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

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

苏亚迪[1]2016年在《致使义形谓句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语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需求的不断加大,句法一语义接口研究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句子作为日常语言交际的最基本单位,对应了不同类型的句型。以往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往往基于某些典型义场,从句法和语义的对应关系等角度入手,句型、句类等角度的研究较少。实际上,从各类句型的角度切入句法语义接口机制问题,总结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是句法语义关系的研究的新视角。如何以一种句型为突破口,探讨其句法—语义接口问题,并将其与其它句型建立相应的联系,发现每一种句型句法—语义接口的相似之处,总结接口机制,已成为汉语本体研究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领域亟需思考的理论问题。语义语法学理论(李葆嘉2007)强调语义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认为以认知符号的范畴化和关联化为基础的认知网络是建立语言系统的基础。本文以语义语法学理论为指导,选取现代汉语中的致使义形谓句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封闭域进行考察,构建了《致使义形容词词表》,在对词表语义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语言事实,从内部角度探讨了致使义形谓句句法语义的接口机制及词汇与句法的互动关系;从外部角度,与其他类型的致使义结构进行了对比,揭示了致使义形谓句的共性与个性,丰富致使范畴的内涵。首先,在对致使结构与形谓句的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致使义形谓句的性质、内涵,界定致使义形谓句,揭示致使义形谓句的构成要素和句法特征,筛选确定了研究对象。其次,从内部视角,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能够进入形谓句内部的致使形容词进行筛选,参照致使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构建了《致使形容词词表》。在此基础上,按照“词汇义征—范畴义征—语义角色—句法实现”的衔接思路,探讨致使义形谓句内部句法语义的接口机制及词汇与句法的互动关系,构建了致使义形谓句的语义句模系统,揭示了致使义形谓句对词汇单位的制约和影响特点。研究发现,致使义形谓句的句法—语义衔接中,无论是词汇单位与范畴义征的衔接,范畴义征与语义角色的衔接,还是语义角色的句法实现,词汇语义都发挥着底层制约作用。最后,从外部角度,选取典型的致使结构、英语中的致使结构作为比较对象与致使义形谓句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认为致使义形谓句处于致使系统的最低端,属于致使结构的非典型成员,与典型性的致使句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上存在差异。另外,汉英两种语言分属词汇型和形态型语言,二者致使义形谓句的句模相同,只是在句法转换时存在些许差异,说明致使义形谓句在汉英两种类型的语言中语义表达的相通性,进一步印证了致使范畴的普遍性以及致使句式表达的多样性。总体言之,本研究在对致使义形谓句界定和词表构建的基础上,从内部句法语义关系分析和外部句法语义对比两个层面对致使义形谓句进行较全面的分析,考察致使义形谓句内部句法一语义的接口机制和词汇与句法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其衔接特点和语义组合模型;并通过外部句法语义的对比研究,揭示了致使义形谓句的特点,丰富了现代汉语衔接研究的成果。但由于时间、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还比较粗浅,还存在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空间,还有相当多的研究内容,特别是致使义形谓句内部词汇与句法的互动关系、句法结构对词汇语义的制约等仍有待深化。

