物消费品的价格。标准食物清单中,各种食物消费品的价格是依据各年中5%更低收入户的价格确定的,因为实际情况是5%更低收入户居民对同样食品的购买价格低于所有居民的平均价格。价格采用混合平均价。

4.计算食物贫困线。在确定了贫困标准的食物清单及其消费量和各种食品消费品的价格基础上,计算出各年食物贫困线,见表4第(1)栏。

表4 1994~2000年山西城镇居民贫困线计算结果

(二)非食物贫困线的确定

第一,马丁法设定的回归模型为:

式中:s表示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μ表示居民住户的人均生活费支出;表示食物贫困线;ε表示随机误差项;a为截距,表示人均消费支出刚好等于食物贫困线贫困户的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第二,用1994~2000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的分组(16组)资料,估计回归模型中的参数a和b,并且进行统计检验,估计结果列入表2。

表2 1994~2000年山西城镇居民非食物贫困线所用回归方程估计结果

第三,推算非食物贫困线,非食物贫困线以表示。利用回归模型中的参数估计值和食物贫困线,就可求得非食物贫困线,即有:

各年的非食物贫困线见表4第(2)栏。

(三)确定低贫困线

根据定义,只要求出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戋,即可求得低贫困线。以表示低贫困线,则有:。各年的低贫困线见表4第(3)栏。

(四)确定高贫困线

1.拟合合适的回归模型。根据定义,高贫困线是指那些食品支出达到食物贫困线的居民住户的生活费支出。为了确定高贫困线,首先需要拟合合适的回归模型。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拟合的模型应该是人均消费支出依食品支出回归的模型,而不应是食品支出依人均消费支出回归的模型。这是因为,如果是后一种模型,就无法根据食物贫困线来估计高贫困线,若这样做,也不符合经济计量学原理。前一种回归模型的设定,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在该模型中是以食品支出为解释变量,以人均生活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也就是说,贫困户的居民,每天必须为了最起码的生存而出去或工作、或打工、或者以其它手段获得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是前者决定后者,而不是相反。第二,拟合的模型应是符合恩格尔定律的模型,而不应是简单的直线回归模型。第三,由于所用的是居民住户抽样调查的分组资料,而各收入组的人数有差异,故在估计模型参数时,应以各收入组的人口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回归估计。

鉴于以上考虑,设定的回归模型为:

lnμ=a+bX+ε

式中:μ表示各收入组人均消费支出;X表示各收入组人均食品支出;ε表示随机误差;a、b为参数。

2.估计回归模型。利用1994~2000年山西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的分组(16组)资料,可估计得到回归模型的参数a和b,并进行统计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

表3 1994~2000年山西城镇居民高贫困线所用回归方程估计结果

3.估计高贫困线。把食物贫困线代入表3中各年估计得到的回归模型,再求反对数,即可求得高贫困线的值,以表示高贫困线,估计值见表4第(4)栏。

标签:;  ;  

贫困线测算方法研究_贫困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