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课教学应重视的三种意识--兼论参与北京市崇文区选修课教学研究活动的感受_散文论文

语文选修课教学应重视的三种意识--兼论参与北京市崇文区选修课教学研究活动的感受_散文论文

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应强调的三个意识——兼谈参加北京崇文区选修课教研活动的感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崇文区论文,选修课论文,中应论文,教研活动论文,课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次北京崇文区组织的高中选修课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的三节课都是针对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来设计的。其设计的模式如下:

第一节的专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从不同材料解读项羽形象”,以欣赏探究古诗文中的项羽形象为主要内容。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材料有史传散文和诗歌,散文包括必修教材中的《鸿门宴》(《史记·项羽本纪》),选修教材第四单元的《项羽之死》(《史记·项羽本纪》),还有教材之外的刘邦对项羽评价的片段(《史记·高祖本纪》);诗歌包括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杜牧的《题乌江亭》、胡曾的《乌江》、王安石的《乌江亭》、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这些诗都提到了项羽这个人物。

第二节的专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庖丁解牛的多重解读”。借助第四单元的课文《庖丁解牛》,对学生做深入阅读、学习表达审美感受与思考的教学指导。

第三节的专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专题的二次选择与确立”。主要是在引导学生通读完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后,从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然后在本节课上通过对学生确立的这些专题做分析、比较,以确定哪些专题比较好,哪些专题有待修改,并讨论如何修改,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学习如何选择、确立专题,培养学生思考、辨析的能力。

我以为当前选修课的教学要强调三个意识:把握好“专题”的意识;用好教材的意识;实事求是、紧扣语文课的意识。结合这次教研活动及教案设计,在这里谈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整合设计,区别必修——“专题”巧搭桥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三节课都是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四单元作为一个“专题”来设计教案。以“专题”巧妙搭桥,我们就可以对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和整合。它实际上提供了选修教学的三种思路、三种方式,可以是必修和选修、课内与课外结合的以阅读文本为主的教学,也可以是对某一篇课文深挖细剖,与写作指导密切结合的教学,还可以是结合阅读,偏重活动,旨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

教案设计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汲取了“专题意识”中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有欣赏、探究的“过程”,而不仅仅重“结果”。在课改之初,我们已经在初中课堂里,看到不少只有“结果”而缺少“过程”的学生成果展示课,尽管限于课堂局限的借口,但也回避不了对于学习过程的忽视和逃避的问题。在这种看似成果丰硕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教师教了什么,或者说怎么教的,也看不到学生是怎么学的,展示的成果大都是学生原本就会、就能做的事情。

而这三节教案,其设计思路都体现了“过程”,每一节教案不是仅着眼于单节的课堂,而是着眼于本单元设立的“专题”来进行设计。教师没有因为要追求展示的漂亮而回避过程的艰难和琐碎,教学中一直体现着专题的整体性。三节课在各自具体的教学目标下,也展示了专题教学中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节课基本是专题学习中的第一阶段,重在文本阅读,使学生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初步认识。后面还将进一步选择、整合恰当材料并延伸拓展阅读,以深化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第二节课可以说是中间靠后阶段,展示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受并细致讨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第三节课是中间偏前阶段,对学生确立的探究题目做讨论,从其探究范围是否合适、是否依据文本而来、语言是否精练得当方面给予指导。

“专题意识”对全新的选修教学来说,是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它的突出作用有三点:

1.它可以避免把选修教学混同为必修教学,它努力引导创建体现选修特色的选修课程。

2.在这个意识引导下,教师们会考虑如何确立合适的专题,如何组织、整合课文,教学的特点也将是在体现过程的细嚼慢咽,而非追求数量的囫囵吞枣。教师们担心选修教材中的课文教学教不完的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的解决。

3.建立明确、清晰的专题后,也利于学生在兴趣中学,在过程中学,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学,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二、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用好教材少走弯路

这次活动中的几节课,都是在认真研究了教材、充分了解教材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的,这样就能够充分地从教材里汲取营养,确立教学的内容。因为教材都是由本学科的专家主编,参与编写的也多是学科专家、优秀的教育研究者及特级教师,在确立每一个知识点,选择每一篇课文时,都是经过一番精心选择和深思熟虑才做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是“集大成者”。在教学设计中,如果不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和利用,轻易远离或者抛弃教材,另起炉灶,教师可能也是出于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敬业的精神去做,但往往容易“出力不讨好”,走了一大圈弯路回来,发现还是“这里的青草更加肥美”。