孟凯[2]2009年在《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X+N_(役事)”致使复合词是常规的动宾结构中具有非常规致使语义关系的一类复合词,这类表层语法结构和深层语义结构不对应的致使复合词尚未引起词汇学界的重视。而汉语学界对致使范畴的研究基本都是句法视角的,对与“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相关的“使动”的探讨也鲜有从词汇/词法层面切入的。基于此,本文拟依循句法、词法与语义相结合、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词汇语义学为研究背景,借鉴构式理论,在现代汉语词法层面对“X+N_(役事)”致使复合词展开系统的专题研究。我们首先将现代汉语“X+N_(役事)”视为一个词法构式,确定其为现代汉语致使词式。因为:①“X+N_(役事)”是一个形义对应体,②X和N_(役事)之间的致使语义关系不可由二者的惯常组合义推知,③X和N_(役事)之间的致使语义关系也不可由先前已有的支配性动宾式推知,④“X+N_(役事)”具有较强的类推性和能产性。可以说,对“X+N_(役事)”致使词式的研究拓展了构式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空间。本文对“X+N_(役事)”致使词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在分析和提炼古今汉语致使句式的基础上建构现代汉语致使词式:致使词式:X_(v/a(单))+N_(役事)致使词义:使N_(役事)发出X的动作、产生X的行为、性状或心理感受,并使N_(役事)拥有X的结果。成立条件:①对复合词“X+N_(役事)”词性的要求:动词或形容词②对X的音节要求:单音节③对X语法性质的要求:动词性或形容词性④对X的语义要求:隐含结果义⑤对N_(役事)的音节要求:主要是单音节⑥对N_(役事)语法性质的要求:主要是名词性对致使词式追根溯源的结果是,现代汉语致使词式来源于古汉语致使句式,而非由现代汉语致使句式压缩而成。本文分别从现代汉语致使词式的成分继承性和现代汉语致使词式与古汉语致使句式的结构差异两方面论证这一观点。2.“X+N_(役事)”致使词式可以依X的不同语法性质分为叁类:“X_(vt)+N_(役事)”、“X_(vi)+N_(役事)”和“X_(adj)+N_(役事)”。本文按照X的四个语义类(动作、行为、性状和心理感受)和N_(役事)的[±生命]对这叁类致使词式义进行解析,发现“X+N_(役事)”致使词式义呈现为一个围绕中心词式义“使N_(役事)发生X的变化”向叁类致使词式义扩散的词义网络。同时,致使词式义与构成成分义之间也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3.“X+N_(役事)”致使构式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都具有强大的作用力。历时方面,“X+N_(役事)”致使构式不仅通过赋义丰富了X的意义集合,而且在语法功能上显着地增强了X的及物性。共时方面,“X+N_(役事)”致使词式一方面通过X和N_(役事)不同词聚之间的语义替换促使致使复合词集迅速扩大,一方面又在趋美、趋好、趋奇的社会心理的驱动下促使致使复合词语域特定化,即医疗、化妆品和保健健美叁大行业语域内的致使复合词增速迅猛。“X+N_(役事)”致使构式宏观作用的最终结果是使致使复合词集呈现为一个致使构式统摄下的、由典型致使复合词向边缘致使复合词过渡和扩散的原型范畴。4.既为原型范畴,“X+N_(役事)”致使复合词就有典型/边缘的差别。影响一个“X+N_(役事)”致使复合词典型性的因素主要包括:①“X+N_(役事)”自身的语法语义属性:词性、离合性、词义抽象化;②构成成分X与N_(役事)的语法语义属性:X与N_(役事)各自的句法独立性、X的语义特征[+动作]与[+状态]的消长、有生N_(役事)的生命度。本文对“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的研究是本体视角的,但这项研究是由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的词义误解触发的。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可以促使研究者对母语中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进行思考和挖掘,从而拓展本体研究的视域。而本体研究的目的既要探明汉语自身的本质和规律,又要有效地转化到汉语教学中去,以进一步推动教学的发展。我们希望“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的研究能够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合理的参考和有益的指导。

