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为学生“解围”论文_李建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为学生“解围”论文_李建超

李建超

(南部县兴盛小学 南部 637300)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同学或老师在教学提问时,往往有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张冠李戴、张口结舌不知所云或答非所问的情况。这时会出现听者哄堂大笑,答者窘迫难堪的现状,课堂气氛一时活跃过头。教师若能及时巧妙机智的为之解围,稳定情绪就可以转“窘”为安,即保护了问题回到同学的积极性,又激发了课堂的热情。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解围呢?我们不妨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处理这种课堂窘境。

一、幽默解嘲,转移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当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弄出笑话时,教师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话语为学生解围。比如,我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我让一名学生简介作家作品。这名学生声音洪亮十分爽快的答道:“作者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笑声四起,这名学生被笑蒙了,不知所措,一脸疑问的盯着我。我平静的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让司马光痛失了一部巨著。但这能全是我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呢?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呢?谁让《史记》和《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呢?谁让我们刚刚学完司马光的文章又学司马迁的文章呢?这可都是他们惹的祸呀!”我用机智诙谐的话语,转移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让活跃过于的气氛一下子恢复了平静,同时,也把那名学生弄混淆的知识作了区别,可谓一举两得。

二、交换角度,启发提示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同一个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但初一的学生因受理解能力低的局限,常会出现无从答起的尴尬局面。这时我们老师最好换一种问法,并适当给以提示。如在教学《邓稼先》一课时,我让一位学生谈谈文章的语言特色。这名学生支支吾吾、欲言又止、急的满脸通红,不知从何谈起。这时,我换了一种问题的提法:“这篇文章的句式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换一种问法并稍加提示,使问题更具体。学生若有似悟,稍加思索,很快回答了问题:“句式多变。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排比、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集中表现了邓稼先的精神和贡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肯定对的,纠正错的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要给与及时肯定,对回答错了的,要在肯定其“敢于积极发言”的同时,还要纠正其错误之处。比如,在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 · 秋思》一课时,我问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什么神态,抒发一种什么心情?”一位学生答道:“表现了将士们豪迈悲壮的神态,因为临上战场,酒壮英雄胆;抒发了矛盾痛苦的心情,因为古来征战几人回。”此语一出,座下议论纷纷。有人反问“家万里”“白发”“泪”怎么理解?答者自感不妥,面红耳赤。这时我面带微笑的说:“将士们心中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感情,是对的。只是这矛盾和痛苦不是来自于战死沙场,而是那些长期远戍他乡的将士们心怀壮志,想勒石而归,而北宋朝廷不思进取,苟且偷安,使他们空怀壮志,功业难成。面对满目萧瑟的塞上秋景,更是归心似箭,但归家无计,这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啊。他们借酒消愁,但借酒消愁愁更愁。一杯浊酒,相思难禁,牵肠挂肚那万里之外的家乡亲人,真是愁肠百结啊。不是豪爽壮胆,而是凄凉孤独。”老师首先在学生答案中找出可取之处,然后纠正其不妥之处,既解脱了学生的窘境,又帮助学生对问题有了正确的理解。

四. 适时顺接,补充引导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受阻又不能急中生智时,他们常常心急如焚、不知所从,很希望老师能助一臂之力。比如。我在教学公开课分析《雷雨》节选时问道:“周朴园用保存旧家具、旧习惯、旧衣物等来表现他对侍萍的怀念,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做法?”一位学生答道:“周朴园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怀念侍萍,不过怀念的目的好像不是出于对她的爱……”关键时刻卡住了,似乎心里明白,但由于面对听课老师心里紧张,表述不出来了,急的面红耳赤,出现了冷场。情急之时,我马上顺接道:“有道理。周朴园年轻时的确爱过侍萍,但爱的成分主要是占有与玩弄。所以他为了名利抛弃了她。他现在保存当年的旧物,不能说是出于爱,而是为了填补他现实家庭不和、年老孤独的空虚与寂寞,以此表现他的怀旧多情,掩盖他心灵深处对侍萍的罪过感。”我这样一番补充,引来学生普遍点头表示赞同。老师的及时顺接,不仅打破了冷场局面,而且解了学生的燃眉之急,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巧妙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情急之窘,不但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尽快回复正常的教学氛围,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大胆的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的回答问题。

论文作者:李建超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0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2

标签:;  ;  ;  ;  ;  ;  ;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为学生“解围”论文_李建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