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领导艺术探析论文

唐太宗领导艺术探析论文



唐太宗领导艺术探析

刘长明,刘广鑫,王玉堂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不仅开创了为后人称道的“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而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领导艺术:心存百姓、严以律己的为君之道;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唯在得人、民富国强的为政之道。唐太宗的领导艺术是在治国安邦的实践中形成的,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是具有借鉴价值、科学合理的为政治国理论。

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领导艺术

由于经历了多年战争的摧残,唐朝建国初期,举国百废待兴,亟需招纳各方人才以图建设。唐太宗正是在此严峻形势下,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才,君臣合力开创了历时23年(627―649年)的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李世民的领导艺术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其中的领导艺术、用人原则等,放之当代依然具有借鉴价值。本文试从唐太宗的为君之道、用人之道、为政之道三个方面来探析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一、唐太宗的为君之道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1]1唐太宗虽君临天下,却心系百姓,不仅没有沉迷于一己私欲,而且严以律己。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手握生杀大权,却能做到谦逊、宽厚、爱民如子,的确难能可贵。唐太宗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1]1唐太宗非常注重自身的修养,秉持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即使作为一国之君,他依然能够保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终成一代明君。

孔子说过:“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 六本》)墨子也说过:“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士。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墨子 · 亲士》)如果帝王身边全是吹捧的声音,而没有逆耳的声响,帝王就无法保持清醒。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这样,他“左右羽翼者皆良”,“助之视听者众”,吸纳了越来越多有才能、一心为国效力的谏臣谋士。“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孔子家语 · 子路初见第十九》)唐太宗开明地接受忠臣的谏言,不断革除国家的弊端。久而久之,国家的弊端自然会越来越少。国家的弊端少了,国家才会变得强盛。唐朝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唐太宗和魏征虽有君臣之别,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相辅相成的。魏征之所以能够直言进谏,以至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生共进谏两百多次,正是因为唐太宗对魏征的谏言能够听而行之。然而,伴君如伴虎,敢于直言进谏的勇气不是谁都拥有的,因此敢于直言进谏正是魏征的可贵之处。魏征的直言进谏,不仅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而且其行为也为朝中其他官员树立了榜样。唐太宗在魏征离世后悲痛地感叹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1]42

“这个狠心的小姐姐,鲲的背上,还有位子的,捎我们一程多么好,早早到万花谷,洗一个热水澡,睡上一觉,多好,我已经多少天没有在有被子跟枕头的床上睡了?” 上官星雨还在抱怨,真是难为上官家的小姐了。

概言之,唐太宗的为君之道就是:坐拥天下,心中先存百姓;治理天下,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态并严以律己,虚心纳谏;只有君、臣、民三者的关系都处理得极为妥当,才能政治清明、令行禁止,从而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繁荣富强。这个道理,虽然看似浅显,却不是每一个身处君位的人都能够认识到并且长期践行的。“黄老之术要求帝王清心寡欲,克制欲望,力行节俭,避免骄奢,以防上行下效。”[2]唐太宗修黄老之道,行无为之治,其为君之道体现了他超前的思想境界。大道无处不在,不可一一道尽,唐太宗却能体悟此道,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原则之四是英雄不论出处。最为著名的例子是,唐太宗发现并任用马周这一出身贫寒的有识之才。马周客游长安,寄居于中郎将常何的家中。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令文武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乃一介武夫,不知所言,马周便替常何写了奏疏,提出建议二十余条,且条条在理,唐太宗看了常何的奏疏之后,甚为满意,意欲奖赏常何,并倍感诧异地问常何何以写出这些建议,忠厚老实的常何坦然告知唐太宗,该奏疏是由家客马周代为写之,唐太宗闻后立即下令召见马周,并予以重任。

病例排除标准:既往已确诊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肺癌、肺转移瘤、间质性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及重大心血管疾患,近1月明显的呼吸道感染。

