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一泓清泉-品读《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有感论文

教育的一泓清泉-品读《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有感论文

教育的一泓清泉*
——品读《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有感

◆吴锐

摘 要 近年来,人们再次将研究视野放在乡村教育上。教育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乡村学校的发展失衡会导致乡村文明的发展走向瓶颈。乡村学校不仅仅担负着传承乡村文明的职责,更是乡村莘莘学子梦想启程的场所。因此,乡村学校应该抓住国家提出的振兴乡村战略和振兴乡村教育重大决策的机遇,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利用好乡土资源、乡土课程。

关键词 乡村教育;乡村学校;乡村文明;乡土资源;校本课程

1 前言

孙刚成教授十年来一直关注、研究乡村教育,其曾多次深入乡村地区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形成乡村教育著作《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一书立足乡村学校发展的独特视角,充分地肯定了乡土资源对乡村学子的价值,并通过调查部分乡村地区的学校对我国乡村学校目前陷入的困境与重生的机遇进行了详细分析。孙教授借助乡土文化等乡村资源对乡村学校的发展振兴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又朴实的乡土文化和乡村学校。其中很多观点很有洞察力,让关注乡村学校发展的教育者感到耳目一新,具有引发教育工作者共鸣和思考的吸引力。

2 乡村学校的价值意蕴与乡土资源的独特性

《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的开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善良的村民生活在一个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的乡村,他们在这里代代相传,优良的品质和乡村文化底蕴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因为受到物质利益的冲击,使得原本优良的乡风变质,人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道德发展和精神发展为代价,打破了原本平衡的社会发展状态,必须唤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与警醒。

读到这里,会感觉到这和印象中的教育类书籍完全不同,这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描述乡村学校、乡土资源和乡村教育等面对的困境,让人们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让乡村教育在这一困境中获得重生。继续往下读,作者笔锋一转:“近年来,乡土资源以独特教育样态受到了乡村学校的重视,也正是因为乡村学校和乡土资源之间的特殊关系,才让乡村学校在夹缝中生存了下来……”[1]作者从乡村学校这一角度出发,借助乡村学校和乡土资源之间的相互价值作用,让乡村学校在改革发展的夹缝中生存了下来,也让人们注意到了乡土资源的特殊价值。

虽然很多教师对于乡土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并不到位,但乡土资源以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乡土资源不仅仅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塑造和学生的生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使得一些乡村学校实现了特色化教学发展理念。教育始终与文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乡村学校与乡村文明建立起联系,认为乡村学校发展失衡,会导致乡村文明面临挑战和生存危机。

3 乡村学校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所有的教育都是朝着正向发展的态势向前发展,可为什么乡村学校和乡村文明会面临生存危机呢?接下来,书中就对乡村学校为什么会面临严峻的困境进行了归因分析,也终于让人们知道乡村学校会出现生存的困境并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1]35

乡村学校实现重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学校虽处于困境之中,但它自身带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乡土资源和乡村文明。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乡村文明的传递积累需要一个承载体——乡村学校。乡村学校既是培养学生和促进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场所,还是传承乡土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地[3]。从宏观角度来说,也正是因为乡村学校和乡村资源的相互价值、教育和文化的特殊联系,乡村学校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乡村文明的传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乡村学校是无数乡村学子接受教育和梦想起航的场所。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接受教育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让处于困境之中的乡村学校感受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也让无数乡村教育工作者体会到教育工作的意义。

在短短的10年间,乡村改变了“村村有小学”的面貌,并正在向两村一校、三村一校甚至一乡一校的趋势发展,大量的乡村学校消失[2]。因为“撤点并校”政策的出台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一些乡村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流失,外加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文化相脱节,使得一些乡村学校一天天地萧条下去。直到近年来,国家关于重建乡村教育政策的出台和许多教育学者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才让人们意识到一些原本淳朴善良的村民已经被物质利益蒙蔽了双眼,一些原本生机勃勃的乡村学校已经萧条到极致,原本充满文化底蕴的乡村文明也面临在夹缝中生存的大危机。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可以提供移动机器人较高精度的位置和偏航角信息,针对单一定位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扩展卡尔曼滤波融合UWB、陀螺仪和编码器的多传感器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推导出融合算法的状态方程,利用UWB解算的位置和陀螺仪解算得到的机器人偏航角角速度以及编码器采集得到的机器人的线速度作为测量信息,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获得移动机器人的位姿,并利用实验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多传感信息融合算法能够让移动机器人获得更高的定位精度以及可靠的偏航角,为移动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做了重要的准备。

乡村教育面对如此尴尬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单独的自下而上和单独的自上而下这两条路都不能快速而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将二者行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乡村教育要想从困境中顺利突围出来,还需要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鼎力支持和办学者的精心策划,但最重要的还是乡村学校自身。乡村学校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开发与利用好乡土资源,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顺利实现突围[1]151

4 乡村学校建设途径

近年来,国家为了振兴乡村教育与重建乡村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该书作者一方面是为了回应与助推国家的振兴乡村战略和振兴乡村教育重大决策,另一方面是为了振兴乡村教育,提出生态化视域中的乡村学校发展取向与路径。与此同时,让人们对城乡教育共处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诠释,也让人们换个角度去看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和互利共赢以及教育回归生活的状态。

