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_岳忠彬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五官科 四川 彭州 611930)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老年白内障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甲(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乙(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散光度数、视力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后1个月、3个月视力、散光度数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并发症方面,患者核硬度低于Ⅲ级时,术后并发症无巨大差异(P>0.05),核硬度大于等于IV级时,乙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甲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老年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方面,临床疗效显著,当核硬度大于等于IV级时,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低,视力恢复快。

【关键词】白内障;老年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096-02

白内障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微创技术的不断成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白内障的治疗中应用愈发广泛,两种手术方法都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的优点。为了进一步探讨两种手术方法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将在我院应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的白内障老年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a、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b、临床证实为单眼白内障;c、患者不存在手术禁忌症;d、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本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02例,男性患者126例,患者的年龄在60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6.81±5.17)岁。根据患者选择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甲(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乙(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两组,每组各包含114例患者,甲、乙两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巨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组患者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进行治疗,在角膜剪扩大结膜切口,巩膜隧道至前房,2.8mm切口,并向其中注入玻璃酸钠,形成连续环形撕囊操作。并用穿刺刀作15度的透明角膜辅助切口,水分离,原位平行劈核技术将白内障乳化吸除,吸除皮质抛光囊袋,然后注入黏弹剂,放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体,吸净黏弹剂,水密切口,包扎术眼。

乙组患者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使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进行球周麻醉,将球结膜剪开,将上穹窿作为基底部,充当结膜瓣,在角膜缘后的2.0mm处作反眉状切口或者线状切口,分离到透明角膜内部1.5mm位置。[1]穿刺入前房,扩大切口,注入黏弹剂,形成环形撕囊,用水分离将晶体皮质与囊膜分离,分离外周软核与硬核,并注入黏弹剂,将晶体核慢慢套出,清除前房皮质,粘弹剂抛光囊袋,放置人工晶体[2]。

术后两组患者均应用典必殊眼液进行感染预防。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手术后1月、3月的视力情况与散光度数,并记录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应用统计软件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χ2比较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如果P<0.05说明差异家较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视力、散光度数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力与散光度数均显著高于手术前,但甲组、乙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的视力与散光度数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手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视力与散光度数情况对比

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白内障的病程较长,致盲率高,该疾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3]。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不断加剧,白内障的患病率上升趋势明显,如果该疾病不能及时的接受有效的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能力与精神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由于该疾病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因此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

微创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临床中应用愈发广泛,临床疗效也更加显著。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进行对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临床疗效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手术操作更简便、治疗费用更低[4]。此次研究,乙组患者在手术后1个月、3个月的视力情况和散光度数方面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手术后并发症方面,当核硬度大于等于IV级时,乙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甲组(P<0.05)。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老年白内障治疗方面临床疗效相似,但后者患者围术期的眼压升高较缓慢,手术后不良反应低,视力恢复快,在临床中应用价值显著,可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邱艳飞,何建中,何琼,等.改良式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过熟期核下沉白内障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3):263-265.

[2]杨晓春,万芳,何远航,等.高龄白内障患者2种小切口手术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6):559-560.

[3]王刚,胡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比较[J].海南医学,2014,25(1):94-96.

[4]马立威,陆博,刘冰阳,等.改良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39(11):939-942,946.

论文作者:岳忠彬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  ;  ;  ;  ;  ;  ;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_岳忠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