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论文_连牡丹

如何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论文_连牡丹

连牡丹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埔第三小学 514299

【摘要】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课堂上都会高高举起小手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遇到什么问题能够立刻提问,期待教师的回答。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年级反而上课不举手发言了,就算有疑问也不会在课堂上直截了当地提出。因此,课堂氛围就显得沉闷了。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呢?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011-01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前提。薛法根老师说 :“我以为好的教育应该具备基本的条件是:能让孩子有愉悦感。令人愉悦的活动,总能吸引人,甚至让人乐此不疲,乐而忘返。”因此,我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导入新课,首先出示教具: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提问: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接着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圆柱体的丄底慢慢地缩到圆心时,那么这个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此时的圆锥体的特征已慢慢的形成。然后大家齐喊三、二、一,揭开遮住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学生惊奇地一起鼓掌,此时圆锥的概念、特征、各部分的名称大家轻轻松松地把它组织起来……这节课从表演魔术入手,以魔术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从而主动进入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只有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我设计了一个找座位的活动。请同学根据老师发的座位卡片找新的座位,看哪些同学能正确、快速地找到自己的新座位。渐渐地,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新的座位,可是有3个同学在教室里找了好一会儿,还没有找到,这时我拉住其中一位问他,你需要帮助吗?这个学生很委屈地说,这个数对里只有列—3,而没有行,我只知道是第三组,而不知道是第几行。另一个同学说,我的座位卡片问题更大呢,括号里面什么也没有,我哪知道自己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大家哄堂大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生认识了本节课的“列”与“行”,以及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后,此时的课堂使学生产生心灵顿悟后的愉悦感,通过这3个同学此时的情景,学生明白了要确定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那就是“列”和“行”……在本课游戏环节中,老师变“教材”为“学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供思维之“源”,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内容是有实际需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电教手段来助力

要想维持学生长久的注意力,首先,需要把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出来,其中最好的方法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化抽象为具体。在讲《对称图形》时,我用“你喜欢旅游吗?”进行开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来一场视觉上的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效果大小的检验标准。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前提。教师要积极预设,大胆创新,不断变换新花样,使学生有新鲜感。新鲜感是产生愉悦情感体验的充分必要条件。

把创新和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的进步感来自于自身生命情感真实体验,把创新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大胆动脑思考,动手演练,在自主学习活动中 学生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愉悦感和进步感,激发对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把课堂发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问就是学和问,学是学生的学,问也应该是学生的问,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就应该把发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质疑的机会,把质疑作为创新的源泉,把来自于学生当前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作为不可多得的真问题来认真研究和对待,不断扩大课程资源的外延,使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愉悦感和进步感。

把发现和感悟新知识生成的机会留给学生。课堂新知识的生成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生发出来的。教师的专业尊严在于,教师是把握生成瞬间的首先顿悟者和发现者。当教师产生生成瞬间的灵感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以自己的智慧语言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给学生留出发现和感悟新知识生成过程瞬间的机会,使学生觉得自己发现了新知识,进入到了知识的新天地,产生了思维的飞跃。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就会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愉悦感和进步感,我们普通教师也会创设出薛法根老师所说的好的教育课堂生态。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模式构建的策略探究[J]. 王慧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8(19).

{2}加强师生互动,构建优质课堂——浅析小学数学互动课堂的构建[J]. 段龙飞. 数学大世界(上旬). 2017(03).

论文作者:连牡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如何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论文_连牡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