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文学规范化刍议

汉语语言文学规范化刍议

黄献[1]2009年在《广西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文字部分教学改革刍议》文中认为广西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中现代汉字部分教学时间少,内容缺乏系统性,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将这部分内容从现代汉语课程中分离出来,开设现代汉字学课程选修课,在高师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突出其系统性、针对性、时代性、实践性,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汉字教学和现代汉字应用人才。

邵志轶[2]2002年在《汉语语言文学规范化刍议》文中认为本文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托,从语言文字规范角度出发,对当前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加以剖析。首先列举了充斥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种种错误事例,然后将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归纳,通过对大量例证的详细分析,挖掘出造成这一局面的十大原因,诊断出症结后,进而提出规范措施——即“四个标准”、“叁个发挥”、“四个加强”。本文着重强调语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中的基本方面,是人类思维、交际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文化的积累、科学的进步都离不开语言文字。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在数字化生存的21世纪,语言规范工作将会一日千里,我们的母语——汉语语言的发展也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许燕转, 傅天虹[3]2013年在《复活本然,融通畛域——论朱寿桐“汉语新文学”的学术贡献》文中研究说明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裘廷梁发表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明确将"白话"(现代汉语)推上了中国现代变革的中心。由它所开启的汉语现代化历程,迄今已百余年。而通常认为,以胡适《改良文学刍议》为首,所铺就的现代汉语载动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及其百年身,已建成为气势、规模、内蕴皆蔚然大观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原因,虽同为汉语写作,在时空更替变换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分期、分流与分隔经年。尽管"汉语"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如此稠密一体,但在过往的研究视野中,往往最难实现的就是如何真实地探味这两者的历史

刘奇军[4]2001年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刍议》文中研究表明大学语文课程是普通高校中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然而在我国,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重新定位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确定科学的课程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成为带动大学语文课程全面建设的突破口。 根据人力学理论,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社会对大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大学语文课程应确定以下课程目标:增加大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提高大学生的修养积累以发展大学生的语文固性力;发展大学生的语文智力、心力、体力以开发大学生的语文活性力;开发大学生的语文创造力。 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及其他相关因素,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应包括汉语文学知识介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演讲与口才训练、实用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等,为区别于中学语文的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训练,大学语文的演讲与口才、实用文章写作应在题材范围、篇幅和语言的文学水平上有明显的跨越式发展。理想的大学语文教材应由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演讲与口才、写作实践叁部分构成,教材内容的编排应突破传统大学语文教材以文章为本位的文选系统型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既要有原理,又要有例子,最后还要有练习,形成复合式的训练系统型单元结构,使大学生真正能将所选的文学作品或口才、写作实例作为一个“例子”去发展能力、养成素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应作为教材的重点,如何选择在作家、题材、思想和艺术上均属典范的文学作品成为编写教材的关键。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做到:师生讨论为主,讲授和讨论相结合;课外学习为主,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继承文化成果为主,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根据大学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学生语文水平差距扩大的情况,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必要进行改革,分层次教学应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大学语文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了便利,作文教学软件、文学欣赏软件、阅读训练软件、大学语文专家优秀讲义网页、远程网上虚拟大学语文教学专家教室等计算机类媒体的教学软件理当成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贺洁[5]2013年在《地方本科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文中认为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力度的逐渐增强,地方型本科院校追随国际趋势的发展,抓住契机,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实际,不断优化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2+1+1"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对外汉语专业,以期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解决对外汉语专业就业难题,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

