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与宏观调控:收入分解与利用问题的理论探讨_银行存款论文

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与宏观调控:收入分解与利用问题的理论探讨_银行存款论文

论消费和储蓄的关系与宏观调节——收入分解使用问题的理论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解论文,收入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运行依存于消费和储蓄。如何调节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二者间关系的实质乃收入、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后者同通货膨胀相联系,而通货膨胀经常发生,有时还是相当严重的。本文拟从分析收入分解着手,联系物价和利率来考察收入的使用。其目的是为调控消费和储蓄,事实上也是为调控收入、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提供基本理论依据。

一、收入使用前的分解及其经济意义

有收入,一定会引起与之相应的支出。任何一个家庭皆如此。一部分收入用于生活开支,包括购买各种各样消费品,并享受住房、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交通旅游等劳务服务:另一部分收入用于存款,或购买股票和债券。所以经过支出的种种选择, 收入将分解为如下几部分:a、商品支出;b、劳务支出;c、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存款;d、 有价证券资产。前两项可归并为个人消费,后两项统称为居民储蓄。

从宏观经济角度观察,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及其变动,正是我们特别需要予以密切关注的。但以上分析表明,这个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收入使用比例,不是由政府事前决定,而是居民经济收支的最后结果。这是收入分解过程最基本的特点。

家庭决策的转变反映在宏观经济方面,将导致消费和储蓄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而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变化对于整个经济运行,势必会带来一系列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1.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关系。

居民的生活支出反映在市场上,立即形成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其银行存款(还有购买债券和股票)反映在市场上,则构成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的供给。商品需求增加将推动其供给增长,进而促使商品市场容量扩大。资金供给增加将伴随其需求增长,从而促使资金市场容量扩大。所以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及其变化,对于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均具有重要制约作用,而这两种市场之间的关系又是必须协调的。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情形:一是居民收入过多地用于生活开支,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购买则明显偏少。其结果是:a、商品需求过于兴旺,商品供给难以与之适应,市场价格日趋上涨; b、同时,资金供给严重短缺,它难以适应迅速增长的资金需求, 利率趋于上升。这是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非均衡的一种表现。二是居民收入过多地用于有价证券购买或银行存款,生活支出则偏少。 其结果是:a、迅速增加的资金供给,不为大量减少的资金需求所容纳,利率趋于下降;b、同时,明显不足的商品需求,难以容纳日益增加的商品供给, 市场价格趋于下降。这是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非均衡的又一种表现。

2.消费品市场和投入品市场的关系。

商品市场有消费品市场和投入品市场之分。由居民生活支出所形成的需求,主要反映在消费品市场上,而由来自居民金融资产的企业投资所形成的需求,则集中于投入品市场。基于需求和供给的相互关系,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及其变化,对于消费品市场皆具有重要制约作用。考虑到消费品生产和投入品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具有不可变更的性质,那么,这两类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是协调的。

在当前经济生活中,有两种情形是不时地发生的。其一,当生活支出偏多而金融资产购买偏少时,消费品市场将过度兴旺,投入品市场则呈现疲软。前者是因为过多的生活支出,导致消费性需求膨胀,后者是由于资金短缺,而导致生产性需求不足。这是消费品市场和投入品市场非均衡的一种表现。其二,当金融资产购买偏多而生活支出偏少时,投入品市场将过度兴旺,消费品市场则呈现疲软。前者是由于有可靠的资金支持,生产性需求得以迅速扩张的缘故。后者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购买力,消费性需求被迫趋向萎缩所致。这是消费品市场和投入品市场非均衡的又一种表现。

二、收入的分解机制

收入分解决定于下列各因素:

1.收入的增长率。

人们出自于维持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首先是把有限的收入用于生活支出,然后再考虑到银行存款,最后才是购买有价证券。因而,收入分解比例直接决定于收入的增长率。无论单个家庭还是把所有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收入分解比例,都是以收入增长率的高低为转移的。

