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我绑在一堆”--日本现代诗歌之道_诗歌论文

“别把我绑在一堆”--日本现代诗歌之道_诗歌论文

“别把我束成一捆”——日本现代诗的来时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把我论文,日本论文,现代诗论文,来时路论文,束成一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因与其他三位中日朋友一起从事《心灵的密码》(日本现代诗精选集)的翻译工作,有机会对近代日本诗歌乃至中日文化的相互关系做了一番粗略的鸟瞰,发现了一些自己过去对日本文学、日本诗歌甚或日本文化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也感受到一些新鲜的体验,打算在本文中提出来,也许可以就教于方家。或者,作为大家共同思考的目标,找出一致或不同的诠释。诗无达诂,其实,不但对诗的理解可以因读者的知识学问、才分性情而有所不同,对文化的认识和吸收,也可以从不同的面向切入。那么,我们翻译的这本《日本现代诗精选集》,便如同切割开的宝石一样,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摄取到不同的光芒。我个人在翻译过程中发掘出的问题也许微不足道,也就不足为忤吧。

一、汉文化时期的日本诗

除了韩国之外,大概很难找到一个国家,像日本那样全面接受异(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全方位的吸收,不是出于军事的威胁、武力的强制或政治的逼迫,而纯粹出于仰慕下的抉择。因此,日本早在七世纪初便派遣小野妹子等人来使,更于八世纪初的唐代正式派遣大使来中国。他们大量撷取汉字,作为他们文字中的一大部分。《大汉和辞典》全套十三卷,仍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汉字辞典。仅从这两件事观察,就可以了解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深远渊缘。由于当代科技文明与消费文化的冲击,也因为汉字本身的简化,日本的汉化教育程度大大降低,甚至在媒体上还限制常用汉字的使用数目。然而总括来说,自十九世纪末至今日,日本的教育体系不但明文规定汉文是中学生国语科的必修课程,内容更涵盖经、史、子、集各领域,并且给予相当深入的介绍。形同黑白抽象艺术的中国独门绝活——书法,也广泛地被日本人所接受。在一般大学文学系的入学考试中,汉文是考试科目之一。高中程度的学生当然知道李白、杜甫,也知道苏轼、陶渊明。此外,中国古时的政治,也严重影响了日本典章制度的制定、策略的厘定。中国的历史,亦成为日本历史发展的启示和模式。中国儒家的伦理教化,对大和民族的主流思想具有深远和巨大的影响。至于花艺、茶道、棋艺书法、绘画、庭园、建筑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艺术或技法,也在日本列岛为自己找到了肥沃的土壤。作为这样一个深层汉化的民族,如果说在文学上不曾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则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说不通的。回顾中日古典文学交流时期,同是文学中瑰宝的诗歌,也分别展现过独自却相关的璀璨和光华。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可以追溯到飞鸟和奈良时代(纪元八世纪中叶之前)。日本那时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这部拥有四千五百余首诗歌的《万叶集》(全二十卷),是借用汉字做音标记录下来的,与汉诗《怀风藻》并称为“奈良文学”双玉璧。

在时代上,《万叶集》远远落后于中国的《诗经》。以社会伦理教化为己任的儒家曾 有过圣人删诗之举,因此,我们现在能读到的《诗经》篇数只余三百零五篇,内容大致包含歌颂鬼神的宗教诗“颂”,记录人间历史盛事的诗“雅”,以及抒情浪漫的诗“风”,作者均不知其人,形式多采四言句。《万叶集》则注出作者,总计竟有五百余人,且遍布不同阶层,如皇室、高官、文士、兵卒、僧侣、浪女等等。诗的形式多采五、七、五、七、七,也就是五言、七言交替成章,是日本诗歌的基本格律,也就是所谓的“和歌”(短歌,别名三十一文字)。可能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编辑之故,内容体例五花八门,种类繁复,大致有“杂歌”、“相闻”、“挽歌”之分。其实,这种分类相当松散,常见许多混淆夹杂的例子。不过,《万叶集》确实是日本诗歌最早的经典,并且常常被拿来与我国的《诗经》并论。值得注意的是,从《万叶集》中,可以观察到我国文化影响的许多痕迹。例如其中的《仙拓枝歌》:

其一

杵岛割草去,雪珠儿当头下

山高路遥难行,紧牵仙妹的手

其二

黄昏时,还没有摆好过河石

如果漂来桑拓技,哪能不去拾?

