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民众政治认同演变的现实启示论文

新中国70年民众政治认同演变的现实启示论文

新中国70年民众政治认同演变的现实启示*

胡 建

【提 要】 通过回顾与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众政治认同的历史变迁进程,在全面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和揭示民众政治认同建设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启示。概言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众政治认同演变的现实启示主要表现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显著的执政绩效提升政治认同;加快培育法理型政治权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政治认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包容的意识形态提升政治认同。

【关键词】 政治认同 政治合法性 中国共产党

政治认同是人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其本质是指社会成员对以公共权力为轴心的政治体系的认可、信任与支持。在现代社会中,民众政治认同的核心是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即对政治系统及其行为过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与评判。[1]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活动,必然会随着一定历史条件及认同主客体状况的变化而在认同程度、认同内容、认同方式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众的政治认同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其中既取得了重大成效,也遭受过重大挫折,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及规律。当前,认真、全面地总结和梳理新中国70年来民众政治认同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积极探寻政治认同建设的内在逻辑及现实启示,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政治认同建设,提升党和政府公信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显著的执政绩效提升政治认同

利益是支配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活动的根本动机,因此,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成为政治认同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动力。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认同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始终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重视民生建设,始终把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以显著的执政绩效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支持。

1.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历史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成为统治阶级之后,要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只有通过加快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最终实现一切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并认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尽快发展生产力。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把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国民经济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和工作。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从而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提升了民众的政治认同。然而,1957年以后,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开始蔓延,导致国家的工作重心脱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一历史教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在没有生产力发展和民众物质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果仅仅通过生产关系的改变或意识形态的建构来获取和维系政治认同,就必然无法摆脱脆弱性和暂时性,民众的政治认同是不稳固和不持久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党中央始终重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并相继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等著名论断。邓小平曾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形势要求和人民愿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抓住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保证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从而使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大大提升了民众的政治认同。

2.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妥善处理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

嘉兴项氏家族始祖项晋官至大理寺评事,因护驾而到江南。从项晋到项笃寿,这个家族几乎代代出高官显贵,长辈因子孙荣贵而获赠官职的也有两例。现将项氏家族功名、官职及宦迹列表如表2。

[5]...to defend liberty in two world wars and the Cold War.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制定和贯彻方针政策时,坚持以“统筹兼顾”的思想原则为指导,认真考虑和妥善处理不同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尽力缩小社会中出现的不合理利益差距。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和我们党十分注重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并提出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办法解决利益矛盾的思想,“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3]。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和我们党高度重视物质利益,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同时仍坚持利益兼顾的思想原则,“……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4]当发生利益矛盾时,要坚持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并坚决反对为了个人和局部利益而不顾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并对由此导致的不合理利益差距进行调整和处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愈加复杂,江泽民和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思想原则,强调指出:“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5]胡锦涛和我们党提出了“五个统筹思想”,强调通过统筹来协调和处理好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利益矛盾,达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促进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的最终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改革攻坚期所带来的深层次的、复杂艰巨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习近平和我们党一方面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坚持统筹协调利益关系,不断缩小利益差距,引导群众着眼大局、着眼长远,理性合理表达利益诉求。

二、加快培育法理型政治权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政治认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我们党密切结合党的各项生产工作和政治路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及时开展了整风和整党运动,保持了党的优良组织性、纪律性和亲民廉政形象,巩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然而,由于一段时期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党的建设曾一度陷于瘫痪,党内个人崇拜盛行,党内民主遭到严重破坏,各级党组织工作瘫痪,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畸形发展,导致党的执政形象遭到严重损毁,党的权威和公信力也不断下降。

式中x=(x1,x2,…xI)T∈RI是一个I维的变量,由表征优化对象的参数所构成。j=1,2…J是优化对象所能取值的区间,fj(x)是关于x的函数,表示在优化对象在j点取值时计算性能与设计指标的差异,其具体的表达式如下式所示:

1.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光辉旗帜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人民民主理论。我们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说到底就是要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并不是一句口号或空话,必须具体地落实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用一系列制度安排作为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切实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制度框架,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基础。后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曾一度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党和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受到破坏,致使人民权利遭到侵犯和践踏,从而曾一度导致民众政治认同的消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迅速调整和恢复党和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更加健全,人民民主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更加显现,从而使得民众的政治认同尤其是制度认同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民主法制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作为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已形成从制度、法治上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我国开辟了一条通过政策或制度“合法化”来实现统治“合法性”的道路,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法理型统治为主导的时期。[6]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引下,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首位,“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8]。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9]可见,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从而有利于党树立法理型政治权威,并以非人格化的制度性力量而获取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第一,引发流程变革。模糊了线上线下的界限,线上学习所占比重在培训中越来越大,同时线上线下的界限也越发模糊,发展趋势是形成一体化的混合培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以“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新思路,深入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党中央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做出科学阐述,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点强调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制度建设要与从严治党相结合的原则,推动党的建设迎来新局面。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相继提出“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推进党的建设”等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任务,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1]周敏凯:《和谐社会构建中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与面临的挑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和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曾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相继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此外,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客观实事,党中央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领域中“一”与“多”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14]。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性工程,强调以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纽带,从而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活性和包容性。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理论智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境界,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使之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与活力,而且也为全党全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大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提升了广大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