刘霞[6]2016年在《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刍议》文中认为新时代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该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应兼顾专业与师范类特点,兼及通识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动向,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加强实践教育,并强调专业教育与多元一体的地域文化认同教育的融合,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罗茜文[7]2013年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叁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朱晓琴[8]2014年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入手,同时分析平面媒体语言使用情况,研究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社会成员书面语能力的建构。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研读语文教学文献,研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调查中学语文教与学的情况,关注社会上书面语使用情况。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从作文切入,从7所中学收集了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文叁百多篇,深入阅读、比较,考察书面语教学效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探讨书面语能力建构的过程和规律。论文分叁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概述书面语及书面语能力建构。首先明确了书面语概念。参考陈建民(1984),确定一个人基本掌握汉语口语、系统学习书面语的关键时期在中等教育阶段。说明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着重说明了书面语词汇和语法、修辞方面的特点。简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用以描述社会成员现代汉语书面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学是系统学习书面语时期,走上社会以后是书面语能力继续建构时期。书面语是刻意学习的结果。与口语学习条件相比,学习书面语更须努力、专注。第二部分(上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语言本体教学研究,包括第二、第叁两章。第二章讨论词汇教学。讨论了词语教学的历史、现状、效果和改进词汇教学的意见,针对社会上词语使用的情况,肯定了社会成员加强词语学习、注意词汇规范的重要性。着重比较苏教版初中各册语文课本“字词表·常用词语”,逐一查对,肯定编写词表、指导学生积累词语、进行词语建构的作用,同时具体列举词表的不足,并提出了带普遍性的问题:经典名篇中某些已经过时或带有原作者个人色彩、或不符合现在规范标准的词语,不能要求学生照原样积累;编词表的人必须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要有明确的收词标准和统筹安排。为了准确评价学生词语建构的效果,从所收集的作文中按12个群体选出120篇,分列出各篇作文所用词语,进而进行综合,计算出各群体作文所用词语数(复现的只记1次)与作文总字数的比率,分析所用词语的质量;并对不同群体作文用词数量和质量进行了横向比较。这个花费大量时间、全身心投入的统计比较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词汇量逐步增加,用词质量逐步提高,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同步增强。对学生作文用词效果进行微观分析,这对于研究社会成员认知能力发展和词语逐步建构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第叁章讨论语法教学。讨论了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现状;根据作文语言评估语法教学的效果;讨论了媒体人、公务员使用语法的情况。着力观察学生作文语言,据以描写学生语法意识逐步增强,描写学生使用虚词和组织语句能力逐步提高。学生从能使用一般虚词和简单语句结构,到能使用书面语色彩更强的虚词和复杂语句结构,从能避免一般语法差错到能避免比较复杂的差错,语法能力逐步成长。分析了“淡化语法教学”的主张、表现和结果。多年来,语法该“教什么、怎样教”没有解决好,这是淡化语法教学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但是,某些模糊说法也是导致或支持淡化语法教学主张的因素。论文对所谓汉语句子组合中“意合的意味特别浓”、词语组合特别灵活的说法,对“炒肉丝、开刀的”等歧义形式的表述意见进行了讨论,认为模糊的说法必须澄清,语法教学必须进行,具体问题必须正视,并要妥善解决。第叁部分(下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运用能力教学研究,包括第四、第五两章。第四章讨论作文教学。书面语表达能力表现为写作技能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是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上敏锐的观察力和很高的思想水平、很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的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本文比较了几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了其指导作文教学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对所收集作文的分析、比较表明,初中、高中的作文训练是有成效的,学生在审题、立意谋篇、确立文章结构、选取和调节素材、形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等方面逐步得到了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增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升学考试的需要驱使学生、教师为取得好分数而煞费苦心地揣摩考试作文的命题和阅卷,采取对策,这对激励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急就的作用;负面影响是,扭曲了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些弊端。一个人中学毕业后仍然有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结合笔者所从事的专业,还讨论了外文汉译里的书面语表达问题。第五章讨论阅读教学。分析了阅读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读书、背诵。现代语文教学,阅读仍是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语,获得语感,更好地掌握语法;通过阅读接受文学熏陶和思想文化熏陶;通过阅读学习范文的写法和名家的笔法。论文考察了学生作文素材与阅读的关系。从所收集的作文中选出288篇,提取出所用素材。结果表明,高年级学生阅读效果普遍好于低年级学生,较发达地区学生阅读效果更好一些。上海一个初中班学生作文素材35%来自课本,65%来自课外;江苏、浙江6校各年级作文素材,56%来自课本,44%来自课外。对作文素材来源的分析表明,学生阅读多限于教材和教辅材料,课外阅读比较薄弱。一般社会成员的阅读也有待加强。对“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和“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阅读教学法是互补的。不同文本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效果不完全相同,不同读者阅读同一个文本的主观感受可以不一样。但是,准确理解文本是阅读的前提。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各种文本的能力。不同社会成员的阅读范围和阅读要求是有差别的。但是,从提高全民素质来说,必须提倡读经典,读原着,读全文,读整本的书;浅阅读、碎阅读的状况必须改变。最后是结语。概括说明了通过作文观察到的书面语教学各环节的状况;说明了语文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总结了书面语能力建构的结果;说明了社会成员书面语建构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又会通过交际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书面语能力建构。最后说明了理想的书面语教学研究应该由群体承担,在更大范围内利用更长时间进行。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书面语能力建构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本文研究的广度、深度很有限,有待于今后加倍努力,更期待语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专家这方面研究的进展。

