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历史想象与史实之间的桥梁论文_洪小斌

如何搭建历史想象与史实之间的桥梁论文_洪小斌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03

摘 要:近年来,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历史教学界的重视,新课改后的中学历史教材也在课文中引述了大量史料,比如古书文字记载、历史歌谣、历史照片、图片等。这些史料作为研究历史的载体,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提供了重要素材。

关键词:历史 史料 史实

现代教育学理论强调教学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注重学生的活动。但是如果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仅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固定事实和结论,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无法体现。对于历史课程来说,学生的活动不能仅仅体现在师生的互动上,更应该体现在教师——学生——教学文本的互动上。教学文本不能仅限于教材,还应该包括所有进入教学活动的历史材料。教学文本的内容越丰富,越具开放性,越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就越能给学生的学习和认识的成长提供理想环境。在历史教学中呈现史料,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搭建历史想象与史实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那么,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历史材料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作用方面有哪些具体体现呢?

一、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的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教师的讲授、强调背诵与记忆,课堂教学大都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和旁观者,学习的自主性及合作性体现不够。新课改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老师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法,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而历史材料的引入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情境,学生通过运用史料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图片等,引导学生对多种观点进行解释和选择,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探究。通过研读史料、辨析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什么人物、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和背景?学生经过认真探究,也避免了死记硬背教材的弊病,加深了对历史的进一步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历史材料运用于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例如:中学历史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教材中有一首红军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学生读来颇有体会。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教材中比比皆是。此外,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壁画、石刻、古币、遗址等图片,这些图片史料,烘托出了浓厚的历史背景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学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讲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我向学生举了一则这样的史料:1971年11月18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刊登了周恩来的照片,并写了一句话“The Chinese are coming”,我让学生先把英文翻译成中文,然后指导他们根据史料提供的信息思考“中国人来了”指的什么事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印象、开拓了思维。

三、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历史科一贯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单纯采用说教的方式,教育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引用史料,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感知,通过切身感受,从而了解历史,明白事理,懂得做人的道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例如:讲述“司马迁和《史记》“时,教材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原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讲邓世昌时,教材出示了一副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讲述林则徐禁烟时,引用他的“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这些都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做人的道理。诸如此类,学生读来,能够给心灵以启迪和震撼。

四、增强历史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

浓郁的历史感是历史教学突出的特点,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古籍原文,可以增强历史感和真实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例如:讲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战败以后,引用了李鸿章的一段话:“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一句话道出了他的伤感与无奈,也体现了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在讲五四爱国运动时,教材展示了当时的一些照片、口号及传单,如“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真实地体现了五四青年的不屈不挠、敢于斗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读来身临其境。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史料,正如在史实与历史想象中搭建了一座桥梁,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使历史变活,让历史的时代气息更浓!

论文作者:洪小斌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如何搭建历史想象与史实之间的桥梁论文_洪小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