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在秋风中与黄叶共舞,不如抱着苍老的芬芳枝条--菊花美学内涵探析_陶渊明论文

与其在秋风中与黄叶共舞,不如抱着苍老的芬芳枝条--菊花美学内涵探析_陶渊明论文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的审美内涵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黄叶论文,秋风论文,菊花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乎在人类具有了审美能力的同时,自然景物就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从《诗经》为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始,自然景物成为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到陶渊明、谢灵运创立田园山水诗,再到唐代田园山水诗的蔚为大观,春花秋月,高山流水,缤纷万千的自然景物在诗人艺术家的笔下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审美对象,自然美成为美学史上一直探讨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如果作些具体细致的个案考察,可能会比泛泛地讨论抽象的概念问题,更有助于我们对审美活动本质的认识。

本文仅以菊花为例,探寻这种自然物是如何进入人的审美视野,成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

从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菊花首先是作为药用植物引起人们重视的。

李东阳《周原己席上题十月赏菊卷》中说:“神农尝药,著灵品于方书;屈子餐英,播遗芬于辞苑。”所谓“方书”,即《神农百草》。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菊花的治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神农本草》中这样记载“菊,服之轻身耐老”。早期典籍中关于菊花的简单文字,大概都与此有关。《山海经》曰:“女儿之山,其草多菊。”《礼记》曰:“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西京杂记》有云:“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拾遗记》云“宣帝地节元年,有背明之国来贡其方物。有紫菊,谓之‘日精’。一茎一蔓,延及数亩,味甘,食者至死不饥渴。”

最引人注目的是《风俗通》、《荆州记》中关于菊花的记载。“南阳郦县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三十,中寿百余,七十者犹以为夭。”“太尉胡广久患风蠃,恒汲饮此水,后疾遂瘳,年近百岁。非惟夭寿,亦菊延之。此菊甘美,广后收此菊实,播之京师,处处传植。”后来道家把菊的作用渲染夸大,说得越来越神奇。《抱朴子》云:“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莲花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神仙传》云:“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乃得成仙。”《名山记》云:“道士朱孺子服菊草乘云升天。”《太清记》云:“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因此,菊花又被称为“延年”。

菊花进入文学作品,大约最早是从屈原开始。《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常被人们引用。屈原为什么要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表现其超尘脱俗的志向与人格吗?有人不这样看。东汉王逸注楚辞,认为“旦饮木兰之坠露,吸正阳之精液;暮食芳菊之落华,吞正阴之精蕊。”他认为屈原是行养身之道。魏文帝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也说是为了保健。“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潘岳《秋菊赋》始写菊花之美,终写菊花之用。“若乃真人采其实,王母接其葩;或充虚而养气,或增妖而扬蛾;既延期以永寿,又蠲疾而弭疴。”总之,汉魏以前的文人首先所看重的仍然是菊花的药用价值,审美价值倒在其次。

魏晋以后,菊花的功利与审美两种价值逐渐产生分化。其药用保健作用在医学和道家养生术以及民俗中继续受到重视。而在文学艺术领域,人们却愈来愈欣赏菊花的审美价值。

钟会的《菊花赋》是较早专写菊花的名篇。“何秋菊之可奇兮,独华茂乎凝霜,挺葳蕤于苍青兮,表壮观乎金商。”对菊花的美,他作了全面的描述:“夫菊有五美焉,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在钟会笔下,菊花成了集天地之美的尤物。

成公绥《菊颂》赞美菊花云:“芳逾兰蕙,茂过松柏。”卢谌《菊花赋》云:“何斯草之特伟,涉节度而不伤,超松柏之寒茂,越芝英之众芳。”到东晋以前,菊花虽被有些文人抬到很高的地位,但尚未得到普遍的认同,表现菊花美的作品为数并不多。

菊花在中国审美文化中地位的确立与巩固取决于一个关键人物,这就是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诗文中写菊的并不算多,总计不过六处: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九日闲居》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秋菊有佳色,裹露掇其英。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辞》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问来使》

在这些诗句中,最受后人欣赏而广为传诵的并非正面写菊花的“秋菊有佳色”、“卓为霜下杰”等句,而是写诗人情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被推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过着与世无争、清贫宁静的田园生活。这两句诗正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又写得质朴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成为后人推崇和学习的典范。“东篱”也成了菊花的代名词。

唐宋时期,随着田园诗的盛行和陶渊明文学地位的日益提高,菊花频繁地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许多人写菊都少不了提到陶渊明,似乎陶渊明与菊不可分开,人为菊之魂,菊为人之形。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李白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杜甫