规律性现象是:当收入增长率有所提高时,收入分解将向储蓄倾斜,即储蓄在货币支出(=货币收入)中所占份额扩大,消费仍有增长,但它在货币支出中的份额会缩小。当收入增长率降低、特别是明显降低之时,收入分解将向消费倾斜,即消费在货币支出中所占份额扩大,储蓄仍有增长,但它在货币支出中的份额在缩小。而当收入增长率趋于稳定时,无论消费、投资都将增长,但二者的比例是大体不变的。

2.计划收入和市场收入的比例。

计划收入具有“多储蓄”的倾向。这里的说的多储蓄,是就计划收入的水平而言。与其人均绝对量相比较,储蓄量偏大,消费量偏小。市场收入与之不同,它在消费和储蓄两方面的使用,是相对均衡的。所以在收入增长率既定的情形下,计划收入和市场收入的比例的变动,对收入分解比例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旧体制下,居民储蓄率历来偏高。当时收入增长率并不高,恰恰相反,收入增长是相当缓慢的。人们将一部分劳动收入存入银行,这与其储蓄动机有关。储蓄在那时仅仅被看成是未来的消费。不少家庭基于对未来收入的不良预期——比如收入不会有更多的增加,就有意识地节省一些生活支出,存入银行,以弥补未来消费资金之不足。这对目前居民收入的支配不无影响。当今计划收入仍具有多储蓄的癖性,是决非没有缘由的。

市场收入的使用,既重视消费,又看重储蓄。须知,其储蓄动机已有重大变化,除为长期消费必要的货币条件外,更多的是着眼于增加当前经济收益。其消费方式也有重大变化。那些直接从市场获得收入的群体或阶层,在不同方面都在忙于向更高消费层次攀登。这部分人群的收入究竟怎样使用,与市场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若金融投资能带来丰厚的收益,其收入将会更多地用于储蓄。倘若预期物价将大幅度上涨,那么他们将把收入更多地用于即期耐用消费品购买,以增加消费。但从整体上看,市场收入分解比例还是比较稳定,也是相对均衡的。

3.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的比例。

与劳动收入不同,它具有“高储蓄”的倾向,即基本上用作再投资。所以在收入增长率既定的情形下,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的比例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分解比例也将产生某种影响。

最近几年间资产收入增长较快,它对于居民收入分解,以及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出来。当前资产收入在全部居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还不大,但当它达到一个可观的份额之时,情况将会有明显变化。资产收入的高储蓄倾向,在促进居民储蓄的上升方面,一定会更清晰地反映出来。

总之,收入分解,进而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形成,是由于上述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三因素的影响,是依照各自与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规则地展开的。基于此,我们可称之为收入分解机制。在各因素之间,收入增长率起着主导的作用。其他两个因素,实乃收入的两种结构。我们已根据收入增长率,大体描述了收入分解机制运转最基本的情形。但是在引入两种收入结构以后,收入分解机制的运转还会出现某种变化。因此在调节收入运行时,必须根据其特点作出不同的调整和补充。

三、消费与物价

市场容量系供给量和需求量的统一。无论供给还是需求,以及二者的结合,均受市场价格水平的制约。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是通过市场形成的。消费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消费品价格水平。这里拟分为两层次进行分析:

1.物价对消费的直接影响。

若消费品价格水平下降,那么消费需求将因此而进一步扩大,消费供给则因此而相对缩小,缩小后的消费供给同增大后的消费需求相平衡,由此而形成的市场容量便决定消费量。此时,市场可以卖清。同市场萎缩时比较,市场容量将有相当程度的增长,而消费增长率一定超过收入增长率。

倘若消费品价格水平上升,那么消费供给将因此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则因此而相对缩小,缩小后的消费需求同增加后的消费供给相平衡,由此而形成的市场容量亦决定消费量。在这时,市场亦可以卖清。同市场疲软时比较市场容量仍然有所增长。因为毕竟收入增长了,但其增速减缓,因为收入增长的作用部分地由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涨所抵消。换句话说,即消费增长率低于收入增长率。

2.物价对消费的间接影响。

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消费增长率,而且还通过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改变,间接影响消费增长率。

