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歌中的一套特殊意象_诗歌论文

清代诗歌中的一套特殊意象_诗歌论文

清代诗歌中的一组特殊意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象论文,清代论文,诗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清代,号称集大成。前代诗歌的各种体裁、风格、艺术技巧等等,都在清代诗歌中得到了传承,又被清代诗歌进一步发扬光大,做了各种形式的发展、变化和更新,意象创造亦然。

清代诗歌常用的意象,除了大部分是从前代诗歌继承来的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意象却是清代诗人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独立创造,并经过广泛的创作实践而形成的,甚至有的还只限于在清代使用。

(一)日+月=明

明清改朝换代,给清代诗人带来了莫大的震撼和悲伤。出于抒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需要,他们在诗歌中经常要涉及明、清两个王朝。由于清朝民族统治和高压政策的作用,他们在涉及明、清这两个王朝的时候,却不能直接使用这两个王朝的名称,于是便产生了一系列有关的特殊意象。例如用“朱”、“红”、“赤”、“花”、“落花”,南京、江南、南方,汉、宋等等指明王朝;用青、边风、朔雪,燕山、江北、北方,秦、金、胡等指清王朝。而指明王朝最明显的,便是依据造字法将“日”和“月”并用在一起。

以“日”“月”合指明王朝,这在清代诗歌中用例十分普遍,如屈大均的诗就有:

南为天之阳,其人多文明。精神得日月,变怪成文章。……始自洪武初,五星会文昌。(《送梁药亭北上》)

玉门归日月,铁券赐山河。(《于忠肃墓》)

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通州望海》)

栖迟岂有烟霞疾?梦寐长依日月光。(《读史答陶苦子》)

一代无人知日月,诸陵有尔即春秋。(《哭顾征君宁人》)四首之二)

这些诗句中的“日月”,都以双关切“明”字;其中“玉门归日月”一句,“日月”还只能作“明”字解,意谓由于于谦(忠肃其谥号)抗击蒙古瓦刺部的入侵,使得玉门关一带仍归明朝所有。类似用法,在其它诗人笔下也随处可见,如: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二首之二)

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夏完淳《细林夜哭》)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钱谦益《后秋兴》第十三叠八首之二)

这些诗句以“日月”双关暗指明王朝,读者也都是一望可知的。而在有一些地方,“日月”的含义还更加具体,如陈子龙《九日登一览楼》颈联:“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这里的“日月”,既合起来泛喻整个明王朝,又分开来兼指当时南明福王和唐王的两个政权,故称“双飞”。屈大均《庚午元日作》六首之一所谓“乾坤未毁终开辟,日月方新尚混茫”,以“日月”切指南明桂王建立的永历政权,内涵也比一般的泛喻明王朝要具体得多。而所有这些,其最基本的公式就是“日+月=明”。

以“日”和“月”合指明王朝,这并不是清代诗人发明的。明初刘基有一首著名的《二鬼》诗,把自己和当时另一开国文臣宋濂描写作结、郁仪两个鬼,管理天上的日、月,意思就是辅佐明王朝。尤其典型的当推托名郭勋或徐渭所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英烈传》,该书描写明朝开国历史,第一回讲到元顺帝曾梦见“正南上一人身着红衣,左肩架日,右肩架月”;又第四回说天上“左边的金童并右边的玉女两下一笑,把那日月掌扇混做一处,却像个‘明’字一般”,于是玉皇大帝就命二人下凡辅弼真主,建立新朝“大明”。可见,这种用法自明朝以来,便屡次出现。不过,就其性质而言,明代作家这样做,主要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而清代诗人这样做,则更多的是出于抒写家国沦亡之感和躲避清朝政治迫害的需要,使用率特别高,牵涉的作者面也更广。

(二)月[,1]=明

在清代诗歌中,不但“日”和“月”常合在一起指代明王朝,而且单个“日”或者“月”同样也可以指明王朝,其现成思路大抵本于常用词“明月”或“月明”,读者很容易联想及之。以王夫之的诗为例:

连天朔雪悲明月,昨日西清忆落晖。(《又雪,同欧子直》)

旧恨冰轮消兔阙,故交雪涕吊渔湾。(《重过三座山,与故人罗君遇,赠之》)

河山破碎银蟾影,文字凋零粉蠹痕。(《得安成刘敉功书,知举主黄门欧阳公已溘逝三年矣,赋哀四首》之二)

这些诗句中出现的“明月”及其别称“冰轮”、“银蟾”等等,联系上下文来看,显然都是喻指已故的明王朝。又其《人日》上半截:

人日犹余寅正腊,深阴不识月初弦。

春光荏苒虚梅信,朔雪霏微乱柳烟。

这里的“月”与“朔雪”之类相对举,同样也是指明朝政权。其它诗人的作品则如:

饥鸟晚来栖,弦月阴犹吐。(顾炎武《流转》)

灾异体惊星屡变,光华行见月重轮。(屈大均《送蓝生还闽》)

今年京口月,犹得杖藜看。(吴伟业《中秋看月有感》)

这里前两例的“弦月”和“月”含义都很明显,后一例吴伟业的诗歌,暗写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和张煌言率南明水师自海上攻入长江事,因此这个“月”也是代指明朝政权。此外有些诗歌如周亮工《舟中与胡元润谈秦淮盛时事,次韵四首》之一尾联“明月欲随流水去,箫声只在板桥西”,以及王士祯《秦淮杂诗二十首》之十二所谓“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云云,由于写得比较朦胧含蓄,因而“明月”双关色彩也格外浓重,完全看读者怎样去理解。