熊仲儒[3]2003年在《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文中研究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所采用的框架是最简方案,探讨的是句法语义接口的问题,处理的语料是“把”字句、述结式、重动句、“得”字句、双宾句及与格句等。我遵循一般的做法将语言的变异限制在功能范畴,探讨了功能范畴在句法操作中的重要地位。我提出了“功能范畴假设”,让功能范畴不仅决定移位,而且决定合并。为操作的严格性,还有其它的动因,我们提出“嫁接与移位同向性假设”,使得某些构件只能优先同动词合并。 句式研究在汉语的句法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国外的句法学界,其地位也很重要,特别是在Chomsky(1986)转向原则参数(PP)探讨以后,一些非转换的生成语法更是加强了对句式的研究(方立:1992/1993),并有学者(如Goldberg:1995)推出了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方面的专着。我们有一种信念,即语言的生成是非常简约的,否则语言的习得将会极其复杂。汉族儿童在两岁左右就基本获得目标语中大多的句法结构(周国光:1997b),这也证明句法生成的简约性。 在简约性的信念的支持下,我们首先试图证明“把”字句的“基础”生成,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强调动后宾语的前移,但也有学者试图借助Larson-shell的技术手段与某种题元等级让其基础生成,后者的问题是如何解决非施事性致事的句法映射(如:这瓶酒把张叁喝醉了)与动后零构件的“把”字句的生成(如:我把书卖了_)。所以我们探讨了合并的次序,在我们看来题元等级不能决定论元合并的先后顺序,论元合并的先后顺序是由功能范畴所决定的,题元等级本身也只是推导过程中某个片断的题元的先后顺序。换句话说,题元等级是可推导的,论元合并的次序是由功能范畴所决定的。 在简约性的信念的支持下,根据动结式的个案现象,我们探讨了合并的词序。以先的文献在处理动结式的生成时,采用了右嫁接,而Kayne(1994)认为只能左嫁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嫁接与移位同向性假设”,以避免嫁接方向的随意性。嫁接与移位同向性假设在我们的框架中是个重要的结构限制条件,使得结果性构件只能最先同动词合并。根据该假设,我们推导出所有的词汇核心都是核心在后(head-final),所有对它进行扩展的功能核心都是核心在前(head-initial)。这样一来,可以统一处理短语结构,可以解决动结式的核心问题,可以基础生成动后零构件的“把”字句,可以为“得”找到合适的句法位置。 这样一来,功能范畴在我们的研究中被凸显出来。所以我们提出了功能范畴假设,即功能范畴不仅激发移位而且决定着论元的合并。 在致使句式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功能范畴,一个是“致使”,一个是“达成”。根据功能范畴假设与合并的次序,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句法结构: 所以我们就以功能性构件与论元性构件为线索进行具体的探讨。 在第一章中,我们论证了致使性与施事性是一对相交性概念,这是我们讨论的基础。在一些处理中把它们当作一种互补的概念,造成的结果是让它们分别占据不同的句法位置(Fujita:1996),或在投射上存在两套系统(Huang:1988)。我们把它们当作交叉的概念,其结果是施事性的致事与非施事性的致事可以占据相同的句法位置,为论证功能范畴选择论元与指派语义角色提供了铺垫,也好解释补语谓词指向主语的动结式的生成及“把”字句的意义等等。另外就是将“致使”论证为句法概念,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必在语义上进行纠缠,使句法保持更大的自主性。 在第二章中,我们探讨了致使句式的建构,这一章虽主要以致使句式为例,但我们相信其结果具有普遍性,能为其它的句式提供相同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讨论了合并操作,主要是想说明句法结构的双分枝性是由合并操作所造成;接着谈合并的词序,根据“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我们推导出所有的词汇核心都是核心在后(head-inal),所有对它进行扩展的功能核心都是核心在前(head-initial),即[S h[C H]];然后我们谈了合并的次序,我们论证了论元性构件的选择与合并是由功能范畴所决定,题元等级是可以推导的;最后我们谈构件的选择,从逻辑学与汉语语料两方面证明构件的选择由功能范畴所决定。 在第叁章中,我们讨论了功能性构件,如“致使”与“达成”。在“致使”一节中,你们首先证明“把”字句的基本语义是“致使”,然后证明“把”是“致使”的语音形式;川带证明了“弄”不是“致使”的语音形式,因为如果它是致使的话,则会对我们的“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构成威胁。在“达成”这一节,我们证明了“得”是“达成”的语音形式,并讨论了“得”字句的句法结构,以证明论元性构件由功能范畴所选择。 在第四章中,我们讨论了论元性构件,如“致事”、“役事”与“结果”。在“致事”一节中,我们主要讨论了“命题性致事”,以此来探讨汉语中的重动句,在以往的研究中,常把第一个动宾短语看作附加语,我们把它看作命题性致事,由功能性范畴“致使”所选押。在“役事”这一节,我们讨论得比较少,主要是探讨“役事”的“完全受影响义”,至于“役事”跟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散在其它的章

