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之意涵及其有益借鉴论文

“无为而无不为”之意涵及其有益借鉴论文

“无为而无不为”之意涵及其有益借鉴

周丽楠

由于老子生活年代久远,其思想也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后人的补充和完善,但也导致老子原本的思想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有所变化。吾辈多将老子之“无为”解为不为或无所事事,更是将老子之“无”与“有”相对,将“为”解为“作”,以此将老子蕴含超越常规行为意义上的“无为”贬低为犬儒学派的消极避世,无欲无求,或者曲解为统治者“南面之术”的政治策略,看似“无为” 实则是“无所不为”。这是对老子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无为的错误理解,是撇开道、自然、无为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仅从词义角度作现代理解,无法准确领会老子无为背后正反相依、难易互转所蕴含的哲学精神,更难以将老子无为之意旨应用于现代社会。

实际上,老子之无为蕴含着一种通变的含义,是“无事”“无争”“无欲”“不恃”等一系列否定性概念之集合,“无为”为达至自然之方,“无不为”为“无为”之果,“无为”的“无”绝非绝对“空无”的“无”,也非断断续续之无,与“自然”之“常”相应,无为是一种一贯的行为原则,并有其实际效果即“无不为”的最高境界。正确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涵是老子思想积极与消极之定调的基础,“无为”与“无不为”何意?二者又有何关系?本文拟从“无为”与“无不为”之关系入手,通过分析何为无为、谁之无为、因何无为以及何以无为等问题,厘清老子哲学的逻辑链条,并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一、“无为”之意涵

应将“无为”置于道与自然之框架内,从“无为”之基本字义以及“无为”之表现两方面,借以老子“以反求正”之法于“无为”之误解中寻求“无为”正解,并以“无为”为线索求解“无不为”。

韩长赋指出,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成立,标志着黑龙江农垦整体转制开启了新征程。农垦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直属企业整合重组,形成集聚效应,全力推进行政职能移交和办社会职能改革。要立足“北大仓”的定位,打造更加完备的粮食产业体系,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增添底气。要着眼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强化作风建设,在改革攻坚过程中体现出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从词语意角度理解“无为”

庞朴先生将“无”分为“亡”“舞”和“無”三个意义。吾认为老子之“无”非与“有”相对立的“亡”。“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由此可看出,“有”源自“无”,“无”为万物之本。在此意义上,“无”同于“道”,并且“无”与“有”并非博弈之关系,而是一种通变的关系。老子之“无”也非绝对空无的“無”,“无”具有价值指向和实际效果,表空无之意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以及“功成事遂”相矛盾,将老子置于虚幻之境地。“舞”则有“实有似无”之意,与避免强力干涉、压迫,顺遂自然之原则和价值追求相合。故据“无”之字意可说明“无为”之“无”并非“有为”之“有”的对立面,也非“不”之意,表不做任何事,无所事事。“无”与“有”也非绝对的二元对立,“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无为”强调反对常规生活之为,也是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辩证观的重要体现。

陈鼓应先生认为,“无为是指不妄为,是一种‘善为’”。无为非南面之术,也非愚民之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将其解为看似不争不抢实则暗怀鬼胎是对老子的曲解。若广而告之何以愚民,何以称为阴谋诡计?若随意妄为何以与“道”“自然”形成逻辑链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中的“无为”实为老子对战争和猛烈动乱的反对,对稳定均衡自然之态的追求。故无为是“实有似无”之为,寻求万物之自然的“善为”。

(二)于“无为”之偏见中寻求正解

对于“无为”之意的正确理解离不开“自然”,其为老子的最高价值和理想状态,表“自己如此”,一为不受外在的强制力量干涉、干扰,如“道法自然”,“道”以自己为法。其次,“自然”反对剧烈的、突然的冲突和变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都是从自然之果,也说明“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顺从自然之态势而为,故以“自然”为尺方能察“无为”之“为”。

吾认为“无不为”是在无为基础上顺遂自然而得到的良好效果,是老子最高价值追求的外显。此效果依靠无为的诸多行动得以实现,需“不武”“不怒”“不兴”“不有”“不恃”“不宰”“去甚”“去奢”“去泰”,尤以自足、守静为首要。而“功成而弗居”“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等既为“无为”之结果,也为“无不为”之表现。

问题8 对于一般的函数y=f(x),在区间[a,b] 上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a,b)一定存在零点吗?

