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多维角色演绎论文

传统武术的多维角色演绎论文

传统武术的多维角色演绎

唐 艳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以文化符号为研究视角,从传统武术“能指”的身体以及武术身体“所指”的文化两个维度进行探讨与研究。传统武术中身体活动逐渐演变为文化符号是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参演多维角色综合作用的效果。以传统武术为载体,对其历史寻根展开考量与质疑,最终揭示其本质的建构。基于满足人类身体活动的条件下,不断结合技击性与实用性构成身体活动,并将身体记忆的时代整合逐渐衍生出文化符号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通过对身体活动的重新部署使传统武术在审美文化的归属体现进行调适,并试图对文化认同的身体寻认进行角色清晰定位,最终在文化符号理论下对传统武术的多维角色进行深层次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文化符号 传统武术 能指 所指 多维角色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对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带来了问题与考验,因此学界对此范畴的看法纷纷不一。通过文化符号学理论对其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与探讨,突破了以普遍实用性与攻防技击性为主的思维冰点。在历经研究对象的技术体系层面构建过程中,逐渐向更深层次性地传统武术的文化符号进行彰显思考与体悟研究。审视传统武术发展历程,“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技术活动”[1],对其研究不再局限于身体动作的变化,而更应满足于身体文化的需要。因此,在影响传统武术发展的问题与困境的连环追问和破解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当下约定俗成的动态形式,也是当前人类在文化空间发展下的生存使命,更是传统武术向文化领域转型的路径。本研究着眼于文化符号视域下,对传统武术的身体活动逐渐解读与认同为一种文化符号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对传统武术在当代新的历史境遇中面临的角色定位问题分析,以及挖掘在新的历史境遇中的当代价值意义进行整合性的阐述。

1 传统武术中“能指”的身体

1.1 本质建构:传统武术的历史寻根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人类的活动,是一个呈螺旋式上升发展变化的过程。“对武术本质的研究,应该追本溯源,到武术的原始形态中探寻其本来就固有的、一贯的、根源性、根本性的属性”。[2]传统武术建构的原点即是技击,其与全世界各民族的身体对抗方式基本一致为博大精深的技击体系,大部分都源于原始的格斗技能。原始的攻防技击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简单而直接的动作,是出于本能以及保护自身免遭伤害的能力。换句话说,传统武术在原始社会时期中起着防御外敌的作用。

不仅如此,传统武术在变迁过程中亦出现各种客观因素,将原本单纯的对抗性上升到有意识地技击活动。譬如技击是受个体生存和集体对抗的须要所影响与形塑的,一方面将其作为重要的军事训练内容和手段驰骋于战场;另一方面军事武艺又是不断得以发展、构建完善的军事结构体系,满足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结合丰富成型的动作增添其军事实用性,并为后来传统武术的动作编排或连贯动作的形成夯实了根基。结合沿着技击这条道路发展,虽然武艺的实用性结合构成身体活动,但其本质属性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动。

传统武术从其发轫之初到现在,一直都在不断变化发展。“新的本质的涌现,旧的本质的复原,现存的本质的变迁”[3],所以传授要用选择和构建的理念来揭露其本质。因此,传统武术在当今以原点属性的技击身份与身体文化活动的发展为基准。就传统武术发展历程而言,其在农耕文明时期以攻防技击的单一化搏杀格斗为形态路径转向以军事演练为身体活动,“事物的物质形式即符号形式,由于它能表示指出某一事物”。[4]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由单纯的身体技术转向囊括身体文化的身体活动。

1.2 符号衍生:身体记忆的时代整合

历史记忆的形成,既取决于知识广度与思考范畴,同时还使所有的身体记忆通过文化彰显出来,亦在任何真实记录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符号,而任何文化形态的演变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符号加以记录,并表达它的形式、功能和发展的演变过程。

