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以及对戏曲的借鉴吸收论文_余小丹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以及对戏曲的借鉴吸收论文_余小丹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 东莞 523083

摘 要: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在中国古典舞教材中占有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形、神、劲、律四个方面的特点来浅谈身韵在戏曲中的借鉴吸收,并且强调了身韵对戏曲的借鉴吸收是至关重要的,它在中国古典舞教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身韵 戏曲 中国古典舞 重要性 借鉴吸收

一、身韵与戏曲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 。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简单来说表现在身韵与戏曲共同存在的肢体文化元素,向戏曲借鉴了“形”“神”“劲”“律”等元素。所以,许多专家认为戏曲是中国古典舞的母体,中国古典舞是戏曲新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既然是另一种的艺术表演形式,那么它们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身韵的建立,即是在戏曲的基础上而又发展并创新不拘泥在戏曲之上的文化产物,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国古典舞长足发展做好了基础。

二、身韵对戏曲的借鉴吸收

1.身韵“形”动律特点对戏曲的借鉴吸收。“身韵”在“形”的训练中,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教材为方法来培养真正懂得并掌握中国古典舞形态美的舞者。这些特点也正符合戏曲中以圆为美的审美方式。

2.身韵“神”动律特点对戏曲的借鉴吸收。从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取向可以看出,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些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有了韵就没有了中国古典舞。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和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心理支配的节奏所表达出的效果,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和关系。无论戏曲还是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亮相”是戏曲上的一种表演动作。是主要角色上场时、下场前,或者是一段舞蹈动作完毕后的一个短促停顿。其动作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并采用一种雕塑的姿势,这就称其为“亮相”。在“身韵”课堂上也有专门训练所谓“亮相”形态的组合等,这统称舞姿训练。在所谓“亮相”训练过程中对于舞姿与造型的节奏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神态方面得到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身韵“劲”动律特点对戏曲的借鉴吸收。常听到有人这样评论某一演员,说“姿态动作挺好,劲头不对”。“劲头”是什么?我认为“劲头”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之点”“点中之线”,都是靠劲头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有规则,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要培养舞者在动作过程中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而是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附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且懂得运用“劲”的特点。

4.身韵“律”动律特点对戏曲的借鉴吸收。“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顺则能一气呵成,犹如行云流水。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地往右,或者正向前时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动律,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

三、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中国古典舞演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技巧外,还须同时具备在中国古典舞特定的艺术规范和审美特征要求下的重要表现手段——身韵。“身韵”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说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其审美的精髓。在训练方面,身韵课摆脱了基训课单一的肌肉能力的训练,它使学生通过对身体的运动、气韵、动律等解读舞蹈肢体的多元化。使学生的肢体语言更加丰富。在表演方面,通过“形”“神”“劲”“律”等元素将身体语言与心理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表演的理解自然地流露出来。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

新的时代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中国的舞蹈家们认为,发掘、整理、创造一种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的“中国古典舞”体系,是必要的和可能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新兴国家的创业者,应该有更强有力的舞蹈手段去表现,我们应有能力代表自己国家的民族舞蹈走向世界舞坛。

参考文献

[1]唐满城 金浩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唐满城 《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3]王克芬 《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文作者:余小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以及对戏曲的借鉴吸收论文_余小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