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错构瘤2论文_程立军

程立军 (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112000)

【关键词】 胆管 错构瘤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019-02

肝内胆管错构瘤(Bile duct hamartomas in live,LBDH)是肝脏瘤样病变的一种,临床上不多见。了解此病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与肝内其它弥漫性病变的鉴别,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本文就我院经肝穿病理证实的一例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1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66 岁。因肝功能反复异常1 年,间断乏力半年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掌可疑阳性,未见蜘蛛痣。腹部饱满,胸、腹壁浅静脉略曲张,肝质硬,轻压痛。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总蛋白62 g/L,白蛋白22 g/L,总胆红素71 umol/L,直接胆红素55u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6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9 U/L,胆碱酯酶3817 U/L,碱性磷酸酶167U/L,尿素2.8 mol/L,肌酐48 umol/L;尿胆红素17 umol/L;血清抗HAV-IgM、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抗HCV、抗HEV-IgM、抗HEV-IgG、抗核抗体、梅毒确认试验及抗HIV 均为阴性;免疫球蛋白A 7.0 g/L,免疫球蛋白G 19 g/L,免疫球蛋白M 2.41 g/L;血糖、血淀粉酶、甲胎蛋白、血清铁、血清铜均正常。腹部彩超示:1、肝、脾略肿大;2、肝回声增粗;3、肝多发囊肿可能性大;腹部MRI检查示:1、肝脏囊肿;2、肝脏弥漫性病变,胆管错构瘤待除外。3、轻度肝硬化。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肝小叶结构紊乱,见早期假小叶形成;汇管区内见大量增生胆管或胆管上皮细胞,外见胆管扩张紊乱,但无细胞学异常,增生胆管与疏松纤维阻滞包绕肝小叶,汇管区内中等量炎细胞浸润;肝细胞水样变性及轻度脂肪变性,部分肝细胞浆内及毛细胆管轻度胆汁淤积,偶见凋亡小体,窦周纤维组织轻度增生。病理诊断:弥漫性胆管错构瘤及早期肝硬化形成(图1)。先后给予复合辅酶、门冬氨酸钾镁、复方甘草酸苷、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等保肝、退黄、降酶、改善低蛋白血症等治疗。症状逐步改善,肝功能顺利好转出院,回家后继续口服保肝药物。

2讨论

胆管性错构瘤于1918年由Von Meyeburg首先描述,系紊乱、畸形的胆管形成不同大小的囊状结构。该病多发于2岁以下儿童,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2.1 LBDH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特点

LBDH起源于内胚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1]。多发于肝内的毛细胆管和肝管之间,或胆管的分支部,为胚胎时期肝内细小胆管发育障碍所致,呈囊样病变,囊壁由胆管上皮构成,周围绕以纤维组织。肉眼观察可发现较小、多灶性和散在分布于肝实质内,呈灰白色或暗绿色结节。镜下,病变多位于汇管区,有不规则的导管构成,见胶原质中有较多的小以中等大小的胆管增生,胆管常扩张,形态不规则,管腔中常含有浓缩的胆汁或嗜酸性物质,胆管由单一的低柱状或立方状上皮组成,缺乏分裂像,间质常纤维化,可透明样变。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该病变可能是一种肿瘤而非错构瘤,其典型表现为肝脏肿大的良性多囊肿瘤。有人提出胆管细胞癌可能发生在错构瘤的基础上。

2.2临床特点:LBDH一般无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生长缓慢,部分表现上腹部进行性增大的肿块,肿块压迫周围脏器可引起胃肠道症状。从文献报道看[2,3,4],常为成年人因反复肝功能异常或因初步疑为肝脏占位性病变而就诊。通常在体检行影像学检查、手术探查或尸体时偶然发现病灶,尸检发现率为0.69%-2.8%。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性,部分病人可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异常,但血AFP和CEA一般正常[2,3]。

2.3 LBDH 的形态与分布

LBDH在肝内常多发,分布多种多样.可以局限于某一肝段,也可累及多个肝段但以某一肝段为主.最多见者是弥漫分布于所有肝段(例图2),边界清楚无包膜。LBDH 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为圆形、长条形、柱状、菱形或多角形,以菱形或多角形多见。这是因为LBDH的囊壁由胆管上皮构成,周围又绕以纤维组织,不易扩张,尽管有一定的张力,多数病灶难以形成圆形,其边缘不如肝囊肿那样锐利、光整,边界不如肝囊肿清晰。