吴姿娴[9]2018年在《刍议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相应的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生活出现了诸多新事物,而其中就包括网络语言。现阶段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不仅为人们生活增添了各种乐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所以人们应规范运用网络语言,使其可以将自身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

张建民[10]2014年在《国语语音与现代白话新诗音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与该民族在该时期的语言研究的成果、语言在该民族人民中的普及度息息相关的,比如《诗经》之于周秦汉语,唐诗之于中古汉语,明清小说之于近代白话。韵文的创制则与该民族在该时期的语音面貌息息相关,比如四六文之于汉语四声,唐宋诗词之于《广韵》、《礼部韵略》,元代剧曲之于《中原音韵》,白话新诗之于国语语音和民国韵书。语言、语音跟文学、韵文的创制始终是“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国语运动是从切音字运动中引发出来的。从清末切音运动到国语统一运动,人们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以怎样的语音标准统一国语,以怎样的方式来记录国音。中古以来,尤其是明清以降,汉语语言研究的重心转移到语音的研究,晚清至民国的现代语文运动继续以语音为主,艰难地探询着国语统一的语音标准;标准语问题实际上只是标准音问题,故而国音标准的统一问题被历史地推到了现代语文运动的最前台。历史上汉语韵书编纂“赏知音”和“广文路”的两大终极目的,使民国时期的语音研究必然和白话文学里的韵文创作联姻。民国韵书是联系国语语音和现代白话新诗音韵的津梁。赵元任的《国音新诗韵》是五四运动后的第一部国音诗韵,《中华新韵》是民国时期的第一部也是汉语韵书史上的最后一部官方颁行新国音韵书。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新诗的鼻祖,闻一多的《死水》是新格律诗的经典,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诗歌民族化大众化的代表。这些经典韵书和代表新诗之间的音韵关系,必将为汉语韵书、国语语音和现代白话新诗音韵的“叁聚头”穿针引线、搭桥设路,必将为后来汉语语音、韵书纂制自觉服务于汉语白话韵文创作的音韵诉求遗典垂范。本论文将对国语语音、民国韵书和现代白话新诗音韵之间的密切关系做一较详尽的探讨。论文分为五章,最后为余论和结论。引言部分对与本论题相关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核心术语做了梳理和界定,以免在讨论时引起歧义。然后重点评述了建国前后学术界 对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对相关研究文献做了分类述评,分析了国语语音、民国韵书和现代白话新诗音韵关系研究上的一些问题,探寻可能拓展国语语音和现代白话新诗音韵关系研究的一些向度;说明了本论题的一些研究思路、方法、逻辑结构和研究意义。第一章讨论了国语语音的统一与白话文运动的关系。首先考察了从清末切音字到国语运动的发展,认为清末切音字运动是注音字母的先河,注音字母为国语语音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国语运动最终确立了国语语音的金标准;国语统一问题基本上仅仅是国语语音的统一问题。其次,认为民国国语语音的统一是汉语语言研究从义本位向音本位转向的历史必然。最后详尽地分析了国语统一与白话文运动的联姻历程和联合理据。第二章重点讨论了民国时期出现的两大韵书,认为民国韵书是国语语音和白话新诗音韵联合的津梁。分析了汉语韵书编纂的两大目的,重点从科学实证的角度讨论了民国韵书编制的语音标准和民国官韵《中华新韵》对民国国音韵书的精进,比如民国韵书韵部的分合及其通别的比较,其韵部名称及其次第的比较,其小韵数目及其排列次序的比较,以及民国韵书对旧入声的妥善处理。最后诠释了《中华新韵》新旧各体韵文写作的押韵例。认为统一的国语语音和精善的民国韵书尽可能变革、规范现代白话新诗的音韵实践,而大量的白话新诗创作的押韵实践又对国语语音的推行和民国韵书的撰制提供不可多得的语料,二者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某种互存相补的密切关系。第叁章对民国学人白话新诗的押韵思想做了较详尽的述评。重点探讨了现代白话新诗该不该押韵,如果押韵,该押什么语音标准的韵,以及押韵的审美价值等问题,并对押韵派和废韵派的观点做了适当的分析。最后结合民国韵书,对现代白话新诗的韵式做了全面的梳理。第四章探讨了白话新诗的节奏与国语语音的关系。本章重点以现代白话新诗为例,论述了胡适的新诗理论,穷尽式地统计了《尝试集》和其中十四首胡适认为是真正白话的新诗轻声字的使用情况,论述了胡适的自然音节与旧诗的平仄节奏之间的关系,以及胡适新诗节奏理论与国音轻声研究的密切关系。