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税收与国民经济比重的关系_国民经济论文

论税收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经济论文,税收论文,比例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税收具有双重职能,一是组织财政收入,即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筹集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二是调节社会经济,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包括调节生产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及地方收入。我们从税收来源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又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点出发,将反映税收活动的主要指标与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对比,来分析和探讨税收与国民经济相适应的程度及其比例关系,反映宏观税负情况,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和税收计划,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首先,两者比例关系的适度与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社会主义财政是建设性财政,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又在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和税收计划时,既要考虑国家的公共需要和社会管理的财政资金必要量,又要兼顾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税收占国民经济比例的多寡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税收来源于经济,经济受益于税收。只有经济发展了,税收才有取之不尽的源泉。但税收要取之有度,畸轻畸重,均有碍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正确安排税收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分配关系的关键。税收分配是社会产品分配的主要形式,国家占大头还是小头,涉及三者的经济利益,决定着国民收入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的分配格局。这里有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或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延缓改革开放的进程。

第四、税收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我国的财政收入90%以上来源于税收,税收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国家财政的经济调节能力,包括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家、企业、个人及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利益、产业结构等的调节功能。因此,税收必须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出发,促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

税收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

1、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税收主要来源于社会剩余产品,社会剩余产品的多少,取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有待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因而,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扩大税基,增加税收。如果人民生活处于低水平,说明国民经济落后,税收必然是有限的。

2、国家实现其职能所需的资金必要量。 财政资金必要量由政府管理活动的范围而定,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可根据社会公共需要和一般的建设性开支增加或减少财政收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遇上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因素时,国家就要增加财政收入。

3、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国家出于财政、经济和某种社会目的,可通过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影响社会总需求或总供给。如国家要抑制通货膨胀,控制投资规模,就要实施紧缩总需求的税收政策,增加税收,以减少人们的货币支出;若要刺激储蓄和投资,发展生产,就要实施扩张总需求的税收政策,减税让利,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此外,经济体制、物价因素等对税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税收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一般是选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两个综合指标,因为它们较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经营成果。把税收总额分别与上述统计指标对比,分别计算国民收入税收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国家通过税收征集社会财政资金的程度,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我们还可以将税收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进行对比,计算国民经济税收增长率(又称税收增长系数)来研究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分述如下:

。式中分母国民收入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工业、农业、建筑业、货运业和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价值总量。分子税收总额是指同期从上述物质生产部门征得的各项税收的征收总额,包括工商税、农业税、关税等,不包括当年结转的税收收入。国民收入税收率,既可以反映国家通过税收征集社会财政资金的程度,又可以说明宏观税负水平。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率是否恰当,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要保证国家行使其职能的财政资金;二要保证企业和地方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搞活经济;三要考虑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式中分母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辖区)范围内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分子税收总额是同期从全社会各部门(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各行各业所征收的税收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越高,表明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越大,反之,则越少。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较之国民收入税收率更能确切地全面反映税收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因为税收不仅来源于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也来源于非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

。式中分母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分子税收增长率按税务系统的税收征收总额计算。分子与分母的口径必须可比。上式计算结果大于1或100%,表明税收的增长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等于1或100%,表明税收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小于1或100%,则表明税收的增长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应用上述计算方法,我们来分析和研究一下我国税收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比例关系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税收体制几经变化,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也复杂多变,搜集资料有一定的困难。我们仅就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及工商税制调整后,两者的关系作一简短分析(见表一)。

表一 我国1985—1994年税收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分析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和国家统计局1993、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等。

以上分析中可看出,在我国近几年来的税收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中,至少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即由1985年的23%下降到1994年的11%,九年间平均每年下降4.3个百分点;二是税收增长系数偏低, 税收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九年间税收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19.9%,两者相比较,税收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滞后9.9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1994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仅为11%。税收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此偏低的比率显然是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比较,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世界经济年鉴》(1992年)记载,1985—1989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率,美国是31.6%,德是44.6%,法国是47%,英国是40.4%,日本是32.6%(这些国家的财政收入85%以上也都来自税收)。当然,我国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提并论,但无论如何我国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是偏低的。这点还可用下面一则资料来证明(见表二)。

表二 我国1985—1994年财政收支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和国家统计局1993、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等。