郭姝慧[4]2004年在《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借鉴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借助认知解释和构式语法的观点,结合结构主义的分布、变换等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中几种主要的致使句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本选题的触发是为了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致使范畴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句法语义范畴。绪论对国内外致使范畴的研究概况作了一定的介绍,梳理了关于致使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致使结构、致事、役事、致使事件、被使事件、命题性致事、个体性致事等等),明确了致使结构本质上是双事件的结构,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是构成致使结构的基础。绪论还分析了世界语言致使表达的主要形式(形态型致使结构、词汇型致使结构、分析型致使结构)以及与致使表达相关的语义参项,然后参照世界语言致使结构的叁大类型,对汉语相应的致使结构做了一个大致的划分和归类,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要致使句式:结果谓词致使句、“使”字致使句、“得”字致使句和倒置致使句四大类。对这四种句式的具体研究策略主要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既从动词出发,也从句式出发。 第二章是对结果谓词句的研究,结果谓词句的致使义主要来自句中动词。本章比较全面地考察了结果谓词句中出现的致使动词,并确定了致使动词的派生性特征。结果谓词句中的致使动词分两类,一类是可以记录在词典中的,一类是临时活用的,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动词正在不断增加中。并不是所有的结果谓词句都可以变换为“使”字句。结果谓词句的役事成分如果是领属性短语,当它变换为“使”字句的时候,有可能构成一种双层致使结构。 第叁章研究“使”字句。首先确定了“使”字句中“使”的动词性身份,“使”字单纯表示致使概念,我们认为“使”字句中的役事和结果一起构成被使事件作“使”字的宾语;本章详细分析了来华留学生的一些错误的“使”字句例句,结合本体研究作出了相应的解答;本章还讨论到“使”字句和“把”字句的细微差别。本质上讲,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分析型致使结构,有着不同的句法构造和语义构造,因此虽然有一些“把”字句和“使”字句可以互相置换其中的“把”字和“使”字,但并不能五条件地置换。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得”字致使句的问题。“得”字致使句中的“得”前V不一定是本文所说的致使动词,句子的致使义是整个句式带来的。我们通过能否变换为“把”字句确定了“得”字致使句的范围;按照“NP1+V+得+NP2+VP”致使句中VP的指向情况,我们这一格式分化为叁类:VP指向V,VP指向NP1,VP指向NP2。采用显着度和距离象似原则解释了VP指向V或者NP1这种类型的句子少见的原因;文章还讨论了“歧义‘得’字致使句”,尤其对朱德熙先生经典歧义句的叁种理解,再一次运用显着度原则和距离象似原则给予了解释。 第五章着力研究了倒置致使句。这种句子中的动词本身并不带有致使意义,致使意义是由句式带来的。因此,本文按照倒置致使句结果成分的不同,将其分为以下四类:结果成分为时量短语的、结果成分为动量短语的、结果成分为周遍义数量短语的、结果成分为金钱数量短语的。本章逐一分析了倒置致使句的句法制约条件、语义(语用)制约条件以及话语信息制约条件:倒置致使句的致事可以选择多种参与者角色,但其役事只能由施事充当,而且倾向于使用代词性的词语;倒置致使句的结果论元是必备的,必须由数量短语充当;此类句式单独来看,一般具有卜受损〕的特征;倒置致使句的结果成分不管由哪种数量短语充当,这种数量必须是说话人主观评价的大量;倒置致使句目前是一种低频句式,致使关系的具体解释要依赖于一定的话语信息,但致使关系是句法结构本身可以控制的。最后,本章简单探讨了“动+了”倒置致使句与其他致使句式如述结式带宾句、“动+得”倒置致使句的一些共性特征。

