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导学策略论文_刘秀成

双城区东官镇中心学校 刘秀成

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就成为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其实,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提出了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首先应从导学策略入手。所谓的导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投入学习的教学过程,最终让学生会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导学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导学,引导明确目标,达到会学。

传统的课堂有些学生感到迷茫,一节课下来,学生不清楚学了几个知识点,甚至连回答学会了什么还要想一想才知道,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解决就更不知道了,似乎一节课结束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而到应用知识时,才知道有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我想这样的学生在上课伊始就不知道自己要学会什么,要做什么,整节课全凭老师的安排,跟着感觉走,没有抓住学习的重点。其实对于不同的个体,一节课的学习标准是不同的,重点自然有区别,怎样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我的做法是从预习着手,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为学生细化预定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预定目标。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学生预定学习目标如下: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2、学习生字。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理解并会运用“横七竖八、热血沸腾、居高临下、昂首挺胸、惊天动地”等词语。 5、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6、体会文中的动作和语言的细节描写。学生可以对预定目标进行删减或增添,对于预定目标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加以解决,对于已解决的预定目标在课堂上将进行验证。有了这样的课前预习,便一定会有精彩的课堂。如此一来,学生学习有目标,有重点,而且预习时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自然需要尝试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从而逐步达到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课上导学,引导理性竞争,达到会比。

平淡的课堂是有缺失的,精彩的课堂是师生难忘的享受。一节好课必然要有较高的参与度,关键在于调动中等生和差生积极参与进来。由于个体基础不同,自身有卑微感,因此我们应创设一个公平的课堂,让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我在教学中,运用竞赛机制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比新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比预设目标的达成,比收获,比进步,由横向竞争转为纵向竞争。例如:我在教学《火烧云》第一课时,设计了自我评价表

有了这个评价表,无论什么基础的学生都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大家都知道课堂上应该学什么,自己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样的评价表给了所有同学同样取得好成绩的希望。

对于复习课,题海战术是比较普遍的方法,学生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效果未必理想,甚至有些知识点总是错了又错。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总在证实自己会多少知识,却忽略了自己的未知领域,失去了复习的真正意义。针对这一复习弊端,我在复习时引导学生重点找错,进行查缺补漏,同学间比一比又学会多少知识,比一比自己提高了多少分,而不是简单地比分数,比名次。试想作为一个中等或差生,每次答卷后若问他分数,他一定很不舒服,若讲完卷向全班同学汇报又学会几个知识点,他一定很坦然。因此我在讲复习卷时,让学生准备错题本,将错题抄写在本上,课后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揣摩和反思,当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自己拟定一张试卷进行巩固,让学生学会复习之法,不再注重分数,而把注意力转到实实在在的新知的收获上来,从而避免无用功的付出,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复习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后导学,引导开发创新,达到会用。

学无止境,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的基础。我们的教学应引导学生产生无限的问号,而不是句号。正如名师刘正生所说:“让学生的大脑充满问号。”我们应倡导把“问题导向”作为落实核心素养切入点,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提问,养成学生敢问、想问、会问的好习惯,如此我们的课堂才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学习潜力才得以充分开发。为此我喜欢在教学结束时让学生提出存在的疑问,或向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课后独立或互助解决,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搜集资料和合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想超越,只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的学习天地更加广阔,我们应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目光延伸到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开发创造,发现新大陆,创造新方法,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例如:我在教学《捅了马蜂窝》一文时,最后让同学们续写这个故事。第二天同学们的汇报让我大吃一惊,各种奇思妙想真是精彩,而这些奇思妙想对于同学们来说更是很好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肯放手,只要能坚持引导,总有一天会有惊喜。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好的教育理念最终是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理念,以求形成终生学习的效果。导学策略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它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轻松,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信心,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但导学策略绝不是固定的模式,它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年龄特点、学科特点的不同而异,但其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形成会学习的能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导学策略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它将为学生的学习之路点燃一盏明灯。

论文作者:刘秀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导学策略论文_刘秀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