我国财政收支预算中,一般认为,如果财政收支差率在-0.3—0.3%之间,可视作财政收支平衡。表中数字表明,我国自1986年以来一直是财政赤字,其中1986—1989年的财政赤字是比较正常的。1990年以后,财政赤字逐年扩大,到1994年已达-12.3%。 虽然这与国家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生产的做法有一定的关系,但税收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不协调,税负偏低是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不抵支、缺口逐年拉大的直接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制约了国家对重点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因此,在今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对我国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也不能过分言低了,因为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美元, 属发展中国家,实行低税符合我国国情。从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来看,也是基本正常的。正是由于国家推行减税让权的税收政策,利用税收对经济的中心刺激作用,促使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才使国民经济连续几年以13%的增长速度持续健康的发展。再从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来看,低税政策并没有过多地弱化国家的总体调控能力。因为随着市场体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确立,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也将由单一的财政向财政和金融并重转化。国家征税的减少,意味着居民储蓄增加,金融市场增添了活力,相应地金融的宏观调控功能又得到了加强。此外,低税政策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我国目前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力布局等方面都需要调整,客观上要求国家采取倾斜的税收政策,其结果必然导致享受税收优惠的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加上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下降及增长速度的滞后将成为一种可能。总之,我们要科学地评估我国税收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现状,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堵塞偷逃税漏洞,制止各种侵占税基的不良行为,保持适当的税收比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那么,应该怎样来科学合理地协调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两者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才算适度呢?我们认为: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税收收入的最低量限应能确保财政支出最低资金必要量。这主要由三个方面来决定:(1)国家用于相对固定的共同需要支出,如国防经费、 行政管理经费等;(2)国家用于变动的社会公共需要支出,如文教科卫、 体育事业经费等;(3)国家用于基础性投资和正常的维持性积累,如邮电通讯、 交通运输以及新增人口的经济负担。税收收入的最高限量,不能超过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的最大承受能力,即社会剩余产品总量(m)。m的大小又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劳动者人数决定。我们知道,国民收入(NI)由剩余产品价值和必要产品价值(V)构成,那么,m=NI-V。同样, 新增的国民收入(△NI)要在扣除新增的必要产品价值及劳动者收入的正常增长量后,才形成新增的剩余产品价值(△m)。因此, 税收的最高量限应为(m+△m),即税收与国民经济的比率的最高限为。显然, 税收与国民经济比率的正常限量应由可能和需要来确定,年度税收收入在最高限量和最低限量之间变化。若超出了上下临界线,意味着该年度的税收收入或满足不了国家行使其职能的需要,或超出了社会生产的承受能力,这对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其次,一国或地区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否,与该国或地区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及其所要达到的经济目标有关。就我国而言,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过渡,社会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计划调节逐步向市场调节转化,政府职能正在缩小,对财政的需求是将相对减少。同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储蓄和投资的增加,而税收是影响储蓄和投资额增减的最敏感因素。税收增长过度,超前经济的增长,势必减少社会有效需求,导致储蓄和投资需求不足,经济的发展将难以保持稳定快速的势头。税收的增长若滞后于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费收入将随之增加,致使消费基金增长,国家所需要的建设资金短缺,从长远和全局利益看,经济建设的速度将受到抑制。因此,要使税收的增长速度与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税收的增长率应稍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最好是同步增长。下面我们再来研究税收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问题。拉费尔曲线原理告诉我们,在一定区间内,提高税率可增加税收收入,但税率提高到一定限度,税收收入就会随着税率的上升而减少。实际情况如何?让我们对我国各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比率作一定量分析(见表三)。

表三 我国“一五—七五”时期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比例关系分析表

根据表中资料,配合二元回归方程(过程略):y=-38.35-0.7x[2]+3.67x。经显著性检验(R=0.95),国民收入增长率(y)与国民收入财政率(x)是高度相关的。经观察, 此二元方程的轨迹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y有极大值。利用方程系数确定其极值点为*

*26,9.6)。这表明,当国民收入财政率为26%时,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可达到9.6 %,在95%的置信度下(标准误差s[,y]=1.7),保持在6.2—13%之间变动。据此,我们再按90%的比例把国收入财政率换算为国民收入税收率(我国90%的财政收入来自税收)即x=26%时,国民收入税收率(y)为23%。此时,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为最快,超过或低于这个比率都不利于经济增长。我们再从可能与需要的角度来考察它的客观可行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资料测算,我国剩余产品价值总量与国民收入的比例一般在45%左右,因此,把国民收入税收率提高到23%是不为过重的,因为还有将近50%的剩余产品可供企业与个人再分配,这既不会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不会影响社会扩大再生产,而且可以完全满足财政资金的必要量。现以我国1994年的有关资料为例,来验证其可行性。该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3800亿元,若把国民收入税收率23 %转换为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19%,则就可按此比例计算出该年的税收收入为8322亿元,而该年的财政实际支出额是5819.76亿元。可见, 把国民收入税收率提高到23%或将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提高到19%,不会超出当前生产力水平的承受能力,对充裕国家财政是有利的。

最后,我们以各五年计划时期国民收入增长率和税收收入增长率资料为例,运用回归分析法,具体来分析税收与国民经济的适应性问题(见表四)。

表四 我国“一五—七大”时期国民收入增长率与税收增长率分析表

根据表中资料,配合二元回归方程(过程略)为:y=-4.98 -0.11x[2]+2.48x。经显著性检验(R=0.97),国民收入增和长率是高度相关的,模拟的数学模型也是可靠的。此方程的轨迹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y有极大值,其极值点为(11.6,9.4),这表明,当税收增长率(x)为11.6%时,国民收入增长率(y)最快,可达9.4%的置信度下,其在6.4-12.4%(s[,y=1.5)之间波动。此时,我们认为它们处于最佳运动状态,税收增长系数为1.23。可见,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增长率宜稍超前于或至少应同步于国民经济增长率。

标签:;  ;  ;  ;  ;  ;  ;  ;  ;  ;  ;  ;  

论税收与国民经济比重的关系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