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本实际,创造新型诗歌教学模式论文_李敏

立足生本实际,创造新型诗歌教学模式论文_李敏

四川省简阳市高级职业中学 641400

摘 要:诗歌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个难题,学生也困惑,我们职业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分析现状,从朗读、理解、拓展等多个方面创造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乐于学习,培养其学法,陶冶其性情。

关键词:诗歌教学 职业中学语文 新型教学模式

一、职业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

职业中学语文现状让人堪忧,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成为教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导致我们职业中学有不少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轻视古诗文教学,认为把它记住,能背,默写出来就行了。也有很多教师急于求成,目的性很差,教学随意性较大,根本不会在教学中考虑职业中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全班无一例外只是要求背诵,有的为了赶进度,随意提几个问题,学生不回答,教师自己回答,草率行事。

然而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行,古诗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该如何去研究呢?

二、立足文本内容,创造新型课堂

课型一:美丽的田园风光型课堂

我们的多数学生身处在农村,这里有山,有水,这个世界多姿多彩,学生对这个世界再熟悉不过,他们可以说是历历在目。在我们的课本中不乏有这样的田园风光作品,如孟浩然的《春晓》,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在进行了这些诗词的教学时,用画的形式投影大自然田野图片去勾勒诗的内容与意境,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在脑海中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出五彩斑斓的景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诗的内容,让学生更能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更能准确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或者我们将学生带入我们的现实中去,来到美丽的田野、山间,领略大自然的美,体会诗歌的内容,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更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意旨。

课型二:浓郁的乡土味课堂

教材中诗歌各自描绘的内容,都表现了各自的意境。我们在初步理解了诗的内容,这就要进行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表达的能力更强,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的文本中有这样一类诗,它描绘的是农村生活,《村居》描述的是一家人生活在小溪边,老人怡然自得,儿子们各自劳动,小儿活泼可爱,独自在荷塘边玩耍、嬉戏,一家人生活闲适,幸福生活的场景;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讲述是老农在田地里耕种,冒着炎炎烈日,春种秋收,辛苦劳动,挥汗如雨的景象,这对于生活在农村里的孩子再熟悉不过,它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像这类诗,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情景很熟悉,生活在其中,他们大多亲身经历过或是亲眼目睹过,我们在教学这些诗歌的时候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去回忆,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描绘的内容用孩子们的语言语描述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表演其中的角色,对应诗文,这样学生主动地走进了诗人所塑造的意境,也还原了意境,自然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也就更加生动,更有趣。我们只有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资源,充挖掘其中的能量,这样才能做到情与景的融合,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信心。

课型三:鉴赏型课堂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学生朗读,读透诗歌后,抓住诗歌的诗眼,通过诗眼,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刻画的美妙图画,感受丰富的内涵,领悟诗人的情感。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课的教学,采用这样的策略,学生熟读成诵,抛出问题,学生讨论,1.夜里飘荡着雪花时,诗人身处在哪里?(学生从“衾枕”一词可以得知,诗人此时正在被窝里睡觉)2.既然诗人身处在被窝,又怎么知道屋外下雪了呢?(从“冷”、“明”、“声”、“知”这些字眼中,得知诗人是调动各种感官,从侧面知道下雪了)3.诗人写的雪是大还是小?(只要抓住诗句中的“讶”、“见”、“重”、“时闻”这些字词,便可知)。通过学生的讨论、自主学习,就将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情与景“还原”了,给学生创立了一个情景,让学生像诗人那样去感受,这就走进了诗的意味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夜深知雪重”的“重”一字,我们引导学生细细玩味:雪花是轻盈在空中飘荡,为什么又是“重”的呢?引导生联系 “时闻折竹声”,通过感官去感知,想象景象,感受声音;联系生活体验:雪天,松枝上挂满了雪球,毛绒绒的,沉甸甸的,“重”的感觉不就有了吗。通过这样的“还原”理解,学生学得很有趣,学生体会到做个诗人的感受,在头脑中“还原”出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景,深刻理解了诗歌的意境,感受了诗人的情感,也促使学生对诗歌的欣赏、玩味能力。

课型四:朗诵型课堂

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给学生具体的朗读方法,结合诗句,再加上一定的思考题,让学生读中思,思后读,读与思相结合,会达到绝佳的效果的。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形式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不只是要“教”,更多的是要授之以“渔”,只我们不断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有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模式、策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轻松,学生也学得更高兴,才能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诗歌.中文百科。

[2]《语文课程标准》。

论文作者:李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8

标签:;  ;  ;  ;  ;  ;  ;  ;  

立足生本实际,创造新型诗歌教学模式论文_李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