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弹幕舆论研究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的弹幕舆论研究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的弹幕舆论研究

阮孟玥 安徽师范大学

摘要: 近年来,在网络视频普及的背景下,弹幕作为网络评论的一种新形式,将视频用户的实时留言和视频内容进行融合,是对传统网络视频的观看模式的一次创新。此外,网络视频弹幕用户的多样且庞大的力量也使得它们蕴含了巨大的研究价值。弹幕视频从小众迈向大众,以其碎片化、多元化和解构化等诸多特征对网络舆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从用户的弹幕互动入手,对其互动中产生的舆论群体意识展开研究,试图为如何借助弹幕平台正向引导网络舆论出谋划策。

关键词: 弹幕;群体意识;舆论

一、弹幕舆论的形成

传播学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受众已打破了原本被动的接收,更逐渐走向主动地传播信息内容,并且基于此提出了景观表演范式并以此研究受众(1),此理论把研究受众归类为五个层级:从消费者、迷群、崇拜者、狂热者到小规模生产者。以B站为例,弹幕用户们虽然不一定形成可以相互接触的迷群,但他们都被弹幕这一新鲜的评论方式所吸引,共享着群体共有的符号从而形成了有着相同群体基础的狂热者,还出现了部分有着相同群组基础的用户自发升级转化成的逐渐专业化的小规模生产者,如B站中的UP主。

上消化性胃溃疡引发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呕血,黑便等,严重的则导致贫血、头晕、血压降低,甚至休克或死亡;而肝硬化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之一,所以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性胃溃疡出血的患者积极有效的止血是治疗的关键[1]。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奥曲肽与凝血酶联合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性胃溃疡的效果,将2015年到2017年收治的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性胃溃疡的患者按照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资料整理并作如下报道。

弹幕视频交互性极强,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发表留言评论,大部分评论内容的设置是在视频界面上从右至左滑过,之后的视频观众可以在相同的进度节点看到前面用户的评论。由于视频的某些高潮或者爆点出现,这个时间点上评论也特别集中,弹幕用户通过这种共同的符号狂欢,来共享彼此之间的情感和认知体验。如在视频的结局或者某些高潮内容满足了受众的预期,网友用户们会刷出大量的“某地发来贺电”等弹幕内容,这样弹幕用户能够通过共享文字符号的行为进而产生一种群体情感,这种群体体验感不仅能够加深用户与视频内容的融合,增强他们的群体认同和归属感,还可以使得用户在互动过程中获得个体所需的情感能量,甚至推动用户积极参与下一次的弹幕互动,形成了持续观看参与评论的心理动机,逐渐生成有着弹幕使用偏好的实际用户群体。弹幕也因其特有的语言风格不仅形成了特有的群体共同价值观,还产生出一道看不见的群体屏障,将屏障内外的弹幕族群做出划分,这种分类也加强了群体内部的向心力,和用户个体对弹幕族群、整个弹幕文化的认同感。

而在舆论活动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磁场,一种群体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个体,反而会影响和支配个体,这也是舆论的整体特性。舆论并不是个体意见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有机体。李普曼认为是众人头脑中的“刻板印象”,社会心理学认为是群体心理,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群体意识。“舆论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全系于此。”(2)这也表明,在弹幕的评论外衣下,实际上是被用户普遍认可的群体意识。在弹幕用户圈层的内部,用户的喜好往往遇有针对性,这些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如同B站中视频社区的分类,这就是网络社群形成的基础。弹幕成员通过特有的语言文化设置了看不见的屏障将族群与外来者分开,保证了他们的特有文化在群体内部的地位,也保护其避免遭到外来者的轻视或者攻击。特有的群体意识将弹幕用户通过群体内部的文字符号不断地议论和重复进行情感传播,将传播内容隐含在群体意识加以固化和延伸,形成一种特有的精神内核。

知、情、意,舆论意识的三要素,同样也是构成弹幕舆论的精神内核,即用户群体态度的组成部分。弹幕舆论多数表达的是对网络视频内容的叙述、评价和看法观点。叙述类如多数弹幕根据视频情节形成的剧透、回顾或者内容解释,但仅有对事实或事件的叙述,这样的舆论是不完整的,可能无法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评价和意见看法表现了不同的立场方法、信念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构成了舆论情感、意志要素得以深入的逻辑起点。弹幕舆论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弹幕用户的情感偏好,尤其是评价类弹幕,不带情感偏好的舆论几乎没有。舆论之所以具有感召力,不仅仅在于其公正的评价或者代表的利益,还有它可以调动起人们的各种情感因素,进而影响现实。这种可以影响现实的力量也就是舆论的意志要素,它包含着一定的行为趋向,在弹幕舆论中经常有用户呼吁性弹幕出现。在弹幕舆论中,这些要素互相渗透同时存在,共同执行着舆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功能,最后形成一种可以干预社会生活的力量或者精神氛围,这也是网络舆论的庞大力量。

