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批评前与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_康德论文

论康德批评前与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_康德论文

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德论文,美学论文,时期论文,思想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康德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与《判断力批判》两书,既是各自独立的,分别反映了康德前批判和批判时期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探索历程、思想特征和思想深度;又是一脉相承的,《判断力批判》中的许多思想乃是对《观察》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在思想渊源和逻辑关系上有相通的一面。从前批判到批判时期,是康德美学思想日渐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不是截然断裂的。《观察》中不仅反映了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而且也是他《判断力批判》的重要思想渊源和基础,甚至对于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来说,都是重要的奠基作品。

康德1764年出版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一书,是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美学著作。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它不是美学著作。如福尔伦德《康德生平》一书认为:“不能按照题目的名称,说它是美学的文字。”(注:福尔伦德:《康德生平》,商章孙、罗章龙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6页。)古留加的《康德传》也认为它“不是用来讨论美学的。其中没有严格的推理的形式。所有的论述都是近似的、形象的、引人入胜的”(注: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1页。)。这是由于它与传统意义上的逻辑论证方法不同,而且较多地牵涉到了伦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而不被看成是美学方面的著作。

国内已故的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也曾含糊其辞地说:“(《观察》)内容是一系列的在美学、道德学、心理学区域内的极细微的考察,用了通俗易懂的、引人入胜的、有时具有风趣的文字泛论到民族性、人的性格、倾向、两性等等方面。”“康德尚无意在这篇文章里提供一个关于优美及壮美的科学的理论,只是把优美感和壮美感在心理学上区分开来。”(注: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也许基于类似的原因,认为康德的《观察》一书学术价值不高,且内容有些杂糅,许多美学史研究专著和康德研究专书,都极少提及《观察》一书。国内如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根本不提《观察》,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也只在无关紧要处偶尔提及。

《观察》是不是美学著作的问题,涉及到康德在前批判时期有无美学著作和相对系统的美学思想的问题,也涉及到《观察》一书在康德美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前苏联美学家舍斯塔科夫对此的看法颇有启发性。他在《美学史纲》里认为:“康德对待美学问题的态度有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注:舍斯塔科夫:《美学史纲》,樊莘森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页。)“康德在这篇带有强烈的英国感觉论色彩的文章里,并未从根本上赋予美学问题以哲学的意义。他所以对美学问题感兴趣,多半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况且,当时康德对于从理论上研究美学的可能性问题持怀疑态度。”(注:舍斯塔科夫:《美学史纲》,樊莘森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223页。)

康德在撰写《观察》一书时,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主要从心理学的层面上讨论审美问题,大都是对审美现象的感性描述,并且兼及伦理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时,康德不认为美学是一门可以成为哲学体系的科学,直到《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还批评“鲍姆嘉通想把审美的批判归结于理性原则之下,使审美问题的研究上升到科学的地位是徒劳无益的”(注: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当然后来康德在写《判断力批判》时纠正了这一看法。但尽管如此,康德前批判时期出版的《观察》一书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和深入浅出的描述,客观上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意义,而且是《判断力批判》一书的先导。

虽然在今天看来,或则以《判断力批判》的思想高度和系统性来衡量,《观察》一书主要是些经验的描述和归纳,没有多少逻辑推理,不像《判断力批判》那样深刻和纯熟,其中不乏浅陋和牵强之处,难免会显得幼稚,甚至有些庞杂。如在《观察》中没有用批判时期的论证方法去讨论美感何以可能,而只是把它当成无需加以论证的经验事实加以评论,去研究人的心灵能力;在《观察》中更多地注重崇高与美的道德性质,更加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时常有将伦理与审美相混的现象,这是人们低评《观察》的原因之一,但也是《判断力批判》中“美是道德的象征”的源头所在。我们从《观察》中看出康德对主观人性的观察和解释,也看出了他对审美对象的观察和解释。这与康德批判时期从人的主观能力的角度去考察和解释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观察》确实是康德对审美问题探索历程中的重要文献。

