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课堂”,近在咫尺论文_张丽君

“抬头课堂”,近在咫尺论文_张丽君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浙江省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 323000

摘 要:中职语文课堂不同于普高,学生抬头率不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语文课越来越不受学生重视。笔者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从个性化处理教材、多角度备课、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人格魅力等方面入手,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抬头课堂”近在咫尺,可望而可及。

关键词:抬头课堂 趣味性实用性 教师魅力

语文,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彼此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它不但是一门艺术,而且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每天都有一至两节的语文课安排,学校、学生对于语文不敢忽视,尤其在高考改革后,语文学科的地位更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放眼在“专业是王者”的职业学校,语文课的作用仅仅是“为专业服务”,语文变成了副科,变成了无关紧要的学科。

走进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学生埋头睡觉或各干各的的现象存在有十之八九,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问一问学生:“为什么睡觉?”有答:“汉字我会写,汉语我会说,语文课没啥好学的,没意思。”也有答:“我来这儿学的是专业,语文不重要,听不听无所谓!”试问,学生是不是语文知识和技能掌握好就学有余力了呢?实际情况是他听不懂,说不明,读不顺,写不来,语言表述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弱,想写出有见解、表述清晰的文章,对他来说是难如登天。这样的学生即使专业成绩优秀,倘若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和别人沟通,走出校门后很快会被企业淘汰,甚至是社会淘汰。人才的教育应顺应社会发展,改变中职语文课堂这一尴尬现状和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迫在眉睫。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因而,中职语文教学活动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具有本学科的特点——趣味性和实用性,它不止由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所决定,更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和教学材料的特异性。作为一线中职教师,我们在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一般教学艺术的同时,更要从职教这一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把实用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提倡“抬头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艺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基础工具作用。

一、多角度备课,“不打无准备之战”

不打无准备之战,就是要“多花心思”。很多老师在公开课、观摩课上爱花心思,想着怎样花哨、华丽,极尽各种表演的技巧,一堂课热热闹闹的。笔者认为,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不应只看你的一堂公开课,更应看你的常态课堂。所谓的“多花心思”,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多琢磨、多反思,让语文常态课堂生发出灿烂的花火。

1.取舍教材,因专业施教

备课上的“花心思”,也就是要在常态课堂中体现对教材的正确、个性化处理。

(1)从学生、教材和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以教材、教师和教室为中心的模式,不能认为教材就是一切,视教材就是“圣旨”。笔者学校现在采用的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模块版教材,里面所选的篇目并不适合所有的中职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不同等对教材进行合适的删减和补充。

简单来说,中职生的眼里什么知识最有用?就是那些他们认为马上就要用到而自己不会的东西。比如高二马上要实习了,求职信、实习报告等与就业有关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最有用了,这时候我们在语文课上和学生大谈特谈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说明方法,如果角色互换,是你的话,会想听吗?愿意听吗?毋庸置疑,“没兴趣”肯定也是你的选择,还不如和“周公约会”了。又如:基础模块下册里的《嚼文嚼字》《谏太宗十思疏》等学生不感兴趣不易接受的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删除。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也不例外,校本课程《应用文的写作》、《读故事、品职高》等重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适应就业的需要,可以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补充材料使用。

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些资料,一些“砖”,方便我们抛出来引“玉”,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学生上钩,实现师生合作学习,大胆地、别具一格地处理教材,这样学生主动了,“胃口”被吊起来了,“瞌睡虫”将无处生存。

(2)要认清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对同一教材有重点地选取,做到取舍有度,取舍有据,取舍有方。比如:某位语文老师兼任好几个不同专业班级的语文课,旅游班、会计班、数控班。《壶口瀑布》这篇文章,设计成导游词的形式用在旅游班,学生很喜欢,效果显著。但若用一种方法、同一个教案用在会计班或数控班的时候,效果还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处理教材,设计的教案要随学生变化进行不同的调整,而不是同一个教案用遍所有的专业班级,“走遍天下”。

2.合理调整,科学规划教学进度

备课上的“花心思”,还体现在对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和制定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谓正确的教学计划不仅仅是保障足够的教学时间,还要考虑学生一个学期学习的兴趣曲线、季节的变化等因素。

