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张“有教养”的名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孩子论文,有教养论文,名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到名片,我们想到的往往是纸质的有形的名片,上面写着一个人的身份和联系方式,让人们看了之后,对于这个人的工作、成就等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初步说明“我”是谁。 我们这里要说的名片,是一张无形的名片。它靠一个人的行为去表达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它所表达的是一个人的教养——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还是一个没教养的人。我们希望父母给孩子的是“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这张名片。 什么叫教养呢?辞典上解释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在西方文化中这个词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更通俗地讲,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因为受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生活中的很多人可能说不出关于“教养”的定义,却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没教养”。很多大爷大妈会用“没家教”来批评一些让人不喜欢的人,说的也就是没教养的行为。 没教养不仅不招人喜欢,甚至会被拒绝 如果被别人说自己的小孩子“没家教”,可能很多父母都觉得那是在骂自己,但是对比一下这些生活中发生的现象,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呢? ●没有教养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人 前两天坐飞机回京,换座位牌的时候特意要了靠过道的位置。上了飞机后,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已经有人了。对方提出因为自己带着小孩子,希望能跟我换一下座位。换来的是前一排中间的座位,虽然心里不太情愿,但是看看座位上两个四五岁的小孩子,拒绝这样的请求,觉得有些说不过去。 很快我就为自己做好人后悔了。之前的几天一直很累,下了飞机还要去赴一个约会,所以很想在飞机上补一觉。坐在后面的两个小孩子不停地吵闹着,这我能忍,小孩子嘛。但是座椅不停地被后面的小男孩踢踹,让我无法入睡。 我回头微笑着对小朋友说:“小朋友,阿姨想睡会儿觉,你不要踹我的椅子好吧。” 安静了一会儿,刚刚要入睡,小朋友又开始踹了。再回头,告诉小朋友他这样做让我很不舒服。 不一会儿,又开始了。 凤凰卫视的主持人闾丘露薇在《不可爱的小孩》一文中也写了几个“不可爱的小孩”。其中一个是来做节目的10岁的男孩。因为节目组只为嘉宾准备了一把凳子,所以就让和妈妈一起来做节目的小男孩站着。结果站了不到一分钟,小男孩就理直气壮地要求妈妈把位子让给他坐。 以上案例中的两个小孩子之所以不招人喜欢,不是长得不好看,不是不聪明,而是与“教养”这个词有关。 没教养不仅不招人喜欢,甚至会被拒绝。著名学者陈丹青曾经写过这样的经历: 我到罗马旅游,找到两条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进去看。有一家进去后,我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老先生问价钱。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我说:“为什么不卖呢?”他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 放着送上门来的生意不做,放着挣钱的机会不要,就因为老先生觉得对方没有教养,自己没有得到尊重,他在用此种方式表达对于没教养的表现的“不喜欢”。 ●被人称为“熊孩子”的孩子 近一段时间,“熊孩子”已经成为网上一个很火的词,有网友整理出了“熊孩子”的定义:年龄在5到12岁之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的时间。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往往弄得你不耐烦乃至抓狂,但你却无可奈何。 一个网友叙述亲戚家来做客的“熊孩子”的种种“劣迹”:搞丢一个AKG K3003耳机,单价一万多;肢解了十几个珍贵手办(一种日本动漫的收藏模型),价值近两万。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许多网友纷纷跟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熊孩子”的可怕之处。 ——亲戚家孩子来我家拜年,把我从小到大的日记本全给撕了!我的青春记忆就这么毁了。我当时差点儿没一巴掌扇过去了,但我不敢对小孩子动手,最后自己哭着去粘日记本。 ——我爸单位的人带儿子来我家做客,那孩子穿着鞋就直接上了我家的白沙发。 ——去餐厅吃饭,旁边一桌是三个大人带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那小孩时不时尖叫一声,那分贝高得像汽笛一样,还不时跳下椅子到处跑,引来整个餐厅人的侧目,他家大人却熟视无睹。 孩子出现没有教养的行为,往往是由于父母对于教养的错误认识 “熊孩子”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疼的群体。但最让“被害人”无奈的是他们的家长的态度:他们或是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当“被害人”忍无可忍想说一下孩子的时候,家长还会觉得对方连孩子都容不下。“小孩子不懂事”是许多家长最常使用的“挡箭牌”。殊不知,“熊孩子”之所以“熊”,就是因为他们背后有“熊家长”。 在网上,面对网友对于孩子不当行为的评说,一些父母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 ——孩子弄坏了你的东西你自己也有责任。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放好? ——孩子乱跑其实家长也没办法,打也打不住。好不容易出来放松吃个饭,总不能再和孩子较劲。 ——看这么说话就是没孩子的,有孩子的就知道了。 ——要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你这么指责也就罢了,四五岁的孩子也这么计较,还挂上素质,您就不能多点儿包容多点儿素质吗? ——好像你四五岁的时候多有素质呢,你自己只记着你听话时候的场景了吧,回家仔细问问你父母,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是万人嫌? ——难道你希望孩子叫一声家长就惶恐不安地连连制止吗,公共场合也不是集中营啊。 ——小孩子个性各异,都用乖乖仔的标准去评判是不现实的。 小孩子的行为往往是父母行为的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肯定错在原件。所以如果一个小孩子的行为表现不好,旁人总会冠以“没家教”,这个评价一点儿都不冤枉人。从以上家长的反应也可以看出问题的根源——孩子出现没有教养的行为,往往是由于父母对于教养的错误认识。他们往往认为: ★孩子应当自由生长,不应当给他们太多的约束。许多父母觉得过去中国父母对孩子限制得太多了,缺乏尊重,现在要向西方学习,要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天性。 