在消费品价格水平降低时,消费占货币支出的比重上升,储蓄占货币支出的比重下降。同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不变时比较,消费增长率就会在更大程度上超过收入增长率。在消费品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占货币支出的比重下降,储蓄占货币支出的比重上升。同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不变时比较,消费增长率就更加低于收入增长率。应该指出,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变化,还受到利率的制约。

总之,消费增长率既决定于收入增长率,又决定于消费品价格的水平。虚拟价值对消费的影响,就是通过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升而表现出来的。虚拟价值参与分配,必定引起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涨,其上涨率决定于参与分配的虚拟价值量。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下降,是由于业已产生的价值未参与分配,亦未形成收入的缘故。

四、储蓄与利率水平

一般而言,储蓄与利率的关系是:当利率提高时,储蓄就开始增长,而在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储蓄占货币支出的比重便趋向上升,而消费的比重下降。当利率降低时,储蓄增长就开始趋缓,而在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储蓄占货币支出的比重便趋于下降,而消费的比重上升。在此时储蓄也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消费品价格是通过利率影响储蓄的,有下列几个类型:

1.消费品价格上升率<利率。

一旦利率形成,它就具有较为稳定的特点。这一类型是在消费品市场较为平稳,价格缓慢上升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可以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因为它仅包含有轻微的通货膨胀。

此时,居民仍可从储蓄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居民收益多少,这取决于利率超过消费品价格上升率的程度,因而它仍有助于促成储蓄的增长。如果超过程度较大,储蓄相对于消费可能有更多的增长。

应当说明,尽管通货膨胀是轻微的,居民仍须承受一些经济损失。即是说,居民凭借利率从储蓄中应得的利息份额,有一个不大的部分为通货膨胀所抵消。这是资产收入方面实际承受的损失,它与生活方面因同一原因而增加的支出同时并存,而生活上的多支出,实乃劳动收入方面所承受的损失。

2.消费品价格上升率=利率。

这一类型是在消费品市场急剧波动的初期出现的,在过量需求的强力拉动下,其价格开始疾步向上攀升,通货膨胀的态势一天比一天明显,已达到足以令人担忧的地步。不过它存在的时期不长,具有鲜明的过渡性质。

此时,居民储蓄已失去实际经济意义。大多数居民对市场形势持犹疑观望态度,既不向银行继续增加存入,也不马上大量提取存款。一些居民开始寻找比较有利的金融投资场所,于是,“乱集资”悄悄兴起,尽管政府一再予以管治,但其规模却迅速扩大。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储蓄还在增加,它与消费的比例尚无重大变动。可是其基础却是十分脆弱的。

众多存款人之所以忧心忡忡,是因为他们凭借利率从储蓄中应得的利息份额,已全部为通货膨胀所吞噬。居民实际劳动收入的损失是绝对不可避免的,资产收入与之稍有不同,金融投资可以转移,除参与社会上乱集资外,还可购买外汇,这样可适当减轻实际资产收入所随的损失。但是,由此而造成的种种摩擦和冲突,势必危及经济的运行。所以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这都是一个严重的危险信号

3.消费品价格上升率>利率。

这一类型是在消费品市场波动达到高峰时产生的,大量过度的需求充斥市场,早已被抬高的价格正以更大的幅度上扬。这表明令人烦恼,甚而惊恐的事情终于到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发生。与轻微的通货膨胀不同,它一旦出现,就要经历一定的时期,而决不会转瞬即逝。国内外经验均显示,严重的通货膨胀往往需要经过数年整治才能加以抑制,趋向好转和稳定。

在这时居民手存现金和储蓄货币均已贬值,人们不再观望而是纷纷向银行提取存款,并为这批资金寻求其它出路,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于是储蓄呈现负增长,它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再也不能保持稳定,而是处于严重的失调状态。