二、弹幕舆论的特征

由于弹幕是亚文化的一种表现,那么弹幕内容以及其产生的网络舆论也具有结构主流文化的倾向。例如,很多视频中出现的“某地发来贺电”,“贺电”一般是指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等代表人物发给其他对象的祝贺电文,但在弹幕文化中却表达成对是结局或者社会上某些典型事件的揶揄调侃。弹幕舆论因其抵抗的表现话语和长期沉浸于网络世界的年轻用户,往往会对主流文化进行消解,有时甚至产生难于预测的传播效果。这种解构主流文化,进而造成的舆论的不可控性也正是网络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一)碎片化

弹幕本身的表现形式就有碎片化的特征,互联网社会,人们总是倾向用最少的文字内容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这一点极大地迎合了当代社会网民特别是青年网友渴望摆脱传统语法规则束缚、标新立异的心理。弹幕特有的语言文化就是如此,这也势必会影响到其内容。弹幕语言的短平快或者夹杂音译以及各国语言这样交互产生的效果,通俗易懂,容易引起群体共鸣,传播便捷,但一旦缺乏语境的支撑就会让其他人产生困惑,所以弹幕舆论也因此具有了碎片化的特征,不得不依附于弹幕的用户群体。比如网络视频的类别不同,其弹幕用户的群体文化也不尽相同,“圈外人”想了解某一话题发表看法也会因此受限。而且,由于弹幕视频的时长限制,使得网民很难深入思考,这也是碎片化的另一种体现。

(二)娱乐化

和网络舆情的形成发酵过程相似,弹幕舆情也是学界和一些企业特别关注的领域。弹幕视频中的网络用户的媒介素质参差不齐,用户群体内的情感趋同性又高、认同感又强,再加上过于同质的群体观念的出现,可能会致使舆论走向极端。一旦用户被情绪化主导,负面情绪的爆发会通过弹幕病毒性的传播,引发“弹幕口水战”形成一片混乱。万物皆媒介,作为一种新生媒介,弹幕理应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然而与此同时,也需要恰当的引导方式去促使其健康发展。

(三)解构化

网络视频这一平台媒介使得弹幕评论具有裂变化色彩,任何人可以对发布的弹幕内容进行再评论,比传统跟帖更快捷,也传播得更广。

三、弹幕舆情引导

现在很多网友表示弹幕比视频本身还要精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弹幕舆论的多元化多样化,可以更多层次的满足网友们的认知或情感、心理需求,网友表达自身意愿的主观能动性也因此得以增强。从用户层面来看,我国的年轻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是视频弹幕用户的主力军,“在受众的年龄层面,我国“弹幕”视频的受众绝大部分是17-25岁”(3)。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较快,又有着渴望宣泄情绪、表达个体情感的需求,而弹幕正好可以提供这个机会,而他们也正好是受“娱乐至死”影响最深的一代。从内容层面来看,弹幕文化源自日本,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类型,用户群体很大程度上发源于鬼畜或者二次元视频,语言和评论风格受其影响较深。无论弹幕视频和舆论主题的多样,弹幕视频中的网络舆论还是受到了娱乐化的影响。

从受众层面来说,提升受众或用户的个人媒介素养势在必行,同时关于媒介素养的教育必须要跟上。受整个信息社会的快节奏影响,青少年自出生以后就一直生活在种种社交媒介之间,在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媒介观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网络上进行情感宣泄,这种情况必将使得主流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从平台角度来说,视频网站应该加大技术投入,加强弹幕的监管和审核力度,对于发送不文明弹幕的用户行为,理应建立健全相关网站的弹幕安全法制规范,采用如禁言、封号等方发来控制评论内容。

政策五:3月22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被称为“20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落下实锤。

网络弹幕想要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增强外界引导,加大网络环境和视频平台的监管力度,也可以借助主流媒体的力量,使用官方弹幕账号对弹幕舆情进行正能量的价值引导。弹幕视频早日走上规范化道路,有利于对网络弹幕舆情的监控,更有利于对可能爆发的舆论危机的防范。

随着水利工程实施主体向基层一线转移,县(区)质量监督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近年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不容忽视,必须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Abercrombie,N,Longhurst,B.Audience: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M].London:Sage,1998:144.

[2]徐向红.现代舆论学[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106.

[3]郭磊.我国弹幕视频的受众分析[D].云南大学,2015.

标签:;  ;  ;  ;  

互联网背景下的弹幕舆论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