“月”有许多别称和代称。除了“冰轮”、“银蟾”以及“兔阙”以外,在清代诗歌中最需要注意的是“桂树”或“桂花”。这个用法不仅一般地喻指明王朝,而且更进一步特指南明的永历小王朝,因永历小王朝根据地在广西桂林,永历帝原先即封为桂王。如前引钱谦益《后秋兴》第13叠八首之二,其尾联云:“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这里的“桂花”就是如此。即如王夫之的《正落花诗十首》之一颈联“香老但邀南国颂,青留长伴小山丛”下句用淮南小山《招隐士》典故:“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以及《广落花诗三十首》之四首联“我所思兮在桂林,征鸿回翼杜鹃瘄”,此处“桂树”、“桂林”之类的用法与以“月”代“明”的道理完全相同。

(三)日=明

以“日”喻指明王朝,主要是因为“日”色红朱,朱为明朝皇姓,同时“日”在封建社会中又往往被视为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但具体出现在清代诗歌中,这个“日”几乎看不到前面所说“双飞日月驱神骏”、“日月方新尚混茫”或者“弦月阴犹吐”、“光华行见月重轮”那样的景象,而基本上都是“落日”或者“日暮”的情景,用得最为消沉。如:

天汉竭、昆仑折,日轮坠地夏雨雪,涕泗血干哀歌阙。(王夫之《上邪》)

汉土西看白日昏,伤心胡虏据中原。衣冠谁有先朝制?东海翻然认故国。(朱之瑜《避地日本感赋》二首之一)

这些诗歌以“日”喻指明王朝,全是一派亡国之音,不象前面用“日月”或者“月”的间或还有一线恢复的希望。只有在联系诗人自身时,才偶尔露出一点信心,例如顾炎武的《五十初度,时在昌平》颔联:“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之二颈联:“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这些“日暮”既指诗人自己已是“烈士暮年”,又双关明朝政权总能复兴,因此仍“壮心不已”。但从总体来看,以“日”代“明”和以“日月”或“月”代“明”,在具体运用上还是有区别的。

(四)月[,2]=清

以“日”喻指明王朝,还带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现象,那就是“月”相应地变成了清王朝的喻体。例如下面两首诗: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夏完淳《即事》三首之一)

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无影月凌空。……

不是夜深能独醒,海门谁见日初红?(梁佩兰《阁夜》)

这里前者以“月”和“胡笳”及“清角”相联系而与“落日”及“明”相对举,后者以“月”与“红”“日”及“明河”相对举,显然都是喻指清王朝。甚而至于“月”在某些地方单独出现,也同样可以喻指清王朝,如徐灿《踏莎行》结拍:“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这里的“月痕”即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灭南明政权。

至于以“月”代“清”本身的原因,除“清”字本身含“月”外,可能还由于月属阴象,在前代诗歌中即常被用来比喻外族,如李白《胡无人》“太白入月敌可摧”和杜甫《北征》“势成擒胡月”等都是。这样看来,以“月”代“清”比起前述以“月”代“明”更接近传统意象的用法,但事实上在清代诗歌中还是以“月”代“明”较为普遍。

当然,“日”和“月”在清代诗歌除了喻指明王朝或清王朝以外,前代诗歌那些传统的用法也还照样被保存着。我们把这组喻指明王朝或清王朝的“日”和“月”称作清代诗歌的特殊意象,是鉴于它们同前代诗歌传统意象的区别。这组特殊意象,在清代诗歌的分布并不均匀。就单个作家而言,一般好用比兴手法的诗人运用得比较频繁,如前面提到的屈大均和王夫之便是。就整个清代而言,则在明清易代之际出现得最多,以后随着时间延续而递减,前面所涉及的便都是清初诗人;而到清代中叶,虽然象赵翼《叶保堂明经多购钞本异书,内有冯梦龙〈甲申纪闻〉陈济生〈再生纪略〉王世德〈崇祯遗录〉程源〈孤臣纪哭〉等书,皆明末说部中所记时事可与〈明史〉互相参订者也。杨舍寓斋无事,借以遣日。偶有感触,辄韵之》二首之二尾联“终邀御笔褒华衮,千载丹心日月光”和舒位《梅花岭吊史阁部》“东风吹上梅花岭,还剩几分明月影”云云,在题咏抗清名将史可法时仍使用这组特殊意象,但总体上却已相当稀少,远不如清初普遍了。

清代诗人使用这组特殊意象,常会遭到“文字狱”的迫害。如《清代文字狱档》第一辑《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罪证”之一就是“一世无日月”这样一句诗;又第八辑《余豹明首告余腾蛟诗词讥讪案》,所谓“逆诗”也就是《龙谭石》“明月堕寒影,留客听清猿”之类;此外如吕留良案,相传其诗也有“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之句(《吕晚村先生诗集》未载,参见孔立《清代文字狱》)。这些“日”和“月”,其实有的并不一定与明、清这两个王朝发生关系而纯属一般的写景或者沿用传统意象的固有用法,但只要被人告发上去,就免不了要形成“文字狱”,诚如宋琬《赠别曹秋岳太仆十九首》之二尾联所云:“不须歌桂树,忌讳到渔樵。”这组特殊意象在清诗中随着时间延续而递减,这是由于人们对故国的日渐淡忘,也是因为清朝的文化统治越来越严酷,人们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这也恰恰从反面证实了这组特殊意象的客观存在。

标签:;  ;  ;  ;  ;  

清代诗歌中的一套特殊意象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