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朗读,培养语感论文_张燕新

情趣朗读,培养语感论文_张燕新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中学 830038

摘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注重教学情趣,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改进阅读教学的切入口。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一、挖掘教材的情趣,让“儿童喜欢”;二、构筑平等对话的平台,以情激趣;三、创设多种氛围,让学生学得有趣。

关键词:情趣 朗读 语感

一、创设情趣,积极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能训练学生发音正确,句读分明,语气流利,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于是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创设一定的问题、游戏及活动情境就能对学生不断形成新异的刺激,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将学生带入远古时代情境中,并适当引入文本。学生们好奇地捧起书本,如饥似渴地大声朗读起来,不知不觉进入文本,身临其境。课例《争吵》片段:我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评价一下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看一看,文中是怎样写“我”和“克莱谛”的?我和“克莱谛”是怎样的人?(学生独立学习,自由读文分析,然后在组内交流,意见统一后,选派代表在班级汇报。)接着,我又让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关键是怎样处理。看了文中的一对朋友由争吵到好的经历,我们有什么想法?联系我们的生活经历谈谈。生:以前,我与同学有矛盾时,一点也不让步,今后我要学会宽容,学会谅解。生:以前,我即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好意思承认错误,以后,我要敢于正视自己,错了就承认,就改正,不能错上加错。生:我要努力向克莱谛学习,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与同学友好相处。本课所例举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我充分挖掘了教材所蕴含的情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因而学生乐学,学得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之积极地参与到诵读当中去。

二、激发情趣,多样诵读

1.角色读。学生扮演角色,边读边演。这种训练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读,个别学生表演高尔基和小男孩时,其他学生参与点评表演动作和语态,通过表演相机理解“鞠躬、打量、赶紧站起来、吩咐”等词语,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慈爱和关怀。学生能读出课文中高尔基的亲切和蔼,说明他能体会到人物当时的心情,朗读的效果非常显著。

2.自由读。对于诗歌和抒情性的散文,或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点,可让学生自由读,大声读 ,读出自己的悟觉,自己的感受,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自主体会文章内涵,更能使学生鉴于自身的知识经验,个性化地有感情地读出课文。如我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感受,利用录音带听秋声,学生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声和景物形象化。

3.赛读。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比赛,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小组、男女、师生赛读等。而除了这些之外,教师的范读,则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欣赏和模仿。教师在朗读前,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反映的生活、塑造的形象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作品中描绘的那些事件发生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谈、举止和表情等。而教师范读一定要准确把握情感的发展变化,对课文各阶段、各部分的不同情感,采用不同的读法。学生既能从赏读中得到语言训练,又能从语言训练中提高朗读品味。

三、情趣提升,记诵理解

文本中的很多句子,用词十分精确到位,很有多一字嫌啰嗦,少一字嫌意不明的境界。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朗读,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秋天的雨》中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在理解“五彩缤纷”一词时,我让学生把“五彩缤纷”一词换成“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词进行朗读比较,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词义并感到原词更能抒发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并且读得兴趣盎然。在根植于文本,又不限于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之后,反复朗读品味,提高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情趣,使阅读教学生机盎然,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支点。在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的教学中,充分展现语文教学人文趣味和文化精神,使学生在人文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诱导情感体验,推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和人性的健康成长。而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工程。我们在不同的语感培养阶段分别施以不同的训练方法,有所侧重,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语感,在体验和想象中领悟语感,明白情由,从而读出语感,表达真情。而只有持之以恒地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宗尧 《学法指导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

[2]陈瑚 贺克国 《小学语文多思教学初探》.中华国际出版社,2001,3。

论文作者:张燕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5

标签:;  ;  ;  ;  ;  ;  ;  ;  

情趣朗读,培养语感论文_张燕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