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企业的抗议_企业家论文

对中国企业的抗议_企业家论文

谏中国企业家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书论文,中国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依靠第一代创业者的艰苦奋斗,中国企业已成蔚然大观,中国企业家也登上了社会的舞台,渐露成为中国社会脊梁的气象。然则中国企业家还需再修炼真诚之心,涵养浩然之气,方能成为中国社会真正的脊梁,担当起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知止然后能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只有知“止”,才能“动静不失其时”。这个“止”,就是“得一”,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终生志业,就是知道了怎样才能“死而无憾”,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家园。知止,实在是中国圣贤留给我们的无上心法,知止,也就找到了双脚可以稳稳踩住的大地。

止,不是驻足停止,而是有所依凭,有所坚持,坚持不干什么是止,坚持干什么也是止。知道了自己需要坚持的是什么了,生命便有了意义,做企业便有了意义,赚钱便有了意义;知道了自己需要坚持的是什么了,则可做到当止则止,当行则行,灵活进退而不失其据。知止方能行,知止方能恒,知止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多企业迷失在盲目多元化之中,那么多企业家把成功变成了自己“最大的失败”,把辛苦积聚起来的金融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变成了快速通向地狱之门的车轮,就是因为不知止,不知道自己终其一生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也就不能戒、不能定,不能生发出无穷的智慧。

因此,希望我们的企业家都能够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偷出一些时间,关掉手机,避开繁华喧嚣之所,去倾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认识自己,去找出自己的根,自己的“一”,自己的安心立命之所在,也就是自己的所“止”。然后才能当止则止,当行则行。

读书不二

曾国藩讲“读书不二”,是告诫我们要读好书,读圣贤书,“非圣书,屏勿视,弊聪明,坏心志”;坚持把一本好书读完,“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不读邪书、淫书;不读逐功贪利、攻伐谋诈之书;不读鬼魅昏乱、搜怪猎奇之书。

如果说企业家的第一要务是“知止”,那么第二个重大任务便是读书。所以这么说,第一是因为企业家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言行广播,导化风物,若不精读书之法,则难免有失度失仪之虞;第二企业家不但是行动者,还是思想者,狄德罗说,“不读书,思想就会停止。”

书有善书与恶书之分。善书使人心意端正,神思清明;恶书使人心思恍惚,歹念丛生。更有一种不善不恶之书,殊难甄别。现在书籍越来越多,然而无用信息居多,东拼西凑,草草攒成的书居多,在书商逐利,作者浮躁的环境下,严肃认真、富有独立深刻思想的作品则少之又少。更有专门挖掘“人咬狗”之类的八卦新闻、奇闻逸事扑面而来。因此学会拒绝是第一读书之法。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说道:“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所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企业家读书的兴趣所在,对员工有直接影响。企业家喜读圣贤之书,员工则常思道德,顾家顾企;企业家喜读历史书籍,员工则常思上进;企业家喜读管理书者,员工则遵章守纪;企业家喜好杂说异论,员工则不知所以;企业家喜读权霸韬谋书籍,员工则相互猜忌;企业家喜读诲淫诲盗书籍,员工也会思想邪淫。读好书,本正源清,企业根基牢固,基业长盛;读邪书,谬种流传,贻害无穷。企业家读书,第一出发点乃是修性养德。惟深蓄厚养,才能心宽路宽,惟心存正大,才能契于真道。

在诸种书中,必有一本,可以终身读之,或置于床头,或放于案牍,或藏于行囊,随时阅读和究研。北宋赵普为相后,每归私第,遂关户开箱取书,读之竟日,人莫知其所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赵普过世后,家人打开藏书的箱子查看,乃《论语》二十篇也。故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正心诚意

“成功学”的流弊深广,强取巧居、弄险使奸,唯独鲜讲诚实。然而,心正则根蒂在手,不离正道;思想端庄,则行动无碍,无难不克。企业家经营企业,利民利国,修身治德,培元固本,则企业长盛不衰,八万四千法门,不离一个“诚”字。