唐太宗用人的首要原则就是德才兼备。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他虽然求贤若渴,但并非饥不择食。唐太宗认为,招贤纳士,用以谋事,须德才兼备方可,且“德”在“才能”之上。有德无才之人难以成事,不足用;有才无德之人于战乱年代尚可一用,然于太平之世,这样的人虽能成事亦能败事,亦不足用之。

唐太宗用人原则之二便是“用人所长”。世上无全能之人,人人皆有所长亦有所短。唐太宗用人,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他在晚年写的《帝范》一书中论述道:“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才,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3]唐太宗在此明确表明了他的用人之长原则,即有一技之长且品质良好之人皆可为其所用。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个长于谋,一个善于断。唐太宗在任用他们的过程中,善于发挥二人的优势,使其优势互补,从而成就了“房谋杜断”的历史佳话。

唐太宗用人原则之三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4]44。唐太宗在选用人才方面强调公正无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他依据官职的需求来选人,从国家的利益、群体的利益出发,选择有才能的人担任相关职位。如果没有才能,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亦不加以任用,比如襄邑王李神符这样的人;如果有真才实学,即使是曾经的仇敌仍然要任用他,比如魏征这样的人。

唐太宗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自恃而妄自尊大。他谦虚谨慎,对隋炀帝的昏庸之道引以为戒,遇事三思而后行,让“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4]68,给有才能的人以充分的施展空间。老子有言:“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万里长城并非凭一人之力所能筑成,而是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筑成的,唐太宗深谙此道。朝中政事繁多,唐太宗倘若事无巨细,凡事皆亲力亲为,纵使有三头六臂,亦难以及时地将所有政事都处理妥当。于是,唐太宗就把具体政事都交给朝中有才能的人去做,这便是践行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说过:“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墨子 · 所染》)唐太宗极其注重人才的选举和任用。他广招天下德才兼备之人,多次要求房玄龄多为国家推荐人才。众多贤才汇聚于他的朝堂之内,自然有助于他治理朝政。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有二,其一是得人,其二是用人。虽然理论上得人应在前、用人应在后,但是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相互联系、合二为一的。得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人,用人的具体需求是得人的标准和要求。在唐太宗当政期间,得人与用人是不分前后的。第一,如果唐太宗发现了有才能的人,便会将其招纳过来,给予其合适的职位,以使其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这便是得人在前、用人在后。第二,唐太宗会根据具体职位的需求选拔人才,这便是用人在前、得人在后。可见,唐太宗得人与用人是不分前后且相互统一于一体的,务实是其用人之道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分析江苏省县区级融资平台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优秀融资平台财务风险控制的宝贵经验,下面从政府和平台自身两个角度四个方面,具体改进完善江苏省县(区)级政府融资平台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难处。

选择本院收治符合上述标准的3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53~79 岁,平均(65.25±8.23)岁;病程 5~48 个月,平均(32.26±10.16)个月;术前X线片显示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28.75±8.66)°,所有患者均有腰部疼痛,间歇性跛行32例,下肢神经根性疼痛16例;腱反射改变、区域性感觉减退伴肌力下降34例,会阴部皮肤麻木3例。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1]349可见,唐太宗的为政思想就是选贤举能,任用德才兼备之人治理国家,而且要做到人尽其才,把人才分配到适当的岗位,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唐太宗的为政之道

唐太宗上述用人原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求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臆断出发选拔人才。他坚持与时俱进,其用人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的。比如,在战乱年代,他会任用有才能而品德稍有欠缺的人,因为在战争年代死伤都已经司空见惯,自然无道德可言;然而,到了天下大局已定、大部分战乱都已平息的时候,他就不再任用品行不良的人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代,我们选人用人之时,如有据可依的话,一定要先确定其品行是否良好,然后再考察其才能大小,最后方可确定是否可以任用。