我们只要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判断力批判》中的很多精湛的思想都是对《观察》一书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特别是经验论学者对《判断力批判》中美学思想的影响,是通过《观察》率先形成印象的。本来在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风格的提倡,从朗吉诺斯的《论崇高》开始,经法国新古典主义批评家布瓦洛的倡导而盛行,主要是侧重于对审美对象加以描述和分析的,而《观察》则开始重视人的社会生活,初步强调了人的主观性。

我们通常说康德的哲学思想包括美学思想融合了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和德国理性主义的思想。其中经验主义思想对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的影响,正是首先通过《观察》一书实现的。在批判时期,康德作为一个理性主义哲学的信徒,对于审美问题的研究如此感性,本身就是一种开拓性的尝试,这对于他在批判时期融合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早年的理性主义的影响在《观察》中也依稀可见,如他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去考察优美感和崇高感,这虽然在博克的著作中也有影子,但主要还体现了他早年的理性主义训练。

康德对主体性的重视,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推崇,是启蒙运动时代精神的体现。《判断力批判》中的主体性思想,已经在《观察》中露出端倪。受经验主义的影响,康德认为“美是个人情趣和美妙感受的表现”,把美看成是主观感情,虽有失片面,但强调主体所受到的感动,即强调审美活动中的主观性,正是《判断力批判》的先导。在《观察》中,他就认为愉快感和不快感不是以引起这些感觉的对象为基础的,而是以主体从对象中获得愉快感和不快感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影响到了他在批判时期对审美判断力的评判。康德对崇高问题的重视,反映了当时启蒙运动对他的影响。他在《判断力批判》“崇高的分析”中涉及到道德主义思想,乃是《观察》中对德性之美论述的升华。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思想渊源关系。另外,《观察》和《判断力批判》在人性问题上的思想也是一以贯之的。《观察》是他1762年阅读了卢梭的《爱弥儿》之后于1763年写成、1764年出版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康德美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观察》中就开始萌芽了。

在《观察》中,康德将美感看成是精细的感觉,与人的思想有关,不同于吃食时那种粗劣的快感,将美感与生理快感和功利性快感区别开来。他认为美感作为一种精细的感情,与“那些脑满肠肥的人把厨子当作最高明的作家”、“能够在卑污下流的亵语和愚蠢的交谈中,获得强烈的乐趣”(注:《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曹俊峰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乃至与懒人以读书催眠、商人精于算计、罗马皇帝多米提努斯乐于追逐苍蝇等快感有着本质的区别。他还在一条注释中进一步把优美的感情看成是高尚的感情:“当一个人能饱食肥肉和馅饼,还能美美地睡上一觉时,这只能被认为是胃口好的表现,但绝不是他的优点。反之,如果一个人因为听音乐而忘记了吃饭,或者在观赏一幅画时进入愉快的忘我境地,或者兴致勃勃地阅读充满智慧的读物——虽然不过是一些富有诗意的小品之类,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很文雅的人,他会得到良好的评价,受到高度的赞扬。”(注:《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曹俊峰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这与《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第一契机将美感与生理快感和善的愉快区分开来前后是一致的。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将美感与使诸官能满意的生理快适、或与通过概念使人满意的善的愉快区别开来。生理快适与对对象的欲求相结合着,善的愉快与对象和人的利害关系结合着。(注:参见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2~47页。)前后期思想的联系是很明显的,尽管有时康德还把道德层面的意义混淆到美感之中。到了批判时期,康德进一步区分了快适、美感和善的愉快三者的关系,其间的分类更为细致,论证也更缜密。

康德关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自发意识,在《观察》中亦有所体现,显示了作者的风格和重要思路,只不过康德本人对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判断力批判》才上升到自觉意识。可以说,三大批判的建构是时代精神在康德身上的折射,而许多思想早在《观察》中就已经露出端倪。甚至有些在《判断力批判》里被康德断然否定了的思想,也是以《观察》为基础进一步思考的结果。可以说,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在《观察》中已经不断涌现。两书之间虽然相隔27年,但其一脉相承是显而易见的。