周红[5]2004年在《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文中指出致使是一个重要的语言范畴,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以往的致使研究多是从形式到意义,比较零散,还没有从“范畴”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为框架,在对致使的本质及普遍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致使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旨在探讨现代汉语的致使范畴。 全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致使范畴的建构及其理论探讨部分;第叁章是致使的内部要素——致使词和参与词的语义分析部分;第四章至第五章是致使次范畴的具体分析部分;第六章是结语。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 本章简要介绍以往研究的情况和目前研究的不足,说明本文的选题价值、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致使范畴的建构:从意象图式、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 首先介绍全文的理论和方法依据,指出: 1.本文基于认知的语言观,更注重从认知、功能和语用因素上对语言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解释。 2.本文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本文比较了两种范畴化理论:基于原型的范畴化理论和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探讨了它们的特征及其最适用的范畴,论证了致使范畴(语义关系范畴)适合运用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进行建构。 3.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从意象图式、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本文分析了叁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这一研究方法的价值。 其次,探寻致使的意象图式,分析致使的语义结构。我们运用人类的身体经验感知和心理学实验成果得出致使源于驱动图式:一物体作用于另一物体,导致另一物体产生移动或变化,驱动图式包含四个基本要素(致使者、致使力、被使者和致使结果)及可有要素(工具),驱动图式通过隐喻扩展到其它认知域中:根据致使者的性质,驱动由有生命物的驱动扩展到无生命物的驱动、事件的驱动,根据致使力的性质,驱动由物理驱动扩展到言语驱动、心理驱动和泛力驱动。 在驱动图式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致使概念,我们分析了致使概念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建立了致使的语义参数——致使力,并分析了致使力的可传递性、强度及类型,然后,我们讨论了致使构成要素的语义组合关系,得出了致使的语义结构:±[致使者]+([工具])+[致使力]+[被使者]+[致使结果]。这里我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致使的核心是致使力的传递。 再次,在以上基础上,寻求致使的句法结构,从而揭示致使的本质,得出致使的娜了右夕语:黔逆厄礴研夕才 判定标准。从认知、语义落脚到形式,我们通过诸多变量来控制,从而形成诸多不同 的意象。变量有主观变量和客观变量,主观变量指的是人类的认知或语用参与因素, 主要有视角、扫描方式、归因、突显和详细程度等,客观变量指的是影响致使表达的 客观因素,主要有致使力传递的有意性和无意性、致使力的方向性、被使者的控制度、 致使力的类型和致使的强度。不同的变量形成不同的致使次范畴,形成不同的致使表达方式。致使表达具有基本句式和派生句式之分,也具有词汇致使和句法致使的层次 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致使的判定标准:语义上要求存在致使力的传递,语法上要求有致使标记“使”或者可以语义分解出致使标记“使”。 本章还探讨了致使范畴与自然致使、因果范畴的联系与区别,总结了致使范畴的 内涵:致使是一个语义关系范畴,它表现为一个驱动图式,反映的是致使事件与被使事件之间的关系,是致使者通过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导致被使者发出动作或产生变化。 第叁章:致使的语言层面:致使词、参与词及其句法要求。 本章主要探讨致使词、参与词的特征及其与致使框架的关系,致使词指的是充当致使力的词语,参与词指的是充当致使者与被使者的词语,致使框架指的是致使表达的句法框架。 首先,我们对汉语的动词进行认知语义上的分类,并依此得出汉语的致使句和非致使句,旨在区别致使与非致使,进一步揭示致使的本质,并为下一步的分析作好准备。动词与致使的关系十分密切,到底有哪些动词可以带有致使义,哪些动词不带有致使义,我们试图探讨这一问题。我们根据致使关系链(Causal Chain Medel),将汉语的动词分为致使动词、关涉动词、始变动词和状态动词,据此,汉语有四类基本语义句:致使句、自动句、始变句和状态句,我们分析了它们的句法、语义差别。 其次,分析了致使词的类型、语义特征及其变化。特别是探讨了在致使框架中致使词发生的语义变化:有些词语本身不带有致使义,但在一定的致使框架中就带有了致使义,发生了语义变化和功能扩展,如动词“看”本身不带有致使义,但在一定的致使框架中带有了致使义,如“我看得他低下了头”、“这一路美景把他看得美滋滋的”、“我看电视看得头昏眼花”等;又比如形容词“高兴”本身不带有致使义,但在一定的致使框架(通常为“得”字动结句)中也带有了致使义,如“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奶奶高兴得眯起了眼”。 然后,分析了参与名词的语义特征、类型及其在致使框架中的特点。我们根据语言类型学,得出参与名?

