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论文_安胜利1 张明明2

“三位一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论文_安胜利1 张明明2

安胜利1 张明明2(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455000)

【摘要】医学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着讲解、板书、多媒体的局限性,尤其是智能手机普遍应用的今天,课堂上低头一族明显增多,直接影响着我们职业教育的的教学质量。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从书本知识到直接看到病人,实现了无缝对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知识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巩固和升华。同时教会学生怎样与病人沟通,关心爱护病人,老师言传身教,体现爱伤意识,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消除或减少医疗纠纷。同时也受到患者的好评。

【关键词】三位一体 2 型糖尿病病人 教师 学生 慢性病【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233-01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之中〔1〕,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是以“教”为主,即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课外实践,最终导致了不少课堂常常出现“教师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局面。

医学高职教育应建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从理论知识层面过渡到实践应用,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也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内科学的职业教育内容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学习内科学必须将课堂系统讲课与临床见习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实用型人才。结合社区的慢病病人的管理,故产生了将病人请进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这种模式通过学生直接面对病人,并且与病人面对面的交流,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实践”的结合解决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率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尤其是上课玩手机的低头一族,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与病人的交流,巩固了所学知识也锻炼了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同时“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遵循了“达目标,易实施”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三位一体”教学的互动性“老师”、 “学生” 、“病人”三种不同角色、不同需求的人集中在教室内,来共同探讨学习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何预防。

这就是“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教学是:教师:面对学生、面对病人传授知识、解疑答惑;病人:通过课堂教学使病人系统的了解到,自己的病是什么原因引起来的,怎样避免并发症,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直接与病人沟通。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教学还能促进课下自主学习、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一). 促进课下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将病人请入课堂势必会对课堂容量和教学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就变得非常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应该在教学前告知学生每一堂将要讲的内容,学生在课前可以自己阅读课本的相关章节,找到自己难以理解的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从单纯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变成归纳总结重点和学生提问老师解答的互动模式。而且一本书从编写到发给学生,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科学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在课堂上在与病人的交流中也可以了解更新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 课堂教学的互动,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三位一体”教学,重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病人在课堂上充分沟通、充分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体现爱伤意识,做到细心、关心、耐心和爱心。

注意语言、语气、语调。教会学生怎样与病人沟通顺畅和谐,要有责任感、同情心,交流结束后要致谢病人。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改善了医患关系,减少了伤医事件的发生。

(三). 教师设疑,归纳总结,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堂上教师通过设疑,一是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二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督促学生在课下的学习。并引发学生讨论,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对于病人的病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不同观点之间进行争论,集思广益,直接接触病人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最后教师要理顺知识、层层剖析讲解、归纳总结、给出明确答案。使学生不断领悟,找到自己理解错误的部分,使他们更加注意上课的质量,使其主体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卫生职业教育必须学习- 实践- 再学习,才能培养出实用型人才。传统的注入式(灌注式)教学,学生从书本到书本,不能调动学习兴趣。“三位一体”教学,通过将病人请入课堂打破课程界限。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理论与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和临床工作能力的好办法。

三、 我们的探索与思考在教学工程中,我们大胆尝试,以2 型糖尿病为例,从附属医院慢病管理中选择:症状典型、身体条件允许、表达能力良好、愿意为医学教育做贡献的2 型糖尿病病人两位,请进教室和学生共同学习糖尿病。

课程结束后,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老师的教法很新颖”;“老师提供了病材,我们收获很大”等等,确实体现了1+1﹥2 ,学生的评价是我们教学模式改革的动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危害日益突显,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痛风等“富贵病型”的比例愈来愈高[2],从社会层次角度来讲,慢性病占用着大量的医疗资源,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规范系统的健康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模式是将相关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的中介,医学职业教育实践性非常强 要构建出一个切实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研究者必需引进教育现场和实践者进行实质性持续性的合作,但是我们清晰地认识到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模式固然重要但还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教学模式改革尚不完善,还有很多细节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

总之,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高职教育培养的重要渠道,着力于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3],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完成为社会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1〕 文力阳.全民健康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2):6-9.〔2〕赵武斌.苏南某地7008 例老年人慢性病现况分析[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3,12(4):336-337.〔3〕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29):18-24.

论文作者:安胜利1 张明明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  ;  ;  ;  ;  ;  ;  ;  

“三位一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论文_安胜利1 张明明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