居民因通货膨胀而承受的损失,到这时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不仅全部利息为通货膨胀所吞食,而且由于货币贬值,储蓄本身的价值已部分地丧失。就劳动收入而言,它损失的程度,决定于货币贬值的程度。就储蓄而言,它损失的程度,决定于消费品价格上升率超过利率的程度。居民承受着双重损失,而且两种损失都是严重的。人们不堪重负,这意味着在经过种种干扰之后,破坏力度甚大的剧烈经济震荡,已在所难免了。

五、收入的最终使用

收入的最终使用,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

1.收入增长率。这是影响收入分解的主要因素,也是收入使用比例赖以形成的基础。各时期收入增长率有高低之分,这对于消费和储蓄及其比例的最终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2.消费品价格上升率。这是虚拟价值影响收入使用的一个关键因素。主要特点是:在参与分配的虚拟价值的影响下,它与收入增长率紧密相联,休戚相关。

3.利率水平。利率也是影响收入最终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特点是:它可通过储蓄影响消费品价格水平。因而利率的变化,对于消费品价格上升率和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这里利率将一身二任:既是与收入增长率、消费品价格上升率相并列,决定收入最终使用的一个经济因素,又是调节上述两个因素之间关系的一个经济杠杆。

六、收入、价格和利率相结合的类型与宏观调节

各因素的结合,一般而言,有三种不同的情形。

1.收入稳定增长,消费品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利率水平也大体稳定。

此种情形,通常是在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条件下出现的。可以认为,这是三因素结合的一种比较合理的状态。在这时,消费和储蓄的比例是协调的,且不会轻易变动。让我们作些具体分析:

(1)收入。由于收入分解和使用主要决定于它本身的增长率。 而收入的增长率又趋于稳定,所以全面反映收入最终使用的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应该是适宜的。有收入,总是要支出和使用,无论消费还是储蓄都将随收入增长而增长。我们不会看到,有任何来自收入方面的因素,在支持消费而排斥储蓄的增长,或者支持储蓄而排斥消费的增长。

(2)消费品价格水平。消费品价格上升,消费将受到影响。 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不等于它不上升,但其上升率却维持在一个有限区间之内(比如,1%至3%)。个人消费会受到一些影响,但考虑到收入稳定增长的特点,居民对于这微量的经济损失是可以承受的,不会因此而改变各自家庭的经济收支。所以,由收入增长率所决定的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不会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由于通货膨胀是轻度的,我们也看不到有任何经济压力,来抑制一方而促成另一方的增长。

(3)利率水平。利率上升,储蓄增加;利率下降,储蓄减少。 这也是无疑义的。利率水平大体不变包含这样的意识,即其上升和下降都是轻微的(比如,不超过0.5%)。 因为消费品价格上涨率维持在上述既定区间,所以可以肯定,利率水平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之,即利率水平大于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升率。如此将有利于储蓄的增长,亦不会影响消费的增长。由收入增长率决定,并为消费品价格水平某种上升所调整的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必定是相对稳定的。我们也看不到有任何经济压力,来扼制一方而推动另一方的增长。这是因为,当情形的确如此之时,根本不存在明显调高或调低利率的必要性。

2.收入增长率上升,消费品价格水平涨幅扩大,利率也将被迫上调。

这种情形,通常是在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出现的。这是三因素结合的一种不良状态。此时,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严重失调。当“三上升”的情形出现时,有关因素的作用方向却是不一致的,其间存有种种摩擦,甚至严重冲突。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失调,就是这些摩擦和冲突所导致的结果。这可分为两个方面来谈:

(1)收入增长率。收入增长率的上升, 可能与以往收入增长过于缓慢有关,此时提高收入增长率为实现收入适度增长所必须。但现在所说的收入增长率上升,不属于这种情况,而是经济过热所带动的收入过度增长。诚然,收入增长过于缓慢不好,但收入增长过快也是非常危险的。这是因为,它缺乏可靠的价值基础,是难以全面实现的。