以前也听过一节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课,教师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了一些诗歌来学,大约有三四十首,并在课堂上进行学生赏析作品的展示和讨论,教师和学生的表现还是很优秀的,但问题在于,受学生知识水平和视野的局限,选择的这些诗歌多数都不是经典之作,宝贵的教学时间没有用来欣赏学习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这对学生的积累和发展是一种遗憾。有哲人说过:人生就像一个太小的旅行箱,放不下太多的东西,所以你要慎重选择先往里面放什么。教师观照到学生的自主性是好的,但也同时要重视学习文本的经典性。包括崇文区的第一节课里,已经比较多地利用了教材里的课文,甚至有意识勾连初中教材、必修、选修教材,但其从教材外选择的一些诗歌还有不经典的,可以考虑删除之。

三、随心所欲不逾矩——用教材但不唯教材

这次教学活动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把“诗文有别”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本集古代诗歌与散文为一体的教材,前三个单元是诗歌,后三个单元是散文。而第四个单元的题目“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除了点出“散文中的形象”这一教学重点外,还以“诗文有别”体现教材前后关联的意思。

诗歌和散文作为古代两大类文学体裁,的确也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差异。但是如果把这个“诗文有别”作为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就不太合适了。例如根据第一个教案上课,教师就一直在“探讨作品塑造的项羽性格”与“诗文有别”这样两个教学内容之间费力地兼顾,而且最终引导学生得出诗文有别的一些具体内容,如下表:

散文 诗歌

详述人物经历 概括人物事迹

隐含作者情感 凸显作者情感

评论人物时可以作为具体阐述评论人物时可以作为情感共识

是我们评价人物的观点依据 是我们评价人物的观点支撑

这些内容中有些以偏概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散文都“隐含作者情感”,也有凸显情感的散文;有些则不够准确,如说散文可以作为我们评价人物的观点的依据,而诗歌只能作为评价人物的观点的支撑等。

其实,表格中内容的不妥只是表象,问题的根源在于以“诗文有别”为教学核心内容之一。教师是为了照顾到单元题目中的“诗文有别”,所以勉强归纳了这些内容。这直接影响了课堂集中探讨作品塑造项羽形象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打了折扣。当然,这里面有我们教材编者的责任,例如,如何在单元题目及赏析指引中更好地引导教师把握单元教学重点,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也提醒广大教师,用教材而不要唯教材,要注意确立准确的、合适的教学重点。

四、实事求是,紧扣语文——享受阅读是目标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也参加了崇文区的这次教研活动,他在听课后做的讲座中强调:阅读是关键。读书读得多的孩子语文自然学得好。教师讲得再多再细,设计的活动再新再奇,如果不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大声地读,去反复地读,那效果也不会好。题海战术是恶劣的,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有语文素养的人,以这种方式教出来的学生不会在人才选拔中脱颖而出;而太多太复杂的研究活动也不适合高中生,适当地引导学习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多过于复杂,还是要针对大多数学生,把教学落到实处,把阅读落到实处。

对于温先生强调的这个观点,我深感其重要。我们的选修课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新闻传记,影视戏曲,从无到有,初次面对这些,广大教师可能会眼花缭乱、目眩神迷,这时候需要坚持的是实事求是,正视高中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盲目攀高,去设计一些大学、硕士、博士们研究的课题;清醒地看清高中语文选修课要培养的不是新闻记者或者影视巨星,而是要紧扣语文性质,以阅读、感知、鉴赏为我们基本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此次崇文区的教学设计主要原则之一也是“强调综合,关注落实”。教师们基本上是围绕着具体的阅读、写作教学目标来进行组织,所以,呈现出来的课堂不是形式轰轰烈烈结果浮躁空乏的课堂,而是在扎实的阅读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潜力,并最终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比如第三个教案,虽然是对学生研究专题的教学,也未做过度攀高,而是强调结合课文原文的阅读理解,探讨如何确立专题的合适的范围,如何使专题题目的语言更凝练优美等。

不管选择哪一种模块教学,有些问题是普遍的,好的教学设计和思路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增加交流和学习,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是很重要的。在这次活动中,北京市、区教研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扎扎实实地进行选修课教学的调研、探讨,大量的一线教师因此受惠,避免走太多的弯路,在最快的时间里发现漏洞、问题,找到比较准确的思路,拓宽视野,这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标签:;  ;  ;  ;  ;  ;  

语文选修课教学应重视的三种意识--兼论参与北京市崇文区选修课教学研究活动的感受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