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墨教育思想的异同论文

论孔墨教育思想的异同论文

理论观察

论孔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赵佳蕊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 要] 儒家与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著名的学派,被后世并称为“儒墨显学”。孔子和墨子分别是儒家和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十分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教育实践。他们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认为教育能够影响和塑造人性。同时,他们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等方面又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孔子和墨子在教育理念上的同和异能够使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二者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启迪。

[关键词] 孔子;墨子;教育思想;异同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学习儒家文化后,站在“农与工肆之人”的立场上对儒家学派加以批判和发展,创立墨家学派。由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孔子与墨子的教育内容既有较大的差异,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儒墨两家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后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贡献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社会正处于动荡时期,发生巨大变革,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官府失去了对文化和教育的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根据社会的需要开启创办私学的先河,自此教育活动实现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孔子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实践总结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和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墨子在早期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在对儒家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提出了“素丝说”的人性主张,以此来论证教育的重要性。墨子重视科技教育,自称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二、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相同之处

(一)主张教育的作用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倡导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应当积极施行仁政,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政,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孔子认为教育应该起到为政治服务的作用,他渴望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台湾诗人洛夫曾说: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悄地从他窗口溜走。这些诗句的表述都有悖于事理,不符合常识,而它们却常被历代诗评家们津津乐道,因为它们“无理而妙”。“无理而妙”一词,最早见于清人贺裳的《皱水轩词筌》,贺裳称赞唐代诗人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和宋代词人张子野的“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说“此皆无理而妙”。苏轼在评价柳宗元的《渔翁》时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见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所谓“反常合道为趣”,其实也就是“无理而妙”,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反常合道”“无理而妙”现象在古诗词中非常普遍。

孔子从培养“士”的教育目的出发,教育内容上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要求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同时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孔子主张:“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以及对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教育相对薄弱。

50名患者在麻醉之前,进行常规的穿刺准备措施。患者在这个时间段会佩戴湿化瓶开放式面罩进行吸氧。在麻醉之后,根据相关检查核对确定之后,要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进行检测。相关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和相关指标的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如果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小于百分之九十六,并且排除患者为肺部疾病等相关自身原因,要在一定时间内寻找明确的病因。普遍的病因是没有开启样器开关,患者手指和脉氧探头接触不佳,患者出现舌后坠等情况。在施行相关有效的措施之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会恢复正常。

(二)环境和教育能影响和改变人性

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提出德育至上论,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认为道德教育要注重“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倡导“文,行,忠,信”。孔子强调“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的道德教育方法,重视迁善改过,认为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墨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提出了“素丝说”的人性主张。墨子认为人性像素丝一样,“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以此证明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塑造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墨子反对天命决定论,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认为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强调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三)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在人性层面上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先天的素质在本质上是十分相似的,后天人性的差距是通过教育和学习产生的,因此,他特别重视教育。但是,孔子并没有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影响,他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主张“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些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存在明显的等级观念和局限性。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颜回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说明孔子的教学具有启发性。孔子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同时,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强调“学思行”并重。

三、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

(一)教育目的不同

还有一些化学蚀刻剂在不同行业中应用,如盐酸-双氧水溶液、硫酸-过硫酸铵溶液、硫酸-铬酸溶液等,这些方法大多使用硫酸、盐酸等易挥发酸类,腐蚀过程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并不符合健康和环保的要求。

墨子为了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在教育内容上十分重视思维训练的作用,认为科技知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兼士兴利除害的实践能力。而思维训练是为了“上说下教”,便于向社会推行兼爱的主张。墨子提出“三表法”以判断人的言谈是否正确:第一,“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同时,墨子强调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内容突破了儒学所强调的“六艺”范围,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在教育目的上,孔子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士”和“君子”,主张让“士”和“君子”参与国家政事管理,还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具有“教民”的作用,实质是通过教化来禁锢民众的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因此,儒学在后世一直被大多数统治者所推崇。显而易见,孔子培养的“士”或“君子”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教育内容不同

墨子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局面,他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希望各国之间可以不再争斗,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把教育作为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理想的手段,因此,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兼爱”品德的“兼士”,即对“农与工肆之人”授以实用的知识技能,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司其职,培养为人民谋福利的知识分子。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培养“兼士”。墨子认为只有兼士才能做到“爱人若爱己”,清除“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社会弊端,使天下太平。孔子的“士”与墨子的“兼士”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治术的人才,但孔子的“仁”强调“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可以结合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会、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等主题大会,对培育平台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市场信誉度好的平台进行推介展示,请主流科技媒体对科研众包的概念进行宣传报道,让有需求的企业能够认识和了解科研众包并使用相关领域的平台,从而为科研众包平台导入更多的流量,为它们的后续发展注入人气和活力。

(三)教学方法不同

墨子强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主张君子应该“得一善言,附于其身”“口言之,身必行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他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同时,墨子和孔子一样都反对纸上谈兵的行为,主张“多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重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墨子所提倡的教育方法则与孔子完全不同。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为己任,希望通过“上说下教”的社会教育手段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因此,墨子主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劝教”“说教”。墨子在教学中还提出量力性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做到“深者求深,浅者求浅,该增者增,该减者减”。墨子强调教学的实践性,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强调“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

(四)教育对象不同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孔子主张教育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士大夫贵族子弟等上级阶层,而是“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主张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对文化和教育的垄断局面,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大了教育对象和人才的来源,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发展。

而墨子则进一步扩大孔子的教育对象范围,主张对所有人进行教育,将教育对象从“王公大人”扩大到“匹夫徒步之士”,将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和下层劳动人民都作为教育对象。墨子对不愿听讲者主动施教,采用“强说人”的教育态度,认为“不强说人,人莫知之”“行说人者,其劝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主张“叩则鸣,不叩亦鸣,问则答,不问则讲”。

通过上述孔墨教育思想异同的对比不难看出,虽然两者的教育思想因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丰富了教育内容,扩大了教育影响,为当时社会培养了一批有识之士,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部分教育思想不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进步性,而且对今天的教育发展产生很大的作用。孔子和墨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历朝历代和当今社会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资源类型:期刊、专利,将贝尔斯坦(Beilstein)、专利化学数据库(Patent)和盖墨林(Gmelin)的内容整合为统一的资源,包含了2800多万个反应、1800多万种物质、400多万条文献。

参考文献:

[1] 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2.

[5] 卢明德.孔墨教育思想之比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2).

[6] 曾云莺.孔墨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影响评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2).

[7] 刘淑红,宋春光.不同的阶级关怀:孔子与墨子教育思想的差异[J].陇东学院学报,2009(6).

[8] 方勇.墨子全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 华秀琴,孙秀美.墨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管理与艺术,2004(1).

[10] 张昳晗.浅论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认知[J].现代交际,2018(5).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11-0038-03*

*[作者简介] 赵佳蕊,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收稿日期] 2019-03-03

标签:;  ;  ;  ;  ;  

论孔墨教育思想的异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