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描写方法之我见论文_黄晨晃

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描写方法之我见论文_黄晨晃

黄晨晃 广西百色市德保县那甲初级中学 533703

摘 要: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任何一篇好的记叙文都离不开必要的描写。因描写具有深化主题,使文章富有文采的作用,所以不少作者在写作时,都钟情于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训练描写方法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写作教学 训练 学生 描写方法

学生们在写作时,经常有这种感觉:下笔之前,觉得有许多东西要写,可真正动起手来,却是寥寥数语,干干巴巴,语言平淡,既不形象,也不生动。原因何在?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具体细致的描写。

在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与描写。但在具体写作中,很多学生存在着“重叙述,轻描写”的倾向,由于描写的缺失,文章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因此,我们要恰当地运用描写这一手段,把叙述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文章叙事清楚,情节饱满,兴味盎然。具体细致的描写能让文章变得生动起来,富有文采,读起来才饶有趣味。可见,描写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描写具体生动,文章就有血有肉;否则,即使思想正确,过程完整,文章也是枯燥无味的。那么,怎样进行描写训练呢?

首先,要注重人物的描写。在塑造人物时,要综合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让人物形象具体、生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如著名作家阿累在《一面》中这样写到:“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叫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段描写不仅写外在肖像,更写出了鲁迅内在的“斗士”风格,真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又如魏巍《我的老师》:“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作者抓住蔡老师“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外貌中最主要特征来描写,更突出她与众不同的特点,更使人物形象鲜明,极富个性特征。

其次,要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细节描写往往会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与可读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鲁迅小说《孔乙己》写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有一个孔乙己掏钱的细节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可谓着一“排”字而境界全出。因为孔乙己自以为是读书人,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短衣帮,所以对他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相反,为了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便将九文大钱一一“排”在柜台上。“排”这一典型动作细节充分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收到了细微处见精神的效果。

所谓细节描写即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和状态的写作方法。 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突出作品主题,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那么,细节描写要注意些什么呢?

1.细节描写要典型,要以能够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中心思想为标准。例如:《丰碑》一文的细节描写:“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纷飞的大雪中作者抓住一个典型的细节“布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来突出衣服之单薄,而老战士却神情“镇定、自然”,一位甘为革命献身的老战士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心生感动、敬重。

2.细节描写要细致、具体、形象、逼真,用词精当、绘形传神。如《孔乙己》一文中的细节描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算偷……”“条条绽出”描写得细致传神,额上的青筋在皮肤之下,不易被人看出,此刻却条条绽出,可谓细腻入微、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的迂腐、羞愧和懊恼。

3.细节要真实,是确实存在,切不可马马虎虎或添枝加叶。

最后,要关注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常具有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成功的环境描写,往往能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总是为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服务的。因此,特定的环境描写往往是人物心理的折射。如鲁迅《社戏》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也许是渔火。”这段文字,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笔,对一路的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画意,衬托出了“我”与小伙伴们去看社戏途中那种欢快而迫切的心情。

参考文献

[1]冯艳凤《作文教学之我见》.《职业教育研究》,2005,8。

[2]龚琦《浅析作文教学方法》.《黑河教育》,教法百家。

[3]程帆《优秀范文200篇精批详解》,吉林出版集团出版。

论文作者:黄晨晃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  ;  ;  ;  ;  ;  ;  ;  

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描写方法之我见论文_黄晨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