审美作为一种流动观赏的观点,贯穿人生的始终,制造审美的人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美育。“美育是通过审美,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10]武术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对人的教育,强调练武以德为先,亦贯串于整个习武练功的阶段,武术武德教育表现思想规范成为学习武技的标准。中国传统武术之美其实是对其伦理品德、人格品性上的感化之美,强调的是以美、善协同作为根本性的主题。因而,这使得武术将审美和人的崇高毅力与情操整合起来。因此,在这一古典审美观的感召与陶冶下,使得武术由一门单纯的搏杀转变成为驱邪扶正的教化意义。这就对习武的人提出更高档次的要求:习武者要有单一的动机,用武者要能明辨是非,授武者要遵照清规,其目标都是防止,因武术给谐和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带来伤害。中国武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不主张立刻回击,而强调与人友善、自卫防身、后发制人的美德体现,使其逾越了单纯技击的争强好胜心态,从而养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审美取向。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审美取向牵引,使得武术本身的展开过程中不断地向德艺方面发展,也使中国武术在世界技击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在社会环境不断地发展下,对文化路径的解读具有良莠不一的看法。中国传统武术审美化的始终贯穿于整体意识,概括地说就是以全为美,外部事物开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和作用就是知识符号的内容。它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也是艺术表现的原则,更是审美欣赏的准则”。[8]艺术更是文化的深层次因素,对核心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从传统武术文化角度来说,身体本身的符号带有神秘性和多样性。不但处于较高的审美认识层次上,它又从美所存在的物质性出发,并通过美感心灵和审美过程所表现。“理论所要达到的理解只有通过迂回才能实现,回到对普通或平常的东西的经验,发现这些经验中所拥有的审美性质”。[9]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身体活动在重新整合与部署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将文化作为标准、意义、志向等统一体系,即对现实举动按既定的目标加以牵引,又对固步自封的传统武术文化展开剔除,从而使人类向优良文化符号转变。武术身体文化的归属体现在于拥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和技击技能,彰显出独具特色的审美元素。

社会的发展着眼于个人,借助符号的活动与精力盛行文化。武术文化以“有现实而理想”[11]的转变,将实用性技术转化为审美活动,演变为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使武术行动导入审美的境界,并借助武术主体的散发意志推进武术视野的开拓,最终达到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 武术身体中“所指”的文化

2.1 重新部署:审美文化的归属体现

“文化实践的机制以先天身体活动为目标,将后天的身体作为文化对象”。[7]武术文化实践结出独特的文化成果。综上所述,武术是“知识载体”的外部显现,实质上是带有独特民族地域风格以及攻防技击能力的人体活动;武术文化是“习武人”对武术重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所开展的“人化”,是“习武人”的一种存在模式;武术研讨的意义在于探索“自律”,武术文化的研究应以寻查武术本体的“原点”为出发点,使武术成为“物理存在”意义上的工具,使得民族文化的弘扬有了“物”的倚托。

随着金属3D打印产业的日新月异,球形3D打印金属粉末制备技术也将进一步完善及产业化。针对3D打印对金属粉末性能要求的严格性,目前国内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气雾化法及旋转电极法可以实现一定规模化生产,球化法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实现规模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存在工艺稳定性问题,高端3D打印用金属基粉末基本依赖进口,为此,我国应加大技术投入,借鉴成熟的研发经验,自主研发新技术新工艺,促进3D 打印用金属粉末制备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内部产生交叉的一方称作内在演化,进而考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作用关系和作用结果。最后,文化符号的传播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并不仅仅是在中国传统武术的观念发生根本性逆转,也是蕴育出适应当代文化发展的新内容。因此,武术作为一种人体运动,其与自然的结缔有着潜在关系,即应顺应自然而融于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既是人与自然共处之道,也是武术行拳之理。如武术技法中的攻守相兼,进退相随,不仅表现出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对立统一特征,也彰显出武术的和谐与统一,更体现技击的审美元素。因而由此形成中国武术独具东方文化及审美要求的美学形式,使得武术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说出了大家对理想伴侣的期待:一辈子太长,得找个有趣的人白头偕老。这话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实现却很难。

“技击作为武术的一个逻辑原点,随着武术的文化得以形成、嬗变与发展,它将经历着一个同步的质变的过程”[5],是一个从简单的动作转变为自知能力的状态。传统武术亦从知识输出、精神状态上改变了传统军事对抗,将人类的身体活动逐渐向“野蛮”到“文明”[6]过渡,实现了文明社会的转型,提高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武术的承受度,形成了不同的身体文化符号。