张金英[6]2009年在《现代汉语致使类复合框架语义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借鉴国外框架语义学理论,参考美国的FrameNet,以汉语致使类为研究对象,探索框架语义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的致使类词元进行系统的考察,建立致使类词元库;构拟语义框架式;对致使类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及其句法实现进行研究,系统描写分析汉语致使类框架语义结构,为标注例句和建立致使类例句库提供理论基础。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交代选题缘由,章节安排,理论说明,相关研究综述及语料来源等。第二章研究汉语致使类框架及其层级系统,致使类语义框架是一个多层级系统,分为框架类、框架子类、框架式叁个不同层级。说明构建框架式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并构拟出致使类中一系列常见的语义框架式,对其进行描述。第叁章讨论致使类词元的性质、范围,致使类词元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以及致使类词元的语义类型等。第四章分别对致使类复合框架的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进行研究,根据框架式描写各类框架元素在汉语中的句法实现,并尽可能地找出框架元素的形式标记。第五章对框架语义结构进行描写与分析。框架语义结构可以分为基式框架语义结构、扩展式框架语义结构和多重致使式框架语义结构叁种类型。研究框架语义结构应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义模式,即框架语义配置的格式和框架语义的句法实现格式。第六章详细描写分析汉语的致使句式,进行归类,归纳总结致使类复合语义框架的句法实现。第七章交代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总结全文。

李宗宏[7]2013年在《现代汉语使因突显类致使构式研究》文中提出“致使”是语义范畴中的重要概念,致使概念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当中。致使问题一直是汉语研究中的热点,不少学者对此展开过讨论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把眼光投向于典型致使句式,对特殊致使类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类特殊的致使结构,如“那个瓶子摸了我一手油”、“感冒药吃死了老张”等,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考察,虽然偶有零星论述,但也是各持己见观点不一,这从其名称的多样性就足以体现。有的学者把它称为“反转使役结构”或者“倒置致使句”,认为是致使者和被使者在句法位置上发生反转或倒置;也有学者称为“客体归因句”,是指说话人将致使原因归结在致使客体上;还有学者对其归属致使范畴持否定态度。本文认为从结构上来说,这类致使句子的特殊性并不在于发生了句法位置反转所导致,而是用使因事件中的一个特定成分来转喻整个使因事件。将致使原因归于致使客体的看法也不全面,因为还存在将致使原因归结于工具、角色、材料等情况,如“那床厚被子捂了宝宝一身汗”、“阿Q演红了严顺开”。从语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自致使义”结构,表达了“事件主体发出的行为对其自身造成了非预期后果”的意思。与突显句末自然焦点的“他致使义”结构不同,它们的特殊性在于突显了致使因在致使情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其命名为“使因突显类致使结构”。“使因突显类致使结构”不仅存在于结果补语句、动结句中,在“得”字句、“把”字句等致使句式中也有体现。本文的研究计划从这四种句式入手,对现代汉语的使因突显类致使结构做全面、系统的考察。本文研究将在构式语法理论的背景下进行,并且结合转喻突显、概念整合、主观化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展开讨论。具体研究思路为:首先从整体上认识致使问题,并确定这类结构在致使范畴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针对结果补语式、“得”字式、动结式、“把”字句中的使因突显类进行个案研究,详细分析它们的结构、语义特点、构式义、形成动因等问题。最后考察这些结构的承继性理据。本文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致使范畴和汉语致使结构。这一章对致使范畴和汉语中的致使结构做出整体概括,包括致使概念、致使语义特征和汉语致使结构的范围、界定及分类等内容。这一章属于理论论述,旨在对致使问题进行总体把握,以便地明确使因突显类结构在致使范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叁章到第六章是个案研究。分别对使因突显类结果补语构式、使因突显类“得”字构式、使因突显类动结构式、使因突显类“把”字构式进行全面分析和详细考察。个案分析采用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步骤:首先对每种结构进行总体分析,明确使因突显类构式这些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然后,证明这类致使构式在汉语中不依赖于特殊词项而客观存在,这是构式研究方法中的必要环节。接着,分析它们的句法结构、语义特点,并归纳出构式义,运用构式中的压制理论对构式的结构、语义特点进行解释。最后,分析各构式的话语功能,并对这些构式的形成动因作出总结,此外,还对这四个构式之间的异同作了一定比较。第七章,使因突显类致使构式的承继性研究。承继性问题的讨论也是构式研究方法中的必有步骤。先将使因类构式与其邻近构式,如动词拷贝句、受事主语句、被动句进行比较分析,厘清它们之间的纠葛。最后对这类构式的内部承继性理据以及外部承继性理据做了尝试性探讨。第八章,结语。

