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怎容“跑冒滴漏”论文

民生福祉怎容“跑冒滴漏”论文

民生福祉怎容“跑冒滴漏”

《新京报》7月24日刊登马涤明的文章说,7月22日晚,央视的一则报道《饮水遭遇“假工程”》,引发广泛关注。

据报道,在云南宣威市旧屋村里,240多户人家至今饱受吃水难的困扰。但早在十年前,当地政府就修建了饮水工程。十年过去了,村里几个有着“宣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字样的蓄水池却一直没有水。

“上到78岁老人、下到8岁孩童,全家老小一起到村子外挑水吃”,“就连8岁的小女孩也要背十斤的水,一趟需要一个小时”……很难想象,在自来水工程近乎全覆盖的背景下,还有村子吃水得靠这样“原始”的方式。

GIS技术不仅实现了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管理的有效结合,同时还在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将GIS技术应用过程中,测量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测量需求分析和处理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保证测量的效率与精准度。目前,GIS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甚至可以应用在野外测量工作中,对减少野外环境对工程测量产生的影响以及减小劳动强度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报道可知,10年来,当地村民从未见过引水工程的一滴水;与此形成对照的,则是村里立着多个“宣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墙牌。这些墙牌颇具讽刺意义:村民需要的是水,而某些部门、官员需要的则是“完成任务”的形式、标志——有了这些墙牌,就代表着可以交差。

当地水务所工作人员称,“这个地方太偏远,给多少都填不平,基础设施又太薄弱”,还透露上级部门最终下拨的资金只有七八万元。但宣威市水务局文件上的数据显示,旧屋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近21万元。二者之间资金差了十几万元,是数据造假,还是中间“跑冒滴漏”了?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建成”后10年中没有过一滴水的“宣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居然显示“验收合格、运行良好”。这是哪个部门验收的,为何做出这么离谱的验收结果,也需要有个解释。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多领域推进“互联网+”,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大港油田结合油气开发实际,提出了在油藏和地面管道场站建设中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应用技术,大力开展“数字场”建设。通过平台化、共享化、集成化,实现开发数据的自动实时采集,地质模型的自我更新,开发趋势的自我判断和预警,开发方案自动比选和智能决策,进而实现油藏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研究与管理,以此提高劳动效率和开发效益。

标签:;  ;  ;  

民生福祉怎容“跑冒滴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