收入增长率的上升,意味着储蓄比消费增长得更快,因而它在货币支出中的比重上升。然而无论收入如何使用,它都缺乏可以充分实现的基础。这是因为,所增加的收入不全都是价值的真正体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虚拟价值。这就注定了收入的使用,不具有它本来应有的经济意义。收入用于增加生活支出,最后不会如实地增加消费;用于增加银行存款,最后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因此,收入过度增长本身就包含着它难以全面实现,以及消费和储蓄之间关系失调的可能性。

(2)消费品价格水平上升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收入的过度增长, 必定推动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 然而利率的变动往往滞后, 比如1993年的利率上调,就比物价上涨晚了6—8个月的时间。于是,消费品价格水平上升率便由步步逼近利率的水平,直到最后迅速超过之。利率水平低于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升率,通常称之为负利率。由此而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收入使用向消费倾斜。

收入增长率的上升,将促使储蓄的比重提高。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消费品价格大幅度地上涨,而且日趋超过利率的水平,这必定会起到压缩储蓄,反而扩大消费的作用。原因是:a、 当面临通货膨胀时,任何家庭即使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平,也将多增加生活费支出。通货膨胀越严重,居民增加生活费就越多。b、 相对低下的利率或日益扩大的负利率,将迫使居民去增加商品的购买,进行有选择的购物保值。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显然它与前一方面是相冲突的。收入究竟如何使用,一定是这两方面互相摩擦和冲突的结果。所以,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必然失调,由经济过热和收入虚假增长所埋下的祸根,终将要造成人们不得不承受的严峻现实。

当情况果真有这么严重时,有关货币当局就不得不调高利率。若利率水平能达到消费品价格上升率的水平,它就可起到稳定储蓄并促使其增长的作用。这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再考虑到收入已有显著增加,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便有可能达到协调和稳定。不过,这种协调稳定是及其脆弱的。须知,这是利率水平向被经济过热所抬高的物价水平的靠近,是众多企业难以承受的。

3.收入增长率下降,消费品价格水平涨幅缩小,利率也将顺势下调。

这种情形一般是在经济降温,或者开始衰退的条件下出现的。这是三因素结合的又一种不良状态。在这时,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亦不协调,但失调的程度有所减轻。这也可分为两个层次来谈:

(1)收入增长率。收入增长率的下降,是抑制经济过热的结果,也是它走向适度区间的必经阶段。其间,收入增长的价值基础不断改善。表现在:在所增加的全部收入中,来自虚拟价值的部分日益减少,而来自价值的部分日趋扩大。

收入增长率的下降,意味着消费增长放慢,但储蓄增长更加缓慢,因而消费在货币支出中的比重上升。由于价值基础的改善,收入使用的实际经济意义正逐渐恢复。收入用于增加生活开支,最后可以相对较多地增加消费;用于增加银行存款,最后可以相对较多地带来储蓄收益。因此,收入由过度增长走向适度增长区间,其本身就包含着改进收入使用,以及协调消费和储蓄之间关系的可能性。但切不可忘记,二者间仍然存有某种程度的失调。

(2)消费品价格水平上升率和利率的关系。 随着收入增长率的下降,消费品价格的涨幅将缩小。由于利率变动具有滞后的性质,日益缩小的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升率就渐渐靠近到利率的水平,紧接着便是低于利率的水平。由此而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收入使用向储蓄倾斜。

我们刚才谈到,收入增长率的下降,意味着消费的比重提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消费品价格水平上升率日趋靠近、等于、最后低于利率水平,又将促使储蓄的比重上升。这两方面也将产生摩擦和冲突。而收入的最后使用,同样是双方互相摩擦和冲突的结果。

为了缓和其摩擦和冲突,货币管理当局就须调低利率。这有助于抑制储蓄的增长,在消费品价格涨幅业已明显缩小的情况下,也有助于促进消费的增长。考虑到收入增长率已经下降,调低后的利率只要仍高于消费品价格的上升率,它就有助于保持消费和储蓄间关系的协调,而且是比较稳定的。还有,随着利率的下调,企业过于沉重的负担也将会适当减轻。

标签:;  ;  ;  ;  ;  ;  ;  ;  

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与宏观调控:收入分解与利用问题的理论探讨_银行存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