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难点论文_朱宏梅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难点论文_朱宏梅

朱宏梅(新疆乌苏市吉尔格勒特乡中心学校 新疆 乌苏 833000)

摘要:随着新高考的来临,进一步提升了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小学开始就为学生学好语文打好基础。本文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气氛沉闷,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不到位这三个方面的难点,旨在引起广大同仁的注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8)10-0097-01

也许有人认为:“教语文,就是教学生识字、说话、读读文章,这是很简单的。”其实,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语文教学似易实难,尤其是许多中年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此感触颇深。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融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教学改革的进展与成效如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勇于攻克难关,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改革。

那么,语文教学究竟难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怎样去攻克难点呢?对此,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我的认识。

首先,课堂气氛沉闷、严肃,课堂实效低

沉闷、压抑的气氛不仅禁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先攻克这一关。

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课堂上太过威严,主观臆断很强,不愿甚至不容学生在课堂上有异议,对学生的异口同声经常吹胡子瞪眼,使学生不敢开口,不愿开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机械的上课模式——“专心听讲”。第二,教师在备课时偏重备教材,而忽略备学生。课堂气氛不活跃也不会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表情,不把调节课堂气氛列入备课准备,对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不做设计。最后,教师选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多样,甚至单调、呆板,致使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甚至有厌倦、反感的不良情绪。课堂经常是教师沉醉于自己的滔滔不绝之中,而学生在默默无闻中自由自在。

以往我们常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学生,认为都是学生不配合。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我认为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在于教师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设计和调节。造成课堂实效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难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大课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如何,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简言之,精于指导,勤于训练,指导与训练紧密结合。

作文教学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内容和方法。我们应该切实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初步学习研究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并能记录生活。这就是积累材料,解决要写的“内容”的问题。学生掌握了材料,有了可写的内容,我们还须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即“如何写”的问题。写法指导应将专题辅导与日常教学渗透相结合。专题辅导是针对既定题目或一类型题进行指导。其目的性强,能立竿见影,但也存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作文模式化,遏制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致使同类作文题千篇一律。写法指导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就是将作文教学融入课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写作特点的同时,积累多种多样的写作方法。例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突出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教学《金色的鱼钩》强调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教学《记京华的双龙洞》,让学生初步理解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把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结合起来的说明方法,等等。教师在日常课文教学中,应注重写作方法的讲授,让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能在写作方法上有所收获,如此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能力定会不断增强。但此种方法针对性不高,学生对写法的应用意识比较薄弱。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已掌握的写作方法应用到写作实际中去呢?只有实践、训练、多写。在培养学生作文素养的基础上,以专题辅导为突破,将二者相结合起来。既有了写作素材材,又掌握了写作方法,再经过专题辅导和强化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作文难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大难题,也是一个大课题。“作文难”还是一个老话题。但是,只要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探索,敢于大胆地进行实践,就一定能找到有效的办法,扭转“作文难”这个大课题。

三、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不到位

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它还是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的生动材料。语文书本中所学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教材的主线。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实施“传授知识,养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而且要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目标。然而,从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偏重语文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是教师缺乏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深入开挖,只是在讲课快结束时带领学生喊几句“口号”而已,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因此文章的思想性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意念并指导其行为,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正确的指向,实施只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丰富而生动地,使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实际,积极探索实施德育目标的新理念、新方法,以确保语文教学的明确的思想性、教育性。

以上这几方面的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

参考文献

[1]严德英.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新课程?中学,2014年2期:P137 -P137.

[2]王娇娜.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成效.课外语文(下),2014年12期:P132-P132

论文作者:朱宏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  ;  ;  ;  ;  ;  ;  ;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难点论文_朱宏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