刘培玉, 刘人宁[8]2015年在《从“动词核心”看隐性使动句》文中研究表明使动句有两个显性语义构件和一个隐性语义构件,其语义构件的组构框架是"致事+使+役事+补事",其句法映射框架是"主语+谓语中心+宾语+补语"。使动旬是在"使"字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作格动词提升和致使动词插入等操作手段生成的。使动句构造的制约机制是:淡化致使方式、凸显役事、V是兼类词——既是表性状的作格动词又是致使动词、隐含致使义。使动句的致使义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底层结构的单纯致使动词"使"。

王功领[9]2013年在《现代汉语致使义“让”字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讨论了致使义“让”字句的分类,“让”字句四个构件的句法、语义特点及构件之间的语义关系,探讨了“让”字句的句法生成以及“让”字句跟一般兼语句式的差异。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章概述传统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功能语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视角下的“让”字句的研究状况。第二章考察“让”字句的分类。根据“让”的语义性质把“让”字句分为役使类和容任类两类,然后划分出六个小类。重点描写了容许义“让”字句、使令义“让”字句、一般抽象致使义“让”字句和属性描写义“让”字句的句法、语义特点。从意使和客观致使、现实与虚拟、动作和结果、可控与非可控等方面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别“让”字句的语义特点。第叁章考察“让”字句的构件。讨论“让”语义的抽象特点,通过对“让”语义和句法特点的详细分析,把“让”界定为动词。描写了“让”字句的四个构件的句法构成、语义特点和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第四章在汉语致使表达的背景下,通过把“让”字句跟一般兼语句式进行对比,探讨了“让”字句的句法生成。分析显示一般兼语动词具有叁个论元,所构成兼语式的致使义是句式结构义。“让”类致使词直接表达致使,语义上连接致因事件和致果事件,句法上只有致事和结果两个论元。“让”字句和一般兼语式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致使表达类型。第五章是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结论以及研究中的不足。

张豫峰[10]2014年在《国外致使观与现代汉语致使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本文概括性地介绍了国外语言中的致使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对汉语致使结构研究给予了系统的阐述和评价,指出国内先贤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了汉语中的致使现象,而当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在国外致使观的映照下取得的。我们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点入手,才能更加深入地考察、分析现代汉语中的致使结构。

参考文献:

[1]. 致使义形谓句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 苏亚迪.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 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D]. 孟凯. 北京语言大学. 2009

[3]. 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 熊仲儒.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3

[4]. 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 郭姝慧. 北京语言大学. 2004

[5]. 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 周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6]. 现代汉语致使类复合框架语义分析[D]. 张金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7]. 现代汉语使因突显类致使构式研究[D]. 李宗宏.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8]. 从“动词核心”看隐性使动句[J]. 刘培玉, 刘人宁. 汉语学报. 2015

[9]. 现代汉语致使义“让”字句研究[D]. 王功领. 安徽师范大学. 2013

[10]. 国外致使观与现代汉语致使研究综述[J]. 张豫峰.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标签:;  ;  ;  ;  ;  ;  

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