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复位压力与患儿个体因素相关关系分析论文_杜酉寅,练涛峰,林雪琴,崔冠华,樊亮

(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 广东 惠州 516000)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复位压力与患儿个体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4月至2014年07月住院治疗的小儿肠套叠180例病历资料,按照性别、年龄和套筒位置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复位压力与患儿性别、年龄和套筒位置的相关关系。结果:性别分组间的复位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性别与灌肠复位压力无相关关系;年龄分组间、套筒位置分组复位压力有显著性差异且相关系分析显示年龄和套筒位置与灌肠复位压力具有相关关系。结论: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复位压力与患儿年龄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患儿的性别及套筒位置无关。

【关键词】 水压灌肠;肠套叠;性别;年龄;套筒位置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196-02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1]。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它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2]。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3]。小儿肠套叠治疗方法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其中在非手术疗法中有空气灌肠、钡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疗法[4,5]。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小儿肠套叠患儿的年龄、体重、症状等因素与水压灌肠复位压力的关系,根据患儿个体情况设定适宜的灌肠压力范围,在避免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前提下缩短治疗时长、提高复位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3年04月至2014年07月,住院治疗的小儿肠套叠180例,其中男120例,女60例。年龄6个月~8岁,病程3~48h。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81例,果酱样大便58例,腹部扪及包块41例。

1.2 方法

选择发病在48h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肠梗阻、腹膜炎、休克征象的肠套叠患儿行水压灌肠治疗。灌肠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02mg/kg),行超声引导下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水压灌肠治疗,灌肠液采用37℃生理盐水,注水量上限100mL/kg,由低压至高压注入灌肠液,以套入部消失、液体逆流进入回肠为复位成功标准[6]。复位成功后,记录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套筒位置,复位压力,治疗时长。依据性别、年龄、套筒位置分别进行病例分组,比较水压灌肠成功率和治疗时长有无显著差异。性别分组: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年龄分组:分为A组:6月以内(含6月),B组:6月至1岁(含1岁),C组:1岁至2岁(含2岁),D组:2岁以上。套筒位置分组:分为右中腹组和左侧腹组。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数值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别对年龄、性别和套筒位置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结t检验或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

2.结果

180例患儿肠套叠,水压灌肠治疗复位成功152例,其中经一次灌肠成功142例,经两次灌肠成功10例。水压灌肠治疗复位失败转手术治疗28例,其中23例为回回型肠套叠(占82%)。

2.1 男女性别对水压灌肠治疗复位压的影响

结果如表1所示,患儿男、女组之间复位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灌肠的复位压与性别的相关系数为0.001(P=0.992),表明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复位压力与患儿男女性别无关。

2.2 不同年龄对水压灌肠治疗复位压的影响

不同年龄组患儿的灌肠复位压力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患儿间的复位压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灌肠的复位压力与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29(P=0.03),表明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复位压力与患儿年龄呈正相关。

3.讨论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具有操作简单、可实时观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7],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对于患儿因素与灌肠压力范围的关系文献报道少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肠套叠患儿的病例资料,发现患儿的年龄与灌肠压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本实验结果中显示婴幼儿的年龄与水压存在正相关性,这可能与应婴儿肠道内壁能承受的压力不同有关。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肠道内壁发育逐步完善;3个月以内婴儿,肠壁发育不完善,所以承受的压力低;3~6个月的婴儿,随着成长及哺乳增多,肠道及肠壁逐渐发育,肠道承受的压力也相对增加。研究表明,水压灌肠治疗的水量,6个月以上患儿明显大于6个月以下患儿[8];黄世林等人[9,10]研究表明3个月内患者最大水压在80mmHg以内,3~6个月以内最大水压在90mmHg以内,6个月至5岁最大水压在100mmHg以内最适宜。这些研究表明年龄不同,肠道内的阻力及肠壁承受的压力也显然存在差异。本次实验结果也表明,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患儿时,6月以内(含6月)婴幼儿复位压为(75.45±10.98)mmHg、6月至1岁(含1岁)婴幼儿复位压为(82.11±8.98)mmHg、1岁至2岁(含2岁)婴幼儿复位压为(88.91±10.23)mmHg、2岁以上婴幼儿复位压为(95.69±9.56)mmHg。此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右中腹组患儿的复位压力明显低于左侧腹组患儿,相关性分析显示,套筒位置与水压存在相关性。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套筒初始位置在左侧者的套叠肠管卡得较紧或有复杂性套叠致使左侧腹组患儿承受的复位压较大有关[11]。有文献报道,套筒位于左侧腹灌肠复位成功率明显低于右侧腹或中腹部[12],这也可能是跟套筒位置有关。

综上所述,在正确诊断患儿急性肠套叠的情况下,水压灌肠的复位压与患儿的性别和套筒位置无关,与患儿的年龄具有正相关关系,为根据患儿个体情况设定适宜的灌肠压力范围,在避免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前提下缩短治疗时长、提高复位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483.

[2]杨军.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2):51-53.

[3]赵长安,周红,李仲智等.肠道病毒感染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中的作用[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1,2(2):64-66.

[4]高见朋.小儿肠套叠120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0):41-43.

[5]邓祖群,韦建华,王运成.彩色普勒超声诊断肠套叠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30(22):17-18.

[6]Menke J, Kahl F. Sonography-guided hydrostatic reduction of ileocolic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analysis of failure and success in consecutive patients presenting timely to the hospital [J]. Eur J Pediatr. 2015,174(3):307-16.

[7]黄淑莺.浅谈超声波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171.

[8]梁正中,吴济芬,张子恒等.超声诊断及其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3,15:169-170.

[9]黄世林,詹立永,章功年等.超声引导下不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J],医学影像杂志,2010,20(6):863-866.

[10]黄世林,詹立永,章功年等.超声引导下对不同年龄采用不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J],2009,29(6):462-465.

[11]张鹏举,王丽亚,牛会忠等.B超监测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398例[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7):181-182.

[12]He N,Zhang S,Ye X,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iled sonographically guided saline hydrostatic intussusception reduction in children[J].J Ultrasound Med. 2014,33(9):1669-75.

论文作者:杜酉寅,练涛峰,林雪琴,崔冠华,樊亮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复位压力与患儿个体因素相关关系分析论文_杜酉寅,练涛峰,林雪琴,崔冠华,樊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