例如,一学期的第一个月,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浓厚,中间的几个月兴趣单薄,最后一个月考试临近,学习有紧迫感了,兴趣又上来了。上半年的这一学期前几个月天气偏冷,脑子清醒,易于学习;最后一个月天热犯困、人懒散,学习兴致低落。根据这些情况,“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把如重要的文言文这些需要记忆、背诵多的课文,最好放前面。以语文书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为例,《劝学》《鸿门宴》等要放前面讲授,中间穿插现代文,诗歌散文课可放后面,篇目短,简单易懂,压力小些。当然也可以设计现代文与文言文交叉着教学。这样的教学计划比简单地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一篇一篇上,效果会有明显的好转。

总之,我们在处理手头现有的教材时要懂得有所调整,有所取舍,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抬起头来”。

二、重方法改革,掀开“抬头”的 “面纱”

语文老师要改革教学方法,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语文课堂变成以提升综合素养为目标的语文课堂。如果说中职生和普高生相比,还有优势的话,那么最大的优势就是脱离了高考这个“紧箍咒”。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根据学生特点并且结合专业特点,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抬起头来”。

1.专业渗透法

针对职高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的目的性强,在职高的两到三年是以学习技术为主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尽可能与专业结合,加强应用知识的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如,将专业知识融入口语课情境设计任务:汽修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口语交际之提问——模拟4S店推销汽车的场景,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2.角色置换法

针对职高学生好言语、乐动手的特性,改变知识点的输出方式,变由理论到实践为从实践中觅理论,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可增设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欣赏中获得知识点,也可在某些文章的处理上作大胆取舍,激发学生动起来的乐趣。

以基础模块下册二单元“生命的真谛”为例。这个单元主要以议论文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学生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会提炼论点,如何用论据来论证论点,论证的方法分析,等等。这些知识对于需要参加高考的普高生来说很重要,但对于职高学生来说是不是也具有同样的意义呢?或者说没有学过议论方法的人就不会举例子讲道理?不懂立论、驳论的学生是不是在找工作时就比别人少一些筹码呢?如果一节课都在讲议论文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可能都趴下了。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为主来设计,在点明论点之后,就以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交流经验作为重点,这样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就强了,学生觉得这样的课堂既有趣,所学的东西又有用,抬头率一定会大大增加。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做,有话说,说他们想说的、会说的,做他们想做的、能做的。

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实验研究表明:在同一教室、同节课内学习同一内容,实行分组竞赛制的学生成绩明显比没有竞赛制的学生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进竞赛机制,点燃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以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欣赏”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当堂背诵,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积分制,分高的组给予适当的、有诱惑力的奖励,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所以语文教学要“推陈出新”,变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习惯有机结合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模式。如果学生觉得语文知识及技能既有用又有趣,主观上想学了,还愁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吗?抬不起头来吗?

三、倡教师魅力,助课堂展翅飞翔

“亲其师方可信其言,信其言方可悟其道也。”中职生很多时候和初中生、小学生差不多,常常仅凭是否对老师有好感而决定是不是要听这个老师的课。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我不喜欢这个老师,他的课我都不听的。”所以教师要用个人魅力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提升教师个人魅力呢?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杂家”,一位有终生学习意识的老师。现在是一个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新知识不断地涌现,若以为自己十几年寒窗苦读的知识积累对付中职生就绰绰有余了,洋洋得意,不用接受新的知识了,那真是井底之蛙了。教师必须时时充电,不断跟上时代,紧跟当前热点,掌握新技能,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到老,学到老”,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教师坚持“终身学习”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才是对学生实实在在产生影响的有效行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中职教师的我们,要不断探索,合理处理教材,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有趣而实用。有一个既上得了讲台侃侃而谈,又能深入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何愁学生“不抬头”?人人抬头的“抬头课堂”不止可望而可即,更是近在咫尺!

参考文献

[1]邝勇强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46-47。

[2]魏薇 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张丽莉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汪雪静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之我见[N].学知报,2011年。

[5]窦步云 课堂,永远为学生而选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论文作者:张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  ;  ;  ;  ;  ;  ;  ;  

“抬头课堂”,近在咫尺论文_张丽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