仿真时,设定d=4.2/5.0 mm,分别取交变压力频率为10,50,100和200 Hz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仿真结果表明:交变压力频率为10,50,100 Hz时主阀口均异常开启,交变压力频率越大,主阀口异常开启量越小,并且当交变压力频率为200 Hz时,主阀口仅在开始阶段开启,之后保持关闭,此时先导式溢流阀正常工作。这是因为负载频率越高,负载阻尼孔直径在1个周期内处于4.2 mm的时间越短,系统建压未达到峰值时又切换至5 mm降压。同理,系统降压未降到谷值时又切换至4.2 mm建压。因此交变压力频率越高,交变压力幅值越低,则主阀口异常开启量越小,溢流阀T口泄漏量越少。

唐太宗说:“国家法令,维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1]401唐太宗体恤百姓,要求国家法令的制定一定要简约明了。他强调:“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1]379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条,死后不可复生,对于刑法的使用务必宽简,而且施法者一定要做到公正无私。因此,唐太宗非常注重选用善良公正的人才审案断狱,并鼓励他们公正施法,只要他们断狱公正,就增加其俸禄,赏赐其金帛。这些做法极大地抑制了犯罪,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自贞观元年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为死刑犯的仅29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290人,定于贞观七年(633年)秋天问斩,唐太宗下令让这290个死刑犯在贞观六年年底回家处理后事,等来年秋天再回来接受死刑。到了贞观七年九月份,这290个死刑犯全部返回,无一逃跑。可见,在唐太宗的治理之下,当时的中国政治十分清明,几乎没有冤假错案的发生,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很少有人铤而走险做违法犯罪的事。

社会要发展,国家需要制定各种政策、法律等用以规范和指导社会实践,同时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如果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国家就无法运行,也就谈不上社会发展进步、国家繁荣富强。唐太宗作为一代封建帝王深谙此道,坚持民富则国强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并一以贯之。

古人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 王制》)唐太宗曾多次引用此语。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齐心协力地辅佐皇帝,为国家出谋划策,制定国家的发展方案,更需要天下百姓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国之君不重视百姓的作用,不关心百姓的疾苦,只顾自己贪图享乐,那么他的百姓自然不会推崇和拥护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如果农民越来越少,那么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就会逐渐降低,税收总数便随之降低。唐太宗对此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贞观二年(628年),京城大旱,出现了大量蝗虫,唐太宗在园子里捉了几只蝗虫,说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5]说罢,不顾左右侍臣的阻止,便生吃了这几只蝗虫。由此可见,唐太宗爱民如子,十分关心百姓切身利益。

唐太宗以隋朝的灭亡作为前车之鉴,以黄老之道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励精图治,知人善用。在他统治下,君臣相得,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力逐渐强盛。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后人把他在位期间的统治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唐太宗的领导艺术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其为君之道、用人之道、为政之道以及民富国强思想,对于当代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通过对唐太宗用人之道的分析和领悟,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人才观,树立良好的用人观念,科学合理地看待人才、引进人才、任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唐太宗“清净”的为君之道、灵活的用人之道、开明的为政之道,并把其民富国强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古之道”不能解决“今之有”[6]。我们在借鉴唐太宗领导方法的时候,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味地照抄照搬,而要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灵活地借鉴唐太宗的领导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7]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更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从中汲取丰厚养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汝诚.贞观政要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刘长明.隧道之光:史上三个半和谐盛世述论(上):一种基于和谐伦理维度的研究[M]//贾英健.伦理与文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42.

[3] 张希清,王秀梅.官典:第1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20.

[4] 李肖.李世民成霸业的用人韬略[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5] 司马光.资治通鉴:第3册[M].长沙:岳麓书社,2017:515.

[6] 王玉堂.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N].大众日报,2018-10-17(11).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

中图分类号:K2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9)03–0126–04

收稿日期:2018-11-13

作者简介:刘长明(1963―),男,山东昌乐人,教授。

〔责任编辑 叶厚隽〕

标签:;  ;  ;  ;  

唐太宗领导艺术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