X1和X4各有5个水平,两两搭配有25个组合。将每个组合的编码值代入相应的双因子农艺效应函数,可得到对应的产量值(Y),见表3。

试验结果表明,2种遮荫网膜覆盖后,黑网、绿网棚内温度分别降低了11.53%、3.68%,湿度分别升高了12.78%、5.77%,光照度分别下降了22.67%、6.25%。2种网膜对温度、湿度、光照的影响均较大,而且温度和光照的影响是显著的。云层对光照度的波动较大,对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稍小且有滞后性。绿色遮荫网覆盖有利于新梢高生长,黑色遮荫网覆盖有利于苗木地径生长,但两者均未达显著水平。低海拔地区香榧育苗必须进行遮荫,否则苗木容易受日灼病危害,中度以上危害程度达到91.2%。

看完这本书,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乡村教育问题已经是当下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到底应该从下至上地推行,还是应该从上至下地推行呢?无论是从单独的自下而上来实行,还是从单独的自上而下来实行,其中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也许,在人口众多和地域广阔的中国,单独的自下而上和单独的自上而下都不能够解决我国乡村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是还有第三条路可走呢?

人们常说,村民的劳作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最接近大自然的原始状态。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背井离乡,成为“农民工”,通过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城镇人,久而久之,他们便忘记了自己原本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孙刚成教授通过系统论证和深入分析,对乡村学校和乡村文明目前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归因分析,并呼吁人们对乡土资源和乡村文明加以重视。他将乡村学校放在教育平衡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述,让人们意识到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人们对乡村文明和乡土资源产生热爱之情,也让人们对乡村教师这个职业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

《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这本书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2.4.1 灰色关联度法分析[8] 采用matlab对木香药材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挥发油)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各省样品的相关度,结果如图2所示,各样品相对关联度质量优劣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各样品相对关联度质量优劣排序结果可以看出,不同产地木香平均关联度介于0.46~0.56,且云南>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亳州>北京>河北,云南品质最优,符合木香药材的道地性,收集的样品质量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与药材的地理环境,生长环境等有关。

要改变乡村教育落后、窘迫的面貌,乡村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还需要通过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来增强乡村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并需要相关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提高自身的素养[5]。乡村学校突围与自救的重中之重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应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和为乡村学校量身打造校本课程,从而打造出独具生态化特色的乡村学校。

天然气涡轮计量系统如图2所示,一般由涡轮流量计、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色谱分析仪、流量计算机5部分组成。涡轮流量计是该计量系统的核心,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采集输气工况条件下的压力、温度信号。色谱实时在线分析管道中的天然气组分,以确定天然气的压缩因子。流量计算机则将采集到的压力、温度、工况体积流量、气体组分进行运算分析,得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流量,并用于计量交接,同时保存相应的流量历史数据。

5 《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的主要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4]。乡村学校只有依靠自身的觉醒和努力拼搏,并充分利用好国家目前关于振兴乡村战略和振兴乡村教育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才能在突围过程中涅槃重生。

乡村学校借助乡土资源打造促进自身发展的教育资源,也是搭建城乡交流的渠道。乡村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地方,展现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与当地的民间文化相融合,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6]。乡村学校只要抓住国家提出的振兴乡村战略和振兴乡村教育的机遇,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开发好乡土资源、乡土课程,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

1)作者从乡村学校的特殊价值出发,对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思考,突破传统的只注重城镇教育发展而忽视乡村教育发展的局限,并对乡村中的教学条件、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2)作者积极倡导生态化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互利共赢发展,让乡村教育回归人的发展与文化繁荣;

3)本书在统一的主题下,对乡村教育的人文价值做出了整体性的、抓住关键的、比较系统的论述。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学生大多是在实体店进行消费的,但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也会借助购物网站、微店、代购等来进行消费,消费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乡村学校该如何面对存在的困境,并从此困境中突围出来?这需要国家的运筹帷幄和地方政府的尽职尽责,更加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尤其是乡村教师的不懈努力。乡村教师的使命不仅是教书育人,还应承担传承文化、开启民智、引领思想、促进乡村发展等方面的责任,乡村教师的成长关涉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未来[7]。乡村学校“撤点并校”面对的是我国农村到底如何建设的问题。重建和振兴乡村学校绝不单单是教育内部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重大选择的问题。

《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的作者站在乡村学校的独特角度,一方面对乡村青少年教育发展和乡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为振兴和重建乡村学校,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值得人们去细读深思。

乡民淳朴善良的性格值得人们学习,乡村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厚,也值得人们细细品读。钟情于乡土文化的人,即使不能亲身体会乡土文化的气息,也可以从《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中体味到乡土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刚成.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J].社会学研究,2009(5):110-140.

[3]孙刚成,翟昕昕,马婷婷.村小恢复重建的必要性及趋势[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9):5-10.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6.

[5]司晓宏,杨令平.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科学,2013(4):25-43.

[6]孙刚成,拓丹丹,拓巧云.乡土资源在乡村学校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5):144-148.

[7]蔡其勇,郑鸿颖,李学容.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81-86.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19)13-0070-03

10.3969/j.issn.1671-489X.2019.13.070

*基金项目: 陕西省重大招标课题“市级人民政府、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及相关省级部门履行教育行政职责的评价体系及组织实施研究”(课题号:ZDKT1921)。

作者: 吴锐,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716000)。

标签:;  ;  ;  ;  ;  ;  

教育的一泓清泉-品读《中国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有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