在经验主义对康德美学的影响中,康德最直接地受到了博克的影响。这在《观察》和《判断力批判》中是一贯的。《观察》一书直接地受到了博克著作的影响。康德的好友门德尔松写的《论崇高与美》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引述了博克的著作。汝信先生说:“康德在早年通过门德尔松的介绍了解了柏克(即博克)的美学思想。”(注:《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1页注。)而鲍桑葵则认为康德前批判时期论著的“书名似乎可以说明,博克的论文(1756年)帮助他注意到这个问题。”(注: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32页。)

与博克一样,康德也是把崇高与优美对照起来进行研究的。在《观察》一书中,康德还认为崇高感中含有惊异的成分,而优美的快感则是单纯令人喜悦愉快的,这正是博克说法的转述。甚至该书中的一些事例如“黑夜是崇高的,白昼是优美的”(注:《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曹俊峰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也是照搬博克的说法。该书中对于崇高与悲剧的关系的看法,亦受到博克的影响。而把崇高分为恐怖的崇高、高贵的崇高和壮丽的崇高同样受到了博克的影响。

到批判时期,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把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与数学的崇高,对博克关于度量的巨大和无限的形态的继承就更明显了。而博克认为作为崇高的可怕对象应与我们保持一定距离的说法,正是康德所谓处于安全地带,景象越可怕就越有吸引力的说法的前奏。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还将优美感和崇高感理解为积极的快感和消极的快感。这也是源自博克。博克认为社会交往的快感即优美感是积极的,而崇高感则来自痛感带来的愉快。不过,比起经验主义的博克来,康德更能注重审美的社会性的一面。

在《观察》一书中,康德把两性的审美特点看成是性欲冲动,即女性要求男性崇高,男性要求女性优美,乃是受到博克社会交往的本能冲动说的影响,而康德则将其进一步延伸到对崇高的鉴赏上,并且要求通过“高雅化的趣味”,即通过社会性将两性关系的最初的生理吸引上升到包含伦理性特征的层面上,这便使得博克的动物性探索上升到人的社会性探索,反映了康德思想中具有启蒙主义关注人类自身价值的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该书搜罗了大量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即经验论的方法,也是受到了博克的影响,与他作为理性主义信徒的治学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并且,在《观察》中康德根本不提鲍姆嘉通,而是继承了博克经验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把博克的研究内容更加深入细致化,并且更侧重于主体的情感反应,为 《判断力批判》的研究作了材料上和心理分析上的充分准备。到了写《判断力批判》时,由于直接读到博克著作的德译本,康德更多地接受了博克的思想,从先验方法的角度对崇高和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确切地说,博克是对康德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启示最多的前辈学者,而博克思想的最大价值也在于其对康德的影响。

《观察》和《判断力批判》分别作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的美学著作,两者的思想差异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观察》中的许多思想乃是康德的一种尝试,其中有许多早年不成熟的想法,经过读者的检验和康德本人的反思,后来在晚年的《判断力批判》中扬弃了。《观察》中所反映出来的许多矛盾,诸如“纯粹美”(面孔俏丽)与“依存美”(德性之美)、美的时代标准和理想与审美的个体自由性、对象的时空特征和崇高感的心理作用与人的尊严等等矛盾,到了《判断力批判》中通过批判哲学体系中的二律背反原则得到了融合和统一。在讲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时,《观察》将审美愉快与思想和德性相联系,可以使前设灵魂同时感受到德性,这在批判时期也辨析得更为明晰。《判断力批判》的许多思想,乃是在《观察》基础上的深化。