2.4 LBDH 的CT与MRI袁现

多发性胆管性错构瘤平扫CT表现多为肝内多发低密度小囊病变[5],病灶直径多小于1.5cm,最大可达3cm,增强表现根据囊实性成分比例不同而不同,增强后囊性为主者CT多表现为无强化,实性为主者增强后可强化,有的变成等密度,少部分环形强化,文献认为肝内胆管错构瘤的超声和CT表现并无特异性,但仔细观察病变的形态、边缘特征,即使在CT图像上也可做出趋向性诊断。相对CT而言,LBDH病灶的MRI表现就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T2wI像上,肝实质呈较明显的较低信号,而LBDH病灶呈相对明显高信号,几乎能显示出所有LBDH病灶病变,其囊腔形态也显示的更为清晰。重T2WI像信号进一步增强,接近脑脊液。大病灶内可见壁结节,T1WI呈等信号,T2WI中等信号。有作者经比较认为,在MRI T2WI像上显示病灶比CT上显示的病灶数目明显多。在T1WI上LBDH表现为低信号或偏低信号。增强扫描时多无强化,也可均匀强化、壁结节强化、边缘强化,部分病灶出现环状强化。FIESTA序列的应用更有助于LBDH的诊断,根据此序列构成特点可知,此序列的图像特点反应的是体素中组织的T2与T1的比率的大小,LBDH病灶腔内所含胆汁浓度不一,在FIESTA图像上,囊腔较大、含胆汁浓度较低的瘤体表现为明显高信号,而含胆汁浓度较高、囊腔较小者(较小囊腔者部分容积效应更为明显)则表现为低信号或无信号,这就是在FIESTA图像上显示的不规则囊性病变的数量明显减少的原理。

2.5鉴别诊断

此病影像表现简单容易诊断。主要应与多发肝囊肿、Caroli病、多发囊样转移瘤等进行鉴别。多发肝囊肿为圆形,张力较高,有清晰锐利的边缘,密度接近于水,分布不均匀,无强化。而LBDH病灶形态不规则,多数病灶边缘也不清晰锐利,不同病变密度或信号强度也有不同;肝囊肿在MRI的FIESTA序列、T2 WI上显示病变数目基本相同,而LBDH病灶则不然。多发囊样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可病灶较大,可合并出血等,在增强扫描时边缘或多或少均有强化,而LBDH病灶不强化或小环形强化。肝脓肿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典型,CT和MRI增强扫描表现为“靶征”。肝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时有特征性的周边结节状强化。肝脏真菌。病患者多有基础病存在,影像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病原学检查。MRCP有助于与Caroli病进行鉴别.在MRCP上,LBDH病灶呈小囊状高信号与引流胆汁的胆管树不相通,也未见与扩张胆管相通,而Caroli病的囊肿与胆管相通,MRI平扫有中心点征。MRCP还可多角度观察,可获得本病丰富的形态和空间信息,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诊断本病。所以MRI检查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6]。

2.6治疗:对于单发的胆管性错构瘤,对周围肝组织影响较小,单纯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无恶变的报道。弥漫性的胆管错构瘤,部分患者常常出现反复的肝功能异常,应建议行肝移植治疗。

综上所述,LBDH以多发为主.弥漫分布于多个肝段多见,也可分布于某一肝段或以某一肝段为主。在CT和MRI上呈有壁小囊样病变.形态各异,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是诊断LBDH的金标准,对于不能确诊的患者,应尽可能采取活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参考文献

[1]林华,奚政军,余世耀.儿童肝脏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点[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7,13(3):289.

[2]LEV-TOAFF AS,BACH AM,WECHSLER RJ,et al. The radiologic and pathologic spectrum of biliary hamartomas[J]. AJR,1995,165:309-313.

[3]CHEUNG YC,TAN CF,WAN YL,et al. MR of multiple biliary hamartomas[J].Br J Radiol,1997,70:527-529.

[4]程素珍,李彬祥.肝Von Meyenburg 的CT诊断与病理对照[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29(4):364.

[5]靳二虎,梁宇霆,张澍田,等.胆管错构瘤的CT和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7):1142-1143.

[6]Salles VJ,Marotta A,Netto JM, et al. Bile duct hamartomast hevon Meyenburg complex [J].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7,6(1):108-109.

图(1)

论文作者:程立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肝内胆管错构瘤2论文_程立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