事实是:尊重天性并不意味着让孩子为所欲为,爱孩子并不是不约束孩子。 ★小孩子天生就是好动的,父母根本就不能让孩子不动。 事实是:没有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带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都不觉得孩子的问题是问题,或是带有“为什么我的孩子为了别人舒服要受到限制”的想法,当然就管不住孩子。 ★孩子应当得到所有人的爱,在任何场合孩子都可以特殊。孩子是天使,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如果旁人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那是成年人不宽容、没有爱心,等等。 事实是:孩子要生活于社会之中,就要遵守社会的规则。每个场合都有每个场合的规矩,如果孩子没有遵守规则的能力,就不应当进入这样的场合。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演出要规定多大年龄的孩子才能进入的原因。因为如果孩子遵守不了那样的规则,会影响到他人。 不遵守规则也会伤害到自己。比如在吃饭的地方小孩子跑来跑去,如果一头撞到服务员身上,很可能是一堆碗盘或者是一盆热汤砸下来,到时候别人再表示如何爱孩子、不想伤害孩子也于事无补。 如果带孩子进入公共场合,就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做到遵守规则。比如那个坐飞机的小孩子,让小孩子三小时坐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孩子的无所事事感是多么强烈,成年人可以自己感受一下。但是孩子又必须与父母一起坐飞机,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适应这个环境,尽量少给他人造成困扰。比如给孩子带喜欢玩的玩具,和孩子一起阅读有意思的图书,等等。主要是父母要意识到给公共场合中的他人造成困扰是羞耻的行为,而不是理所应当的。那样的话即使孩子有一些不当行为,旁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们眼中的天使而不是“熊孩子”,父母应当提高对于教养重要性的认识。 ★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父母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不要太多的限制,等到孩子长大了,那些事情该如何做他们自然就懂了。 事实是:教养不是天生的,也无法突击养成。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合国的一个组织调查材料提到中国大陆留学生形象时,有一个评语的表述为:不会看人,不会微笑,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会说“谢谢”“抱歉”“对不起”;中国的一个参加国际会议的企业家代表团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会议期间拍照不断,抽烟不断,打手机不断,讲闲话不断。 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肤浅的。但是受教育与有教养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关系,不是受过教育的人就一定有教养,也不是学历越高的人教养就越好。这其中的教育是广泛的,并不只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家长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等等都会对孩子是否有教养产生影响。 教养是一种美好的内在,它需要涵养才能成长,而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有教养的根本是心中有他人 有良好教养的人能得到他人的喜爱、尊重和欢迎;良好教养的内涵也能在各种各样的文化中得到认同。良好的教养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如下的一些行为: ★吃饭时,没有特殊的情况,要等人都到齐了再吃。 ★吃饭时不要在盘子里挑挑拣拣,不要拿筷子敲碗,不要自己喜欢吃的就可劲地吃。 ★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发出声音。 ★吃完饭离席时要对其他人说:“我吃完了,你们慢用。” ★给人递水、递饭要用双手端碗。 ★捡东西或者穿鞋的时候要蹲下去,不要弯腰撅屁股。 ★打电话、接电话第一句话要说“喂,您好”;挂电话的时候,对方如果是长辈,要等对方先挂了自己再挂。 ★经过门的时候,如果是弹簧门,不管是拉还是推,要遵守先出后进的原则。如果身后有人要主动把门扶好,防止门弹回拍到他人。别人为自己开门一定要对对方说“谢谢”。 ★去别人家里不要随便翻东西。 ★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走神,眼睛要看着对方。 ★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不在公众场合喧哗、打闹。 ★不揭别人的短处。 ★有礼貌不分人,对所有人都应当有礼貌。 即使我们列得再多,都难以穷尽其内容,难以关照到方方面面,但是有几点原则如果父母让孩子记住了,他就会把有教养的行为扩展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1.教养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不需要有多高的智商,也不需要家里有多好的经济条件,但是他一定要认同教养的重要性,肯学习才行。如蔡澜在《教养》一文中所说:教养这东西,人家都以为要出自名门才能拥有。其实这是一种常识,只要稍微注意,都可学到,和你的出身没有关系。 不一定要长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在与人相处时能自然亲切地微笑,教养就有了。 不一定要口若悬河,但在与人相处时能够适宜地问候、道谢、致歉,会适宜地加以援手,教养就有了。 不一定要成为圣人、劳模,只要能自然亲切真诚地待人接物,教养就有了。 如果一个人没有教养,他一定是认为教养不重要,一定是个不求上进的人。 2.心中有他人,教养自然就有了 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关键是父母要教育孩子凡事不要只想着自己,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想一想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到他人,自己舒服了别人是不是就不舒服了。教养这件事,往往是为了别人需要克制自己的行为。如果心中只有自己,就不会有有教养这件事发生。 有良好的教养就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都能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无论这个人是自己的父母还是陌生人,无论他是长辈还是儿童,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穷。 良好的教养是一种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善与人相处的生活态度和能力。 良好的教养往往是一个人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美好的形象有时候就是这个人的良好教养,就是我们与人见面时递上的第一张名片。给孩子一张“有教养”的名片_教养论文
给孩子一张“有教养”的名片_教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