其三

那人不铺下过河石

只怕桑拓枝,至今还在水里漂

白居易曾作有《拓技词》,而白居易的诗作则在他生前就已经流传到日本了。又如《藤原夫人歌一首》:

杜鹃啊,不要哀啼

我把你的啼声,缝进我五月的香包里

这里的五月香包,分明就是中国传统的五月端午节的隐喻。又如《山上臣忆良七夕歌》中的两首:

其一

风云隔河汉,频频往复还

远乡有吾妻,其语不得传

其二

天河在望,可以抛石

维是相隔,百无其策

这是山上忆良七夕思念妻子的篇章。而在《万叶集》中,以七夕为主题的诗篇非常多,这些都可以说是日本诗中的中国文化的影子。

一提到日本诗歌,人们往往会想到“俳句”。其实,写日文诗的诗人不全都只写俳句。不过,俳句既是日本诗人的专宠,也是他们文化外交的一项利器。今天,俳句的影响早已超出日本列岛,许多世界性诗人聚会时,用诗人母语或国际通用的英文写作俳句,往往是这种场合的热门节目。只要合乎徘句的几个主要条件:一是以十七字为限,也就是采五、七、五的五、七言交替格律;此外,每首俳句一定要表示出场地和季节性,以及深远的意境和感情。例如,有俳圣之誉的松尾芭蕉,曾作有四首俳句,分别用不同景物代表四季和不同场合,以及引人深思的意境和品味:

其一

古老的池塘,青蛙纵身入水中,之后更宁静。(春)

其二

寂静透山岩,蝉鸣一声不间断,萦回复缭绕。(夏)

其三

在佐渡之间,旋起滔天的巨浪,躺卧的是天河。(秋)

其四

病倒旅途中,连梦都落叶飘零,枯叶覆草原。(冬)

俳句受到世人的青睐,是由于她文字精简、意境悠远,同时也没有严格拘束的格律限制,所以,不但拥有主流语言的英美诗人尝试竞作,连地处偏远的东欧诗人也纷纷创作俳句。一九九七年,我曾应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之邀,前往波兰的Krakow,在他的俳句新书发表会上,与他分别介绍日本的俳句和中国的绝句。

二、明治之后的日本诗歌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它是日本近现代的第一场政治、经济和社会革命,勤皇派推翻了权倾天下的德川幕府,还政于天皇,富国强兵是他们变革的最重要目标。他们首先成立内阁,制定宪法,召开议会,确立民权思想,大量接受西方文明。在这次改写日本近代史的变革中,日本文学和诗歌又有了什么变化?根据日本大修馆出版的《国语的常识》一书,在近代文学史中,“诗”这一章,就以“明治之诗”作为开头。

今天,要谈论日本近体诗的历史,就要从启蒙时期(明治十五年/一八八二)出版的《新体诗抄》谈起,此书以译自英法的十四篇诗作为主。它的艺术价值虽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足以说明日本的近代诗是西风东渐的产物。稍后的明治二十二年出版的《于母影》,则以翻译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十五篇浪漫抒情诗为主,这本书深深影响了明治初期日本诗坛的浪漫诗风。由此看来,日本的近体诗或稍后的现代诗,都不再如以往,一味接受中国汉文化的影响了。

明治之后是大正、昭和、平成年代。如果我们检视一下日本现代诗的流变便会发现,无论是象征派、唯美派,或以强调大众化、确立口语化的民众诗派,以及与其对峙、注重诗歌音乐性的艺术诗派,或因提倡社会主义,推重劳动阶层的普罗诗派,晚近流行的前卫诗派、超现实派等,无一不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所以,明治时代确实是日本诗歌完全摆脱中国影响,转而彻底西化的开始。