胡适改诗是对白话新诗重轻节奏的自觉强化,以重轻节奏代替平仄节奏,是胡适白话文学观的必然逻辑。胡适以北方口语里的声调变体----轻声来突破旧体诗平仄的节奏模式,从而使白话新诗的节奏类型自别于旧体诗,客观上拓展了白话新诗的节奏类型。但他过分夸大轻声的作用,欲以流行于欧美的重轻律代替汉语旧诗的平仄律,忽视了汉语诗律的古典传统,这是不妥当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具体讨论了白话新诗的用韵与民国韵书的通别。分别以胡适《尝试集》、闻一多《死水》和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为例,重点考察了这叁部新诗的用韵实际,并为之做了赅备的韵谱。探讨了其变调相押与国语语音的轻声之间的关系,全面比较了其用韵标准与民国韵书的通别,分析了初期白话诗《尝试集》的押韵对现代白话新诗用韵的深远影响。认为《尝试集》时代,白话新诗的用韵标准处于一个过渡状态:旧诗韵己经破坏,而白话新诗的语音标准尚未确立。胡适的押韵标准基本上是按照当时的国音标准,并且符合国音韵书的通别规定,少数诗作以方音或古韵押韵。到了新格律诗的《死水》,28首诗,首首是押韵,押韵的语音标准也是根据国语国音。其少量诗里的个别韵段以湖北浠水方音相叶,这是《尝试集》以方音入韵的影响,但是其数量比《死水》之前的《尝试集》、《红烛》等明显要少得多。《死水》押旧诗韵的韵段比《尝试集》少得多。《死水》继承《尝试集》轻声字入韵的的良法,也自觉利用现代白话里特有的轻声字,构成韵脚,合辙押韵,比较成功地表现新格律诗的音乐美。40年代延安诗歌《王贵与李香香》,其押韵的语音标准仍是根据国语国音。虽然以陕北方音相叶,但是数量比《尝试集》和《死水》明显要少得多。之前押旧诗韵或词韵的韵段,在这部民族化大众化的长诗里基本退出了。可见,国音的推广和国语韵书的纂制等国语语音统一运动对现代白话新诗音韵深入、持久和广泛的影响。但《王贵与李香香》受诗人押韵思想和陕北方言等影响,忽视了《尝试集》、《死水》等新诗白话轻声变调相押的优良传统,应引起新诗作者的注意。余论部分是论题的进一步延伸和总括。以胡适《去国集》、鲁迅和毛泽东旧体诗词用韵为个案,考察了国语语音、民国韵书对现代旧体诗音韵的渗透作用。认为民国统一的国语语音标准不但模铸了现代白话新诗的音韵,使《尝试集》为代表的白话新诗基本上摆脱了旧诗韵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向以国音韵为主,适量参以方音韵或少量古韵,七百多年来,首次实现了汉语诗歌创作用韵与实际语音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如同白话语言一样,国语语音的“金标准”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说话和为文押韵的自觉追求,即使是以押旧诗韵为职志的旧体诗,其用韵也部分地摆脱了平水韵的羁绊,有意识地参用了国音(普通话)的标准。统一的国语语音和编纂精善的民国韵书尽可能地变革、规范了《尝试集》以来现代白话新诗的音韵,也渗透到现代旧体诗的音韵实践;而大量的统一了语音标准的白话新诗,以及渗透了国语国音的现代旧体诗音韵的实践,会在南北各方言区普遍流传,广为阅读,这又反过来大大有利于改造旧诗韵,推行国语语音、缩减方音韵和撰制科学的民国韵书。

参考文献:

[1]. 广西师范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文字部分教学改革刍议[J]. 黄献. 高教论坛. 2009

[2]. 汉语语言文学规范化刍议[D]. 邵志轶. 黑龙江大学. 2002

[3]. 复活本然,融通畛域——论朱寿桐“汉语新文学”的学术贡献[J]. 许燕转, 傅天虹. 文艺争鸣. 2013

[4].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刍议[D]. 刘奇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1

[5]. 地方本科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 贺洁. 鸡西大学学报. 2013

[6].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刍议[J]. 刘霞. 中国培训. 2016

[7]. 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

[8]. 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D]. 朱晓琴. 苏州大学. 2014

[9]. 刍议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 吴姿娴. 汉字文化. 2018

[10]. 国语语音与现代白话新诗音韵研究[D]. 张建民. 兰州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汉语语言文学规范化刍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