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帷幕注浆堵水技术的研究

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帷幕注浆堵水技术的研究

赵健[1]2004年在《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帷幕注浆堵水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是渝怀线“十一”大控制工程之一。其因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被地质专家堪称为“地质博物馆”,尤其是隧道岩溶涌水。同时因为该隧道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地方对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隧道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岩溶涌水“只堵不排”。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隧道对岩溶水防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歌乐山长隧道的具体情况,对其岩溶涌水采取了合理的防治方案及岩溶处理中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 1、结合本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特点,采用隧道洞体不良地质的宏观预报、隧道洞体不良地质体超前预报(即狭义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钻探和隧道洞体施工地质灾害警报等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进行隧道地质预报。 2、进行了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研究。根据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结果确定的岩溶水位置、赋存形式、水量和水压等初始条件,提出初步的帷幕注浆施工方案和相应的作业参数和工艺,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优化。 3、研制了帷幕注浆设备配套。针对歌乐山隧道注浆规模大,注浆压力高,施工工期紧,设备要求高,而且目前国内尚无现成的适合于歌乐山隧道所需的高效注浆成套设备的状况,施工中自主开发研制了一些设备和配套的小型机具,组成机动灵活的轨行式钻孔注浆列车,使钻孔、注浆融为一体,提高了工效,全断面深孔帷幕注浆月平均达到60隧道延米。并介绍了钻孔突发涌水施工治理技术。 4、隧道岩溶富水区帷幕注浆堵水技术效果评价,即对隧道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采用大范围多测点的网络进行系统的环保监测与评价。在隧道穿越区域地表34.75km~2范围内建立总数达40处的环境监测点,形成环境监控网络,施工前期开展了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确定了地表水文初始状态,施工期每日进行跟踪观测,建立长期观测档案,并根据监测数据,评价隧道施工对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西南交通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H页 歌乐山隧道施工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注浆技术,成功地封堵了最大涌水量达14000耐/d、压力高达2.ZMPa的岩溶涌水,说明在岩溶富水区地段采用全断面深孔帷幕注浆堵水是卓有成效的,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失,保护隧道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关键词:歌乐山隧道岩溶水帷幕注浆效果评价

李小红[2]2003年在《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全长4050m,是全线的控制工程之一,该隧道水文地质异常复杂,集滑坡、岩溶、煤层、瓦斯、采空区、涌水等于一体,尤其是富水地段,岩溶十发分育,裂隙通透性好。地下水位高、水量大、最大涌水量达53000 m~3/d,最高水压2.2Mpa,该隧道位于重庆市近郊,地表植被丰富,是重庆市着名的避暑游览胜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隧道地表住有6万余居民,企事业单位200多家,歌乐山地区是重庆市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的保护是隧道施工的重中之重。 该项技术研究成果,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地表的生态环境,保证了渝怀铁路这个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关键工程——歌乐山隧道得以优质、如期建成,也对我国隧道工程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隧道施工中生态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成果,体现了隧道工程和环境协调的新理念,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使我国在对隧道地下水实施封堵方面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于环境保护的要求,着重介绍了岩溶富水地段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及其设备配套技术等,施工期地下水、地表水监测过程和方法,并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论证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及对隧道生态区造成的影响和涉及的范围及危害程度作出客观评价,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1、按照保护水资源和地表生态环境的要求,隧道施工必须坚持“堵水防漏”的设计原则,坚持“先探水,预注浆,后开挖,补注浆,再衬砌”的施工原则,经过实践证明,在施工中坚持这条原则,对保证施工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行之有效的。 2、根据本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特点,将地质条件中的宏观分析和隧道开挖过程中不良地质现象,地质预测预报相结合,利用地质分析、地质描述和先进的物探手段(TSP202地震波探测,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1页红外线探测,超前钻孔等),建立了综合的超前地质预报体系,准确描述掌子面前方围岩及富水情况,在注浆前,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内的含水层 (出水点)的位置预测误差小于1米,有效预防了突发涌水,为帷幕注浆参数的设定,钻爆设计、初期支护提供了准确的地质依据。 3、在最大涌水量达S0000m:1/d,最大水压2.ZMpa的灰岩富水区进行帷幕注浆堵水,堵水后注浆段每延米出水量不大于1耐/d,平均堵水率达到 95%以上,达到了地下水的排放量小于自然排泄量的预期目标,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刘益勇, 李文俊[3]2003年在《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帷幕注浆设计》文中提出针对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涌水量大、压力高等特点 ,全隧道按照“以堵为主 ,限量排放”的原则对高压富水区进行帷幕注浆堵水设计

张荣文, 陈建荣, 罗登桥[4]2003年在《歌乐山隧道富水区施工技术通过部级鉴定》文中指出本报北京7月7日讯(张荣文陈建荣罗登桥)当年革命烈士的“红岩魂”,使歌乐山变“红”;今日十一局集团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技术的创新,使得歌乐山变得更“绿”。 在7月7日召开的“铁道部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技术鉴定会上,全国着名的隧道专家、中

蔡金火[5]2003年在《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技术通过部级鉴定》文中认为20 0 3年 7月 7日由铁道部科技司组织了由王梦恕工程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 ,在北京对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技术进行了鉴定。首先由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课题组向专家委员会汇报了课题的创新技术 ,安全优质的施工组织和社会经济效益。专家组

张荣文[6]2006年在《十一局集团歌乐山隧道帷幕注浆堵水创先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重庆10月5日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抗水、保水、治水的历史。至今水资源的短缺始终是制约中国发展的“软肋”,如何保护和开发水资源,始终是一个治国安邦的基本国策!从这个

安容民[7]2005年在《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钻孔突发涌水施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渝怀线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钻孔突发涌水时的原因分析、方案制定及堵水注浆施工技术,成功实现了2.2MPa高压下的注浆堵水,提出不同涌水条件时的注浆工艺及技术参数。

蔡金火[8]2003年在《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技术通过了部级鉴定》文中指出20 0 3年 7月 7日由铁道部科技司组织的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技术鉴定会在北京召开。首先由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课题组向专家委员会汇报了课题的创新技术 ,安全优质的施工组织和社会经济效益。以王梦恕院士为主任委员的专家组对全套鉴定技术文件进

参考文献:

[1]. 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帷幕注浆堵水技术的研究[D]. 赵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2]. 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技术研究[D]. 李小红.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3]. 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帷幕注浆设计[J]. 刘益勇, 李文俊. 铁道标准设计. 2003

[4]. 歌乐山隧道富水区施工技术通过部级鉴定[N]. 张荣文, 陈建荣, 罗登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03

[5]. 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技术通过部级鉴定[J]. 蔡金火. 铁道标准设计. 2003

[6]. 十一局集团歌乐山隧道帷幕注浆堵水创先河[N]. 张荣文.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06

[7]. 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钻孔突发涌水施工技术[J]. 安容民. 公路. 2005

[8]. 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技术通过了部级鉴定[J]. 蔡金火. 铁道建筑技术. 2003

标签:;  ;  ;  ;  

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帷幕注浆堵水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