2.2 角色定位:文化认同的身体寻认

中药成分复杂多样,在其物质基础研究过程中会得到大量数据,而计算机强大的编程和建模功能可为其复杂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可靠而有力的帮助。李戎等[17]在2002年正式提出了“谱效关系”的概念,指出将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联系起来,建立与中药疗效基本一致的成分控制质量标准。而用于谱效关系数据处理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是一种包括了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建模以及主成分分析在内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具有计算量小、预测精度高、无需剔除样本点、易于定性解释等优点,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数据信息,并具有较好的预测性[18]。目前,中药谱效关系主要应用于控制不同产地、来源、采收期、批次中药饮片的质量[19-24]。

传统武术获取独立的外在状态之后,武术面临的是空间抉择。武术文化由制人之技衍变为修身养性的手段、转化为制己的工具,是武术进入人们的平日社会中,并在武术实践中添加了社会意义、承担起社会责任,解决了武术的社会性生存。传统武术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亲近态度,它包括民族成员个体交往之间的彼此认同和个体对民族整体的认同”。[12]说明任何事物的价值归根结底归属于文化的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同感以及充分认知了事物意蕴的文化价值,并将传统武术的符号处身于中心位置,这样事物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使传统武术在身体寻认的过程中不断地解读与调适成为人们所需要的价值。

表1和表2分别计算了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的投资因子变化。在第二种情况下,因为公司是永续增长,所以投资因子比较大,其值大约在15-36之间。在第三种情况下,因为只有前三年增长,以后是零增长,所以投资因子的范围在10-15之间。第一种情况是零增长模型,比较简单,取R为9%、10%、11%时,投资因子分别为12.11、11、10.09。

“由于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与所创造的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3]传统武术在涵化的过程中创造出形式各异的文化特色,在社会背景下,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文化一方面的内容,不能脱离当今时代的主体与社会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3 结语

追溯本源,传统武术文化无论是传统社会的社会化还是现代生活的文明化,都是以文化身体为对象的物质形态,是对武术的本质建构进行传统武术的历史寻根。其“野蛮”而“文明”的过程,也使身体成为一个个文化符号。不仅成为一个知识的身体,满载各种时代记忆的整合;亦成为一个道德的身体,充满“节制的阀门”[14];成为一个理想的身体,涌动着技击原点、可能的追求与审美;成为一个认同的身体,负载民族富强、民族文化的归属感。经过对传统武术的多维度角色的思索,使得武术身体的生产也与文化变迁、社会发展、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王飞.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课程理论基础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2]朱君.论武术的本质与质变[J].体育科学,2013(01):84.

[3]陈嘉明.意识现象、所予性与本质直观—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有关质疑[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43.

[4]冯聚才.文化符号与文化软实力[J].开封大学学报,2012(03):3.

[5]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92.

[6]陈振勇,李斌.人类学视域下武术概念的重新审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05):54.

[7]杨庆峰.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2.

[8]俞鹏飞,周学荣.审美经验——杜威实用主义美学视域下的体育美学探析[J].体育科学,2016(05):85.

[9]张政文.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文化生态要素探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24.

[10]高强.知觉、判断力与范例——从两种体育审美体验谈起[J].体育科学,2013(05):92.

[11]刘旸.论“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1):56.

[1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1.

[13]涂可国.“文化中国”:内在意蕴与时代价值——兼与杜维明商榷[J].中国文化论衡,2017(01):289.

[14]王国志,张宗豪.解读中国军事武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03):79.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Tang Yan
(Graduate Department of Chendu Sports University, Chen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ymbols,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tudies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body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namely, the body of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of the body of the Wushu. The gradual evolu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into cultural symbols in traditional Wushu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is also the eff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role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performing multi-dimensional roles in today"s society. Taking traditional Wushu as the carrier,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questions its historical roots-seeking, and finally reveals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essence. On the basis of satisfying the conditions of human physical activity, the combination of skill and practicality is constantly combined to form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body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physical activit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imes of memory is gradually derived from the cultural symbols for research.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rough the redeployment of physical activities, the traditional Wushu can be adjusted in the embodiment of aesthetic culture, and the role of the body recogni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can be clearly positioned. Finally, i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ymbols, the multi-dimensional role of traditional Wushu is deeply studi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cultural symbols traditional Wushu; signifier referential multidimensional role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5—0034—03

作者简介: 唐 艳(199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套路理论与方法。

标签:;  ;  ;  ;  ;  ;  

传统武术的多维角色演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