诚是诚实,讲信用,遵道义;是不欺他,不持强凌弱;是不自欺,是慎独;是不妄取,是不贪非分;诚是仁之本,义之行,礼之用,智之体,信之根。

《2010年度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称,150件广受媒体关注的企业家犯罪案件中,民营企业家犯罪占86例,其中约50例都是资产或涉案金额超过亿元的企业家;64例涉案的国企企业家中,绝大多数曾获得很高的政治地位或荣誉。其犯罪类型有贪墨无度、诈骗及非法经营、道德堕落、杀人害命、涉黑施暴等。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贪嗔痴三毒,如不加以约束,任由膨胀,必然败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守诚,可固德操;行诚,可铸伟业;至诚,可感天动地。胸怀远大抱负的企业家不可不思。

公司即是道场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公司即是道场。”什么是道场?道场是修行求道之所在。把公司当做道场,把企业经营当做修行求道,需要把下面三件事做好:

第一,明确企业目的。柯林斯认为,如果你想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家基业长青的公司,需要有超越利润的目的。所谓超越利润的目的,就是一种恒久的企业生命价值观。企业做大本无可厚非,它可能是某一特定历程的一个结果。但把企业的目的和理想简单定义为“做大”,势必导致种种缺漏、厥失。企业生命价值观是一种对人类状况和命运的关注态度,它往往含有某种慈悲和期盼,如迪斯尼公司“使人们过得快活”,如万科集团“建筑无限生活”,如华为公司“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

第二,确立企业家自身价值观。温家宝总理说道:“企业家的身上要流着道德的血液!”作为当今社会的精英阶层,企业家对企业、对员工、对客户、对环境、对利益相关者、对社会的秩序,必须有一个符合道德的价值尺度。这个尺度即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与人,己欲达而达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佛家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台积电董事长、台湾著名企业家张忠谋,从不走后门、不勾结政商关系、拒绝钻法律漏洞,使得他连续多年蝉联台湾“企业家最佩服的企业家”首位。张忠谋说:“人生不要太圆满,就我多年观察,我发现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多少少了一些东西。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因为我体认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谦卑,要懂得怜恤。”正视所缺,懂得怜恤,仁和宽恕,推己及人,行诸道德,复归本心。

第三,学习合掌经营。合掌,是佛教礼节仪轨,双掌轻合,十指贴连。合掌,传达恭敬、谦和、推让、友好;合掌,表示襟怀袒露,猜忌消除;合掌,仁者目光怡和,态度恬适。

将合掌之意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是真修行,甚而可以说,在企业这个道场中,修行自合掌始,至合掌终。能常常合掌(手中合,或心中合),便能生敬。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首先要用好一个“敬”字,用敬来提高自身修养,然后才可以帮助周围的人,然后才可以使百姓安乐。

企业家合于掌而观于心,以心照行,以行显志,察天地盛衰之理,审市场变化之宜,行仁义中正之道,是真君子也!

布施的真义

布施,是以慈悲之心而施福利与人。布施有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持续攀升,收入不公、社会等级差别、环境污染,以及文化冲突、价值观混乱等矛盾也日趋严重,如不善加疏浚导化,极有可能会把社会推入动荡不安之中。这时候,布施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

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什么是布施的真义呢?布施,是连接富裕与贫穷、贵显与凡俗、勇敢与赢弱的纽带;布施,是弃合,是放下,是改变旧习,换新生机;布施,是以善行感化四方,以智慧驱除愚痴,以光明照亮黑暗。

企业家不应终日在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方式、市场分割、成本、御人术等技术层面打滚。不是经营管理技术不好,也不是不要经营管理技术,而是这些理论和方法还不能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企业存在的理由,不能确保企业基业常青,并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组织力量。任正非年年说冬天来了,不管是真来还是假来,反正他认定一定会来。王石年年爬山,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正他一定要去爬。从表面上看,天气冷寒和爬山健身与做企业并无关系,然数十年以来,华为和万科的战略、团队建设、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及企业道德几乎每一项都能堪称典范。此其中的深意,不可不思。

你在向这个世界展示某种思想或形态时,只要源出于善,即是布施。布施了,只是做了想做之事,做了本分之事,受施者是谁,我能得到什么,都不重要,这样布施,就有很大的福德,就自然达到了为自己布施。

