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论文_焦朝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论文_焦朝邑

焦朝邑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南房小学 710089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既要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因此本文就教师的课堂提问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系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提问 思维 艺术

“一堂课最令人振奋的地方就在于学生的精彩回答”。某位专家在听完一节课后如是说。要想让学生有精彩的回答,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提问。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给我带来了许多成败的体验,认真思考之余,我认为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顺逆相辅,激活思维

“顺”是顺问,指教师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正面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叫《孙中山破陋习》时,教师可以抓住点睛之词“破”提问:1.什么叫“破”?“破陋习”是什么意思?2.课文中写孙中山破了什么陋习?3.是什么原因促使孙中山破陋习的?4.孙中山破陋习最后的结果如何?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可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领悟课文。“逆”是逆问,指教师从相反的视角切入,故唱反调,引导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联系解决问题。教《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中“贝加尔湖曾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但现在正被沿岸工厂排放的废水‘吞噬’着”一句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有人认为这里的“吞噬”一词使用不当,“吞噬”是吞吃的意思,贝加尔湖的湖水怎么会被废水吞吃掉呢?琵琶反弹,激活了思维,讨论中学生明白“吞噬”一词充分体现了工业废水污染的严重性和可怕性。

二、直曲相成,引人入胜

“直”是直问,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一语中的,是提问中最常用的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教学《三顾茅庐》,一上课教师就提出问题:刘备是堂堂的一国之君,而诸葛亮当时只不过是一山野村夫,然而,刘备却三番两次、屈尊降贵地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邀他出山。这是什么原因呢?直奔中心,直插要害,问题不转弯抹角,经济快捷。而教《清平乐·村居》中的“最喜小儿无赖”,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并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可以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曲问委婉含蓄,容量丰富,利于激趣利智。我们说文学作品含情,教者传情,学者感情。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他们的思维活动能不活跃起来吗?我们的语文课能不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吗?

三、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要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最根本一点,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最好是全体学生。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呢?从课堂提问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关键是问题设计必须从学生基础出发,难易要适度。太深,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太浅,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学生凭条件反射就能作答的问题,只会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养成其不动脑筋的坏习惯。有个教育家说过“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话。提问也应该是这样,只有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域内,才能使学生进行类推、联想进而获得答案。那么该如何做呢?当学生如果遇到了难题,欲通未通,似懂非懂,胸中有言而难以吐露时,那么,学生这时候就已处在非分之中,这是其实教师不必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学生需要的只是一个支点和杠杆,能带动他们思维运转的点,教师在这时要旁敲侧击,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思维途径,触发学生的原有记忆和思维,从而达到豁然贯通。

四、多层设问,化整为零

根据苏联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学说,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具有系统性的(表现在分析器的渐进性和大脑皮层工作的系统性方面)。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的小题、浅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同类启发,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相反,有些问题看似浅显,学生不假思索便可作答,这时宜步步追问,使学生透过现象,准确把握、深入领悟语言的底蕴,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只要我们认真准备,潜心钻研,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2]梁宁建《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3]黄甫全《小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

[4]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论文作者:焦朝邑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0月总第1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1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论文_焦朝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