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可以减小城乡中小学教育的差距论文_朱卫平

同课异构可以减小城乡中小学教育的差距论文_朱卫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中学 537600

摘 要: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以来,基础教育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如何有效缩小城乡中小学教育差距成为摆在政府、社会、学校、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持续开展,各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代表和成功经验,其中,同课异构为减小城乡中小学教育差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同课异构 减小 城乡中小学 教育差距

“同课异构”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案设计平台,在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的过程中,教师之间可以扬长补短,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其在城乡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小教育差距,使农村教师有机会借鉴和汲取城镇教育的先进经验,从而筛选出更好的教学设计方案,使农村中小学教育更上一层楼,为减小教育差距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同课异构”概述

有关“同课异构”的概念界定,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综合现有的阐述和定义,基本相似,只是在具体表达上有所不同。同课异构理论来源于俄罗斯巴班斯基的最优教学理论,理论核心是“异”,也就是在差异中用比较的方法来开展科研教学活动。

肖若茂研究认为:“同课异构其实就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构想和方案设计,大家相互交流经验和想法,从而在比较中扬长补短,共同获得提升。”

任庆梅认为:“同课异构就是鼓励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规律,在其他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并在教学方案优化后不断付诸实践,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过程类似于螺旋上升过程,即‘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

从相关研究阐述中可以看出,同课异构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可以充分体现教师之间的差距,解决教学实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更好的教学方案,从而促进教师发展。综上,同课异构的前提和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核心和宗旨是“异构”,即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学构想和教学策略等。也就是说,“同课”是开展“异构”的前提,“异构”是过程和追求的结果,其终极目标是在不断反思和提升中形成高质课堂。

二、当前阶段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表现

1.教育政策参考基点的不平衡。

教育部在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时,往往以城市教育现状和发展为基点,很少涉及农村教育,这一点可以总结为教育制度问题。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期间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落后的观念延伸到教育领域,使教育管理仍然以计划和政府管理为主。纵观教育管理现状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家还是政府,都极力发展城市教育,希望借助城市教育先行来带动周边和农村发展,进而出现政策上的偏颇。但是人们忽略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农村基础教育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鼓舞,而是依然执行着传统的运行机制,内部无改革动力,外部无发展压力。教育政策上的偏颇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城乡教育投入差距悬殊。

当前我国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城市,使得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硬件设施陈旧落后、物力资源匮乏的问题。而且仅有一半的农村中小学建有实验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政府财政供给与农村教育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中小学生的年均教育经费仅为28元,而且有1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任何教育经费。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并且加大了财政拨款力度,但是经过地方政府的层层划拨,实际支付资金与预期值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3.城乡师资力量的差距。

城乡师资力量差距过大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拉大的重要原因。在现有中小学教师中,经过县教委培训上岗的有20%,专业师范院校毕业的仅有5%,而且代课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年龄结构不均匀,年轻教师流失比较严重。

三、同课异构对推动教学改革的巨大作用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方法,虽然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其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减小城乡教育差距必然会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同课异构可以协调资源结构配置,整组教学资源。

教育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预设,在构想和策划阶段,教师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对影响教学的相关因子进行思考。这个过程就是教师重组教学资源、协调结构配置的过程,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以《地形与地势》一节教学为例,在课堂设计规划阶段,两位教师均采用了现有的教学辅助资源,借助地图、多媒体视频等来展示各个地区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地势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在农村中接受教育的中小学校,其教学资源属于贫乏资源,在信息封闭的区域尤其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农村中小学校可以通过支教、联教等吸收城市学校的富有教学资源。同课异构的出现,可以良好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因此,加深对于同课异构的认识,可以构建更为高效的课堂,形成教学模式框架,完善生成模块系统。在教学中,无论学生的表现是否在教师课前的预设中,教师都应该利用引导的方式使预先设定好的教学模块完整地进行连接,而不是在课堂上完全放任学生。要做到良好地掌控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不同模块之间不同的连接,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预设。

2.同课异构为教师研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先进的课堂评价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但过于老旧的评价体系只能使教学受到制约,不利于其效率的提升。同课异构的教学评价,是通过不同教师不断反思课堂教学而形成的评价体系,重视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价,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此外,同课异构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情感、学习的方法、创新思维能力都十分重视。这种先进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良好的提升。

拓展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教师互相间发表自己对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年轻教师也积极献言献策,思想发生了碰撞,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同课异构确实让教师成就了多重对话平台。

可在对话平台上相互对比,结合学生的反馈,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解读农村中小学生和城市中小学生,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重视课堂上让学生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与知识,明显地减小了教育差距。

在交流与研讨中,发现了自身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上,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和对话平台能多方面地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同课异构有针对性,实用性强,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在相互比较的过程可以彰显各自的风采和教学特色,从而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和进步,不同的教师同时开展同一主题的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就会显而易见。同课异构可以鼓励教师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和分享交流的基础上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也为其他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同课异构” 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教研水平。

3.同课异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衡量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就是有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教师通过同课异构的研讨,总可以找到一种这样的方案:创设各种情境,增强趣味性,做到每上一节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学习,在质疑过程中求知。

教师之间的阅历和教学观点不同,教师甲可能更善于通过组织学生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乙更善于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来营造学习和互动氛围,但不论哪种方式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以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情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总之,异构后我们更容易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同课异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取更多知识的一条捷径。

四、结语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中小学教育是育人树人的基地,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们在关注下一代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应当意识到城乡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差距,只有积极践行新的教研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全面提高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任国平 管理,激活教育一盘棋——湖北省宜昌市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纪实[J].人民教育,2011,02:20-25。

[2]张敏 打造生本高效课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临淄区皇城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报道[J].中国农村教育,2011,08:18-21。

[3]田养邑 县域教育主体功能区规划与教育均衡发展——以宁夏南部山区X县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4:12-14。

[4]林桂平 “同课异构”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8:63-67。

[5]卢尚建 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策略探究——基于城乡教师教学交流的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1:4-7。

[6]陈飞 李广 “同课异构”的范式建构与实践探索——基于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4,02:13-16+123。

论文作者:朱卫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9

标签:;  ;  ;  ;  ;  ;  ;  ;  

同课异构可以减小城乡中小学教育的差距论文_朱卫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