由于明治时代进行文字革新,尝试用口语体写诗,加之日本门户开放,西方风尚蜂拥而来,日本社会和日本人民的生活形态因此而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此,个人创作空间扩大,创作方向也开始拓宽。这一切在诗歌创作上最直接的反映,便是引发了更为多元的变化。同时,也是因为西方诸多新思潮的冲击,日本人以往赖以维系伦常的汉文化儒家思想,开始接受新时代的考验。二十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五四运动,文学上的白话文紧随着“民主”和“科学”而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国新诗的崛起以及演变,与日本接受西方洗礼的情形非常类似。当时,《新青年》、《晨报》和《新月》等重要刊物的编辑,如胡适、刘半农、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等,都曾接受过欧美的新潮教育,为现代诗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中国新诗坛的最初阶段一样,日本在口语体诗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也曾有过一段与格律诗不能完全脱离关系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作,既非和歌的五、七、五、七、七,也不是俳句的五、七、五体例,而成了七、五体了。这是从古典时期进入现代诗必经的挣扎过程。例如土井晚翠一首名诗《荒城之月》,就仍采七、五言的新旧相杂体,并没有完全显现出口语体新诗的新鲜面貌,在思想上,还含有浓厚的思古伤怀的古调:

春天楼头赏樱宴

月影映杯斜

千年苍松仍青翠

昔日荣安在?

此外,从岛崎藤村的诗作《初恋》中可以看出,尽管其情感已逐渐发展为浪漫自由的精神,文字却仍徘徊在七、五言之间。

高村光太郎是大正时期的一位雕塑家兼诗人,曾发表诗集《旅程》,这也是日本口语诗体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我之前,没有路

我之后,路才形成

天地辽阔浩瀚

成就兀自独立苍茫的我

请不要把你的视线移开

继续守护我

让父亲宏大的气魄,充塞我身心

为了遥远的旅程

为了遥远的旅程

为了更好地说明,我还想引用深受德语诗人里尔克影响的日本诗人阪本越郎的诗作《暴风雨后的樱花》:

樱花雕谢树下

许多小小屋顶覆盖的驿站

白色的花瓣正纷纷落下

停车场内满是花瓣

男人的帽子上是花瓣

背包行囊上都是花瓣

花瓣把乡村的孩子带到远方呀

候客室的长椅上也是花瓣

白色的花瓣一直下着

旅人坐在花瓣中

眺望春天的山脉

樱花是日本的象征,暴风雨过后,白色的花瓣纷纷落下,无论如何凄美,毕竟还是美的。诗中的“驿站”是别离的象征,“孩子”则代表希望,却被带往远方。“男子的帽子”、“背包”、“行囊”和“候客室的长椅”显然表示着分离和等待,在诗人看来,这就是人生。在作品的结尾处,“旅人”坐在花瓣中,眺望着春天再来。这一首诗语言清新、感情生动、意像简明、纯朴自然,表明日本现代诗的口语自由体,已经发展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三、《心灵的密码》——日本现代诗精选集

本文题目“别把我束成一捆”,是《心灵的密码》中的日本女诗人新川和江的名作。新川是日本报纸《产经新闻》刊头诗的主编,她的诗作被选入日本中学教材。《别》诗如下:

别把我束成一捆

别把我束成一捆

像洋紫罗兰花一般

或是白葱

别把我束成一捆 我是稻穗

秋天 大地焦灼胸脯

一望无际金黄的稻穗

别把我钉住

像标本箱中的昆虫一般

或是高原寄来的风景名信片

别把我钉住 我振翅

不停地探索天空的宽度

眼睛无法看见的翅膀的声音

别把我倒入

像日常被稀释的牛奶

或是温凉的酒一般

别把我倒入 我是海洋

夜里 毫无缘由地满起来

苦涩的潮 无边的水

别给我起名字

命名为女儿 命名为妻子

以母亲沉重之名所设定的位置

请别让我只是坐着 我是风

和苹果树一样

是知道那儿有泉水的风

别把我划分

用“,”和“。”分成几个段落

像末尾常写上“再见”的信一般

请别太肯定地结束 我是没有终了的文章

像河川一样

没有尽头地流 不停延伸的 一行诗

自由的心灵、丰富的意象、流畅的语言、真挚的个性,使全诗脱颖而出。借用《别把我束成一捆》这个题目作为这一小节的子题,以展开日本现代诗精选集《心灵的密码》的讨论,我以为比较贴切,因为这本诗选集,可以深入的角度很多,可以讨论的空间很大,不容易把它定在一定的面向。本集共收入五十四位诗人,他们多出生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间。换言之,都拥有二次大战惨痛的记忆。我们特别关注这项人类近代史上的大悲剧,到底在日本诗人的内心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中、日两国比邻而居,累世以来,文化、文学上又有这么多互相关连之处,那么,这五十四位成熟而有贡献的日本诗人及其诗作要向我们传递一些什么讯息?显示出什么精神面貌?这恐怕要举些例子、分若干项来说明。在此,我特别提出个人的几点读后感:

(一)日本诗人笔端幅员辽阔:过去传统诗歌内容,我们往往用咏物、记事、写景、抒情来分类。《心》集中,日本诗人纵横上下古今,写古罗马竞技场、亚历山大大帝的足迹、中国的北京、西域、东北、非洲的莫桑比克、欧美的芝加哥、巴黎、西伯利亚、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当然,也写日本的小酒馆、祭拜五谷神明的稻荷八幡庙,或写诗人一生没有离开过的小村庄的采石场。总之,他们涉猎的范围非常广大。相对于空间的辽阔,日本诗人笔下的时间跨越也很大。从旧约的方舟时代,写到二次大战的艰难岁月,写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写迎面而来的人口老化和老人们的孤寂时光。日本诗人写生、写死,写环保、写破产,写饮食、写月经、写精液,写异国风情、写旅游胜地,写寂寞、写梦想,写乡野、写城市……总之,他们的题材非常广泛,诗思深刻。既写实、也写虚。我们不可能一一列出上述的每一首诗,只能尝试对其中几首较有特色的诗略作评释:

大冈信的《大崩溃》透过芝加哥美术馆的陈列,把异国千年前一场毁灭性的天灾写得十分生动。同时,诗人也暗喻了一九四五年发生在日本的另一场毁灭:

[……]

各种颜色的沙砾

装满细长的管子像棒子一般坚立

随处可见表示活埋速度的时间标示

从下面起往上读 上午八点

十点 正午 下午两点……

只消半天就达到火山泥三公尺的高度

曾位于繁荣顶点的庞贝的街道

半天就没入冒烟燃烧的泥浆底下

大崩溃迅速来临

[……]

而今辻和典所作的《西夏文字》,则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的历史和西北地理、人文的了解:

[……]

被马蹄和矛穿透的王朝文化

已变成沙场上微弱的风纹

只剩下文字、羊群,和一弯月亮

如今,西夏文字改写成

沙旅上一行行骆驼草的诗

异形又复杂的笔画

[……]

海市蜃楼一片白茫茫,是西夏城墙

胡旋舞、马奶酒,强烈气味的交易

充满高亢的音韵和抑扬顿挫的声音

曾经追逐天山光辉的语言

西夏文字的木乃伊丧失了声音

同样,我的语言也渐渐化成沙砾

岩濑正雄已是九十五岁高龄,其诗作《能会公园》是首描写老人问题的作品,写得深刻,却哀而不伤。

以社会现象入诗,却呈现了世界性的宽广度,这是数字领导我们一切生活的,当今这个现实世界的写真。木津川昭夫的文字张力十足,把这样硬性的题材入诗,显示出过人的笔力。他的《数字之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而山本十四尾所作的《鳞》,则非常具体地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在情感,父子深情,跃然纸上。

