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课文的“集合”_文化论文

读出课文的“集合”_文化论文

读出课文内容的“集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集合”,是发挥事物效益的重要理念与手法。

教材的编写,运用的就是“集合”手法。

所谓“集合”,通常是指按照某种特征或规律结合起来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当然也可以是课文。

教材编者把若干篇课文纳入一个主题单元,成为一个“集合”,其目的是使每篇课文既可以各挡一面,又能互相依托,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单元课文在教学中的最大效益。

教材里面,还有一种有趣的“微型教学单元”,如“短文两篇”之类,它们也是一种“集合”。这种“集合”中的课文之间表现出种种微妙的关系。如:1.两篇之间相互吸引;2.两篇互为支撑;3.一篇为另一篇的复现;4.一篇与另一篇组成不同难度的“台阶”;5.两篇互为补充;6.两篇互为对比。比如《短文两篇》中的《爱莲说》与《陋室铭》,都是托物言志的名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教材中、教学上可谓形影相随,相互映衬。

教师研读教材,有些时候也需要读出课文内容的“集合”,以让课文内容更好地表现出共同的力量。

读出课文的“集合”,远比把教材编辑成单元的“集合”要灵动得多、丰富得多。如:

读出从某篇课文中提炼出来的知识板块的“集合”

这个研读过程充满了聚精会神的工作细节,在对课文的反复观察之中用分类的方法集聚起一个又一个的知识板块,而知识板块,既是课文的语言学习卡片,又是解读课文的特殊抓手。如课文《赤壁赋》中的三类“美句”:

写景写声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写事抒怀美句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即事说理美句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三类美句,就是《赤壁赋》中重点句的“集合”,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支撑起课文的解读教学,使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现,教学目标清晰。

读出从某篇课文出发的同一作者的作品“集合”

此种读法,类似于编写教材中的“微型教学单元”,如“短文两篇”、“诗词五首”、“论语十则”、“孟子二章”之类。这样的研读过程是寻觅、思考、判断的过程,它从一位作者的某篇文章出发,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去精心组合这位作者的另外的文章,找到其“最佳搭档”,用更加优化的形式与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

如杜甫《登高》的教学,不如下面的杜甫诗歌的“集合”教学: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三首律诗,都写于杜甫去世的前几年,都与杜甫晚年漂泊流浪的悲苦生活有关,都抒发了诗人凄凉郁愤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感慨,都表现了杜诗的顿挫风格。如果在教学中以第一首诗为导入,第二首诗为主体,第三首诗为收束,就是极好的杜诗的“集合”教学。

读出能够与某篇课文进行配读的课内外作品的“集合”

面对精致的短篇课文或者厚重的长篇课文,我们有时候会产生“扩读”的教学创意,将课内外作品合在一.起进行阅读欣赏教学。这是一种有效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教学创意,随之而来的就是细心地“为课文找朋友”。此时的阅读着眼于作品之间的神似与形似,寻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美读文章的过程。如余光中《乡愁》的“乡愁诗歌联读教学”,可联读舒兰的《乡色酒》、彭邦桢的《月之故乡》、于右任的《望大陆》、席慕蓉的《乡愁》等。更好的还有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一片槐树叶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等到何年何月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这样的联读材料用于诗歌教学,相当于“乡愁诗二首”,形成一种美妙的“集合”,表现出一种联读手法,增加了课文学习中文学欣赏的内容与角度,特别是在“朗读活动”上能够更显力量与美感。

读出能够诠释某种表达规律的作品的“集合”

如果要证明“规律”,同类的材料越多越好;如果要显得“变异”,同类的文章越精致越好。证明规律一定要用材料“集合”的方式,显得“变异”同样是如此。为了证明“规律”和发现“变异”而进行的课文研读,都带有专题研讨的性质,都是在用科学发现的眼光研读课文。

请看下面一组五则材料的“集合”:

我的老师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羚羊木雕

张之路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每天下午,孩子们放学后总喜欢到巨人的花园里去玩耍。

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美丽的鲜花随处可见,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还长着十二棵桃树,一到春天就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秋天里则结下累累果实。栖息在树枝上的鸟儿唱着欢乐的曲子,每当这时,嬉戏中的孩子们就会停下来侧耳聆听鸟儿的鸣唱,并相互高声喊着,“我们多么快乐啊!”

这个“集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行文布局的构思规律:在第一段类似于倒叙的开头之后,第二段便是类似于宕开一笔的写法,实际上是承接第一段进行一次穿插式的解说。

这是用多则材料证明的很有规律性的文章局部的表现手法。

这样的发现于作文指导教学有莫大的好处,因为它有规律可循。

再请看下面一组三则材料的“集合”:

颐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感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三篇文章都是“游记”。这个“集合”表现出来的是同一类文章行文布局的构思变异。

《颐和园》是一处一处地写,它告诉我们这样写游记:移步换景,游踪明晰。

《观潮》是一时一时地写,它告诉我们这样写游记:定点观察,情景变化。

《长城》是先实后虚地写,它告诉我们这样写游记:略有游踪,先实后虚。

这里显现出来的,几乎是全方位的游记写作构思角度;既有规律,又有变异。特别是变异,点示出游记写作构思角度的美妙变化。

有时候,我们还能读出有关课文参考资料、学术文献目录索引的“集合”

为了寻求《夸父逐日》阅读教学的优美角度,创造全新而务实的教学角度,笔者读了大约10万字的资料。涉及的文章目录有:

《神话研究综述》

《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

《什么是中国远古神话》

《“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资料》

《对鲜于煌教授论“夸父追日”在酉阳的几点质疑》

《从〈夸父逐日〉学想象》

《夸父究竟是怎样死的》

《夸父可能是我国第一个农业科学家》

《对神话“夸父逐日”的不同理解》

《浅谈夸父逐日的目的》

《夸父是男性吗?——给“夸父逐日”说“道”》

《夸父逐日新说》

《夸父的“俄狄浦斯情结”》

《说文解字中的“夸父”意象》

《夸父逐日神话的原始意蕴》

《〈山海经·夸父逐日〉的本义》

《揭开“夸父逐日”神话的神秘面纱》

《道家寓言与“夸父逐日”神话》

《夸父逐日的原始蕴涵及后世的演变》

《“夸父逐日”的仪式结构及其文化内涵》

《〈夸父逐日〉的文化意蕴新解》

《〈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

《神话“夸父追日”原型考》

《夸父追日的深层叙事原型》

《夸父原型新探——远古祈雨文化研究》

《夸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夸父逐日”并非神话——〈山海经〉新证》

《造林之神——夸父》

这样的品读过程展开了雄厚、美好的知识天地,决非一两则材料所能相比,关键是要耐心地读,耐心地感受,耐心地提炼。可能正是这样地付出时间与耗费心力,教学的美好“角度”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课文教学的全新创意才得以产生。

标签:;  ;  ;  ;  ;  

读出课文的“集合”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