制度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作用。一个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民众对其基本制度的认同和遵循。一个政治体系一旦确立了法理型权威,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将是最为稳固的,民众的政治认同也将进一步稳固化、长期化。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必须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为人民谋实惠,满足群众的具体利益要求。然而,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以及群众利益关系的复杂化,除了关键依靠发展来解决外,还需要党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满足各方面群众多元化的利益需求。

(3)裂纹 产生原因:在管线施工过程中,“金口”出现的裂纹普遍为冷裂纹,主要原因为连头施工时强力组对焊缝处应力较大;母材厚焊缝拘束度高,尤其是V形坡口;预热温度不够,焊缝冷却速度快,产生大的应力;焊接热输入大,加大了焊缝拘束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大命题和任务,把党的制度建设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进制度的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10]他多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立体式、全方位推进党内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制度法规的制定质量,以实现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的制度化为抓手,进而“扎实推进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1],在此基础上使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认同。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包容的意识形态提升政治认同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观念力量和信念系统,是政治认同最原初、最持久的构成因素。因此,任何政治体系要赢得广泛的政治认同都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支持,都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1.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和艰辛探索,结束了近代中国长期的战乱、分裂和屈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强烈政治认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历史合法性。

完善建设项目入河排污口审批制度,将河湖纳污能力作为入河排污口审批的主要依据。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入河湖排污口和建设项目新增取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退水水质超出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的,禁止审批设置入河排污口。

1.2.7 健康教育。向患者肺结核及带状疱疹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开展,保证顺利实施。同时向患者讲解治疗注意事项,部分特殊药物的禁忌,如不饮酒、碰水等,避免影响药效。在给予输液治疗时,应叮嘱患者留针部位应着宽松衣物,并定期观察点滴情况,对其讲解点滴治疗效果及作用,完成输液之后常规封管,封管后使用无菌纱布将正压接包扎和固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从党的指导思想扩展为国家意识形态,并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通过广泛开展党内整风、农村“社教”运动等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大众化、普及化,让民众充分认识到只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救中国,从而使民众最大限度地接受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但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脱离实际的问题,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严重混乱,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造成意识形态的空想化和僵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路线实现拨乱反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也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党通过“三讲”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专项活动,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的力度,保证了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同时,在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中,不仅仅是单一的灌输教育和集中统一学习,而且更加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实际问题,从而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深入人心,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与此同时,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地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中国共产党还必须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和批判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错误思潮和观念。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执政实践,可以看到,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肃清封建主义毒素和批判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斗争,开展反对“两个凡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以及反对“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的斗争。由此可见,通过在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力宣传和教育,以及对各种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相违背的错误思潮和倾向的批判和斗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不断得以巩固,广大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刻的体认,从而对之产生认同和信仰。

2.加强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党中央一再强调,要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党的理论发展的前提和必然要求,也是党的事业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要确保其指导思想地位并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扩大其包容性与灵活性。因为“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12]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可以看出,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和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进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解释力和说服力。然而,党的意识形态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脱离实际的状况,出现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其结果不仅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严重消解了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

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是所有学科的研究生必备的能力和品质。教师应从多角度培养研究生的竞争意识,鼓励研究生树立符合自身条件的目标和理想,使研究生在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中逐渐培养起竞争意识。导师应善于打造团结、进取、创新的学术研究队伍,既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让研究生学会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从而培养研究生的自我实现意识、竞争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使他们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能很好地融入学术研究团体,毕业后能顺利融入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社会群体,在不断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就是要持续性加强省内农机科研队伍建设,不遗余力的培养农机高技术人才。为此,地方农机科研机构应该多与省内各高校形成联动,建立委托培训机制,并广泛推广应用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当然,省内农机化发展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手段,基于新理念实施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地方农户及专业农机化技术研究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为省内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注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然而,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严管党治党。在党的建设系统工程中,制度建设是贯穿始终的红线,因此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全面执政以来,始终注重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2][4][1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第175~176页;第141页。

[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5]《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6]胡建、刘惠:《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流变及其重塑》,《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易非的声音一下提高了八度,她从来没对妈这么大声过,身体像突然变了个泪球,眼泪想从喉咙里、眼睛里各个地方喷涌而出。

[7]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3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4页。

[9]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页。

[11]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

[12]【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8页。

[1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47(2019)07-0015-06

【DOI】 10.19632/j.cnki.11-3953/a.2019.07.003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2CKS013)、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示研究》(项目编号:CSZ19001)和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四川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的科研成果。

(作者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凤 翔

标签:;  ;  ;  ;  

新中国70年民众政治认同演变的现实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