深夜我在看书,忽然听到盆栽里的山茶花,发出落下来的声音。接着,陆续传来花儿悄悄落地的微响。这是最近连夜来发生的现象。

也许是由于发痒,也许是由于负荷太重,也许是已经烦腻了。总之,那是我年龄已太老的父亲,在剥落自己鳞片的声音。

我知道,当鱼儿开始 弃自己的鳞片,就意味着要和水同化而死去。我静静而持续的听着父亲轻轻发出的声音。同时,内心里听到八角金叶(注:八角金叶为常绿灌木,叶大且硬,呈手掌形,冬天开白色小花。)上的积雪般非常寂寞的声音。

(二)日本诗人将人体器官入诗的写法,曾令我非常吃惊,例如岛冈晨的《简单的佐酒酒菜》一诗:

简单的佐酒酒菜

想吃什么,今晚?

在那里?就在那里

自己是陌生人,陌生人也是自己

掺指甲污垢拌的菜,埋耳屎的耳朵

爱说假话的舌头,做成醋溜凉拌菜

尝尝肚脐也不错

心脏、肠子、肝脏、子宫

食材都齐备了

柔嫩的脑子也别有滋味

可就是那空虚的灵魂

不,算了吧

用有尖锐偏见、锋利误解的菜刀

一块块切割,插在竹签上

烤鸡肉串撒着痛苦的悔恨和辛酸的眼泪

今天不同于平常

用卑躬屈膝的人格做汤头

煮个火锅,取代海带汤吧

挖出已经零度视力的眼珠子,加上脱落的毛发

问题在于酒了,陈列在倾斜思考的架上

全是无论如何,也让人沉醉不了的劣品

在末段两行主题还没有出现之前,我们不容易体会这首诗的深刻意涵。又如我们在野田寿子的《月经》,八木忠荣的《几片骸骨》等诗作中,看到他们使用人身最原始的素材——月经、精液,来处理生命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生与死。诗人小川安那则索性在《女身膜拜》一诗中无所顾忌地写女人阴部,不过,写得那么富有意涵,不只是让人面红耳赤。

(三)对战争的反省,是这一代日本诗人的主要题材之一,日本女诗人小泷小浪在《平成年初日——给爱女》中,用闲闲的手笔,不只是批判了军国主义,甚至是在反对日本神圣不可侵犯的体制了。

二次大战之后,日本诗人对战争中的牺牲、战败、饥饿、荒芜有很悲惨的记述和痛定思痛的反省。老一代诗人都有一种使命感,要让后辈子孙记住战争的痛苦,甚至为此组织了“战后诗派”、“反战诗人会”,对战争作深刻的反省和回顾。其实,在这本《心》集中,即便不是明显谈及战争的诗,也可以从中读到日本人对战争的“痛”。原子朗为茅盾所作的《八月的感叹》一诗中就有这样一段:

[……]

茅盾啊 跟您笔下描写的一模一样

像一张老旧的唱片在我的耳间响起

从白天和夜晚的灰色切口流泄而出

久病在床老人的声音

那天他真的问过天黑了吗?

为什么问呢?那事之后

全世界的天一直墨着

我的天也一直墨着

缓慢

真切,如坦克车的履带

[……]

那时代,中国岂不就是那“久病在床老人”,而“全世界的天一直墨着”,只听到“坦克车的履带”的声音?中国的诗人呀,我们的心难道是一座沉重的大石磨,随着岁月的旋转,碾碎了我们的血肉,碾平了我们的伤痕,也碾断了我们的感觉神经?如果我们感觉不到我们的心曾有多痛,触摸不到那痛源的黑洞有多深,我们的生命哪里还能映射出光华?我们感觉世界的地图坐标,要定位在哪里?在世界的星座分布上,我们的位置又在哪里?

标签:;  ;  ;  ;  ;  

“别把我绑在一堆”--日本现代诗歌之道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