与批判时期的著作相比,《观察》乃是直观描述,更具有趣味性。康德在《观察》中对崇高的考察与批判时期相比依然重视对象的特征,如他说:“崇高总是高大的,美可能是小巧的。崇高必须朴素单纯,美则可以漂亮繁饰。”(注:《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曹俊峰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康德在《观察》的开头就强调了书的经验主义性质。他说他“主要是以观察者而不是以哲学家的眼光来考察”(注:《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曹俊峰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其中大量的感性事例,如女性之美的分析,对于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英格兰人的趣味的分析:“法国人更倾向美,英国人更倾向崇高。优美的玩笑,喜剧,愉快的讽刺,爱情的挑逗,轻松自如的风范,都是法国人所独有的。反之,英国人的特色则是深刻的思想,悲剧,叙事诗,以及在法国的铁锤下就要变成宽大的叶片的厚重的智慧金块”(注:《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曹俊峰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等等,都是信手拈来,娓娓叙述,不乏揶揄和逗趣之词,显得妙趣横生。有时,康德还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反映了他对艺术和世界审美体验的灵心妙悟,对万物和世界充满着深情,从中也可以看出康德的思想和治学细致入微的一面。这种精细、优雅的感受力及其在康德整个思想中的表现其实是一以贯之的,但感性化的描述则是前批判时期的特色。

《判断力批判》主要是康德为着建构其批判哲学体系服务的,故从理性角度对审美问题加以阐释,使美学在其哲学体系中有合法地位,而且对于整合体系具有桥梁作用。其论证严密,环环相扣,其语言抽象、严谨而充满思辨。不过,其中也有为着批判哲学体系的需要,而舍弃了那些体系涉及不到、但在前批判时期曾经具体生动地阐释过的、乃至有过精辟见解的内容。如《判断力批判》中对悲剧问题的忽略,对崇高的分类由感性对象分类变为哲学体系分类等等。

对于崇高对象的感性分类,康德在批判时期也扬弃、深化了前批判时期的看法。《判断力批判》虽然沿袭了《观察》中的划分方法,从对象角度列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把“美”和“崇高”看成是对应的,但从先验角度的分析,已经将问题上升到先验哲学的层面,显示出他美学思想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在对崇高的具体分析中,《判断力批判》中放弃了《观察》中所分的“恐惧的崇高”、“高贵的崇高”和“壮丽的崇高”三分,而从他的先验哲学建筑术出发,划分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多少显得有些牵强。

在《观察》中,康德还将崇高和优美与悲剧和喜剧对应起来研究。“悲剧不同于喜剧主要就在于前者激起崇高感,后者引起美感。在悲剧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为他人利益而作出的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危难之中的英勇果决和经得起考验的忠诚。悲剧中的爱情是悲惨的,并且充满着深厚的敬意,他人的不幸在观众心中激起同情,陌生人的痛苦使公正善良的心房更加剧烈地跳动,观众受了感动,感觉到自身本性的升华。反之,喜剧表现的是幼稚的狡计,有趣的笑闹,善于从任何事态中脱身的诙谐家,总是上当的傻瓜,以及其他笑料和可笑的性格。爱情在这里并不感伤忧郁,而是从容自如的。同时,和其它场合一样。高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美相结合。”(注:《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曹俊峰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而《判断力批判》在严格的批判哲学体系的框架中,省略了这类感性的剖析和分析。悲剧就根本没有被提及,对于喜剧的论述也将经验的描述变为高度的理论概括,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注: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0页。),深刻而富于哲理。那时的一个孤陋寡闻的印度人对啤酒泡沫的惊异,只是说明问题的一个事例。

总之,《观察》和《判断力批判》两书不但有前后延续、深入发展的一面,而且有差异的一面,有些被后期放弃了的早期的思想,依然有着相当的学术价值,是康德美学思想贡献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观察》一书不但是《判断力批判》的前期准备和基础,而且自身就有着独立的学术价值,与后者是互补的。

标签:;  ;  ;  ;  ;  ;  ;  

论康德批评前与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_康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