管理无定式

每一个成功企业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传奇故事,以及包含在这些故事之中的价值理念,无论是经营理念或是经营模式,我们都很难找到他们的共通之处。但几乎所有失败的企业,则均因其失德。而失德者有三:其一,道德丧乱,为所欲为,以致身堕名裂;其二,利欲膨胀,功利催迫,导致诚信崩溃;其三,小善不为,小恶不避,小过不省,日积月累,终致大变。

企业家行于世间,经略企业,经略人生,一方面要去内心之贪著,一方面又要行一切善法,然后立行立言,化导世俗。

法在自心,不假外求。企业家只能在企业的成长历程中和自身的道德体验中习得管理真谛。上究天地阴阳柔刚之道,凝结乎浩然正气;中勘企业制度标准文化价值之理,纯粹乎秩序法则;下探市场风云气象之变,精进乎革新创造。《呻吟语》书中把人的资质分为三种:“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真正的企业家必是第一等资质者,深沉厚重,克己自律,神闲气静,智深勇毅,当止则止,当发则发。

自我管理

从管理别人向管理自己的转变,是企业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企业家自我管理,有六条要义:

第一,让所有人知道你赞同什么、反对什么?不是在会议上说说、简报上刊载几篇文章、贴贴标语,关键是你得亲身去做,做一个样子给大家看。让所有人知道你赞同什么、反对什么,这是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让人知道你对工作效率的极度重视。企业的效率,许多来自于企业主的自我约制和自我管理。比如开会,事先有准备的人往往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据实据理,层层递进;而毫无准备之人则言辞闪烁,漫无边际,不着要领。对工作效率的“极度重视”,意味着每件事都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强调效率,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出色完成工作任务,会帮助企业形成良好风气。

第三,绝对守时。任何形式的会议、或者晤面、或者接待,都能绝对守时。守时,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也是给谈话对象发出的一种诚实的信息,同时更是给企业员工上的一堂无声课程。

第四,不触犯任何规则,犯则必自罚。企业里各种各样的制度、条例、规则,多的数都数不清,有一些是企业家本人参与制定的,有一些则不是,这么多制度规则,要做到不触犯任何一条,却也很难。问题是,若犯,必自罚,不管有人无人看见。

第五,勇于认错。这是企业家自我管理中最难得一条。功成名就之后,耳畔一片溢美之声,就很难听逆耳之言。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企业家自身有失,主动担责,其属下必然会效仿之,敢于担责,勇于担责。

第六,慎独。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道德清净无染。不能慎独,自我管理就是空话;能慎独,则可为人表率,进而者,可换得心体廓然,卓立于天地之间。

心戒总持一切

企业戒律有三:一是制度之戒。制度标准既定,全体人员均需严格遵循。二是文化之戒。企业价值观及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理想和生命。三是商业伦理之戒。此戒既含国法行规,又含企业自定之行为准则。

企业家行持“心戒”,约有三义:

第一,以“谦”护心,心不妄起。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个制,是止,降服。若要制心,先要护心。以“谦”护心,且简且明。《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爻皆有凶有吉,惟独谦卦,每一爻都为吉祥。

第二,但信因果,检点行持。但观今日之勋功伟业即成,家族兴盛,福寿康宁者,多由往日辛勤耕作,发扬奋迅,积善累德而来;但观今日之凋零败亡,多由往日之贪功逐利,背仁弃义,放纵己欲而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第三,放得下,提得起。“克山中贼易,克心中贼难。”心中之贼,就是妄想和贪著,此贼在,心便为形所役,为物所累。如何解脱?放下便是。放下之意,是弄清事实真相和本质,不滞碍于表面。放下之意,是随缘而不攀缘。放下之意,是闹中取孤,动中取静,于纷华中求简素,于绚丽中求质朴。放下之意,是懂得究竟要什么,要多少,如何要?

光讲放下不够,还要“提得起。”提得起,是勇于作为,勇于担当。企业家之责,自完善经营起,至于创造财富价值,至于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至于使民安物阜,不能担当,则不可以做企业家。

善摄心者,能成大事。《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只有在心智和思虑遭致困苦之后,君子方能担当大任,有大作为。放下而后再提起,精神焕发,意象超迈,格局宏阔,企业家识此机用,立身行道,圆融世出世间之法,创百年不衰基业,利益邦国,利益民众,可以通达无碍也。

标签:;  

对中国企业的抗议_企业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