吾认为“无为”与“无不为”为一体两翼,两者均为圣人之举,以自然为最高行为原则,“无为”为达至“无不为”之方和原则。“无不为”则为“无为”之效果,也即所追求的理想自然状态和最高价值。在此意义上,“无不为”同于“自然”,故“无为”与“无不为”之关系可化为“无为”与“自然”之关系。“无不为”是目的,“无为”是工具手段,判别何种行为为“无为”之为,为超越常规之为,须以“无不为”之效为检验表标准。无论是过度干涉还是放任无为都不能达至“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故“无为”是不足与过度之间的平衡,“无不为”则是最佳的平衡状态。

对于老子之“为”,世人多解为“作”,“天下之大作于细”(《老子》第六十三章),得出“为”是最一般的行为、动作,似乎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于是“无为”似乎否定了人类的一切活动,并将老子之“无为”释为“无所不为”“为所欲为”的政治策略。吾认为“为”在文中可作名词“为”,表示常规行为的原则或方法,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此处第二个“为”之意与“事”之意类似;同时,“为”也可为动词,但非单纯的某种行为动作如“作”,一则因单一行为无法涵摄万物之“自然”,二则是“作”和“取”有明显的人为偏向,与自然之价值原则相违背。

二、“无为”与“无不为”之关系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即刻组(E0)骨骼肌和血清中TSC2含量上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C组、E24组、E48组之间骨骼肌和血清中TSC2含量无明显差异。

(一)何为“无不为”

1.无为非不为,实为“无违”

基于上述“无为”之意涵,下文拟从以“无为”为原则取得诸多“无不为”之效来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无为”与“无不为”的联系

2.无为非妄为,实为“善为”

老子之“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有着积极价值取向之为,是以遵循自然原则的不乱为,可称之为“无违”或“不敢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理解老子无为的关键,无为不是“能”与“不能”之关系,而是以何种方式达至自然。“辅”是“为”的一种表现,此“为”不是压迫强制,也不是放纵、包办代替,而是合自然之为。此外,“无为”非无所事事,因其与无为之果相矛盾,“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以及“无败”“无失”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无为之果——“无不为”之效。故老子之无为为守道之为,为辅万物之为,更是因循自然之为。

三、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有益借鉴

老子之“无为”实际上“是一系列反世俗、反惯例的方法性原则”。“无为而无不为”可为人之急欲控制、过度有为之行为提供反思之方。

模型的路径参数如表9所示,可以看到模型的各条路径均在P值小于0.05 或P值小于0.001 的水平上显著。

(一)社会管理者应“善为”

“无为”之主体为“一”,即为“道”,“一”又分为形而上的“圣人”和形而下的“统治者”,是老子思想从哲学到政治、从形而上到常规世俗的发展。在《老子》通行本中,“无为”一词出现了十二次,其中五章讲的都与圣人有直接关系,故“无为”之主体必为圣人无疑,而道为万物之源,圣人为道的人格化体现,故圣人又归于道。此外,第三十七章也明确指出道为无为之主体,同时也引至统治者层面。“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老子》第十章)也表明老子之无为转为现实中政治层面统治者和臣民之论述。“道”“圣人”“统治者”皆为处于上位之人之无为,其于万物和百姓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并寻万物之自然。故于现代社会管理者而言,其“无为”可能不能同道、圣人之无为,但也绝非无政府的放任自由,包办一切或强制压迫,或鼓励积极有为,使人民丧失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管理者的附庸。社会需要法律和规则,但须以最小的代价和强制实行,管理者应爱民、顺民、辅民,勿扰民、命民、治民。于教育者而言,处于上位的教育者勿以过多的任务、命令让学生产生压抑之感,致使其因一味顺从而丧失其真正为“人”之创造性和发展性。

(二)人民应静心、善思善行

社会管理之“无为”何以可能?一方面与上述管理者之品质行为相关,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不同于老子时代民众,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等权利意识增强,“无为”之实现应从主体推之客体。因为单方面社会管理者的无为其效用有限,民众应该以老子之“自然无为”反思身心,平衡好当前诸多欲望、功利与静心戒躁之关系,也应具备理性判断能力,使民众之“理性”在一定程度取代老子之“自然”标尺,并成为社会管理者“善为”与“妄为”的制衡机制。民众将为管理者之“为”之一员,并成为“无为”的主体的一部分,上位之人与下位之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将形成某种互动机制,共同向“自然”之最高价值努力。

彭佳学副省长来到省信息化测绘创新基地,先后参观了测绘成果服务大厅、测绘无人机装备,以及浙江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平台。

(三)“无为而无不为”可为众人之行为准则

当前社会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自致性因素不足,个人努力不足、政策贯彻不足、思想宣传不到位等,皆会影响整体效果;二是过度为之,如政府与市场之关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等皆是妄图以“一”取“多”,实行“一揽子”计划。若想“无为故无败”,社会管理者也好,普通民众也罢,皆应以“无为”之方来反思当前社会,“去甚”“去奢”“去欲”,不要为众多欲求所束缚;更不要成为技术、知识、权力的奴隶,变为单向度的人;更应该不妄为,不怠为,更非强为,于心于行都要进行深刻反思,不求多但求足,于知足中常乐。“以无为”达至“无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变化得失而止于思、止于行,会思考、善行动方为当今社会之所需。

[作者简介] 周丽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民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刘 霞]

标签:;  ;  ;  ;  ;  ;  ;  ;  ;  

“无为而无不为”之意涵及其有益借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