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韦应物

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白居易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还思陶渊明,弃官归柴桑。东篱独此物,盈把恨无觞。——梅尧臣

不得黄花九日吹,空看野叶翠葳蕤。渊明酩酊知何处,子美萧条向此时。——王安石

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名纪先秦书,功标列仙方。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乃知渊明意,不为泛酒觞。折嗅三叹息,岁晚弥芬芳。——陆游

菊花是幸运的,它能得到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赏识,与之为伍。花之形和诗人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的美。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知道屈原与陶渊明,读过还是没有读过他们的诗作,都可通过凌霜盛开的菊花,与诗人的灵魂相晤。菊花成为一种美好品格的象征。

菊花的美不是自生的。自生的不过是并不起眼的花形和深秋季节开花的属性。菊花因人而美,因人而荣。刘克庄说菊“尚友灵均,定交元亮,结好天随子。”菊花有了这几个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友人,获得精神和灵气,自非凡花闲草可比。尤其是陶渊明,可以说对菊花有再造之恩,正是他把菊花引入审美的幽深殿堂。

后人有诗评曰:

不因彭泽休官去,未必黄花得许香。——沈唯斋

问花何事人偏爱,曾遇渊明把玩来。——吴荆谿

对菊花的爱好由诗人波及画家。宋元以来,菊花与梅、兰、竹成为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遂并称为“四君子”。

菊花美在何处?或者说,作为审美对象的菊花,其价值内核是什么?

菊花最初是以药用价值受人重视的,但进入审美领域后,却极力排斥其治病延寿的功利价值。刘克庆在《题建阳马君菊谱》中写道:“菊花名著于周官,咏于诗骚,植物中可方兰桂,人中唯灵均渊明似之。后汉胡广,贵寿偶然耳,乃托菊水以自神,粪土之评,万古不磨。呜呼!非广之辱,菊之辱也。”这里,把历史上盛传的菊花水可治病延寿的故事,视为菊花的耻辱。在刘克庄看来,把菊花与胡广这样的达官贵人拉扯在一起,是对菊花清高形象的亵渎。另外,渲染菊花的功利作用,会损害其纯粹之美。

那么,历代文人是如何描述菊花,赞颂菊花之美的呢?下面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词句:

菊性介烈,不与百卉并盛衰,须霜降乃发。其天姿高洁如此,宜其通仙灵也。——苏轼

群而不党,矜而不争,概望若结伴而违俗,单玩则各玄而独行……不以物惊,不以物喜,挺花朵而愈劲,舒正色而不媚,非铅华以事人,多君子之枉戾。——徐渭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月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

当春种花唯恐迟,我独种菊君勿诮。春枝满园烂张锦,风雨须臾落颠倒。看多易厌情不专,斗紫夸红随俗好。豁然高秋天地肃,百物衰零谁暇吊。君看金蕊正芬敷,晓日浮霜相照耀。后时宁与竹相荣,媚世不争桃李笑。煌煌正色秀可餐,蔼蔼清香寒愈峭。高人避喧守幽独,淑女静容修窈窕。

——欧阳修

西风满天地,孤芳照尘沙。殷勤开小筑,花气日夕嘉。落英楚累手,东篱陶令家。两穷偶寓意,岂必真爱花。——范成大

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这时有余香。——陆游

太极之髓日之精,生出天地秋风身。万木摇落百草死,正色与秋争光明。背时独立抱寂寞,心香贞烈透寥廓。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郑思肖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真

不随众草出,能合百花荣。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露清。——李梦阳

显然,诗人们所赞赏的并不是菊花的颜色、形态或其它功利价值,而是称颂以菊花为象征符号的人格之美。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菊花代表了独立特行、高洁出世的志士、君子,它的美,不在形式,不在深秋开放这一自然属性,而在于内容之美,德性之美。也可以说,是人按自身的需要赋予了菊花人格美的内涵,从而创造了作为审美对象的菊花。

宋代诗人范成大早已点破这层意思:“两穷偶寓意,岂必真爱花。”正道直行、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屈原和陶渊明,不一定是喜菊花的色与形,只不过偶然借菊花“独立凌冰霜”的自然特点,来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的志向。屈原和陶渊明不是爱自然物的菊,不是在万物中着意选择了菊花之美,只不过在偶然中发现和使用了菊花这个符号,来表述自己的人格理想。这种发现的确带有偶然性。如果他们选择了松柏、竹、梅等其它耐寒的植物、花卉作为表意符号,那么,菊花进入人们审美领域的历程可能会完全改变。

明代贾如鲁在《爱菊论》中着力描写的菊“所以为菊”的特点,正是一种品格。“红粉笑风,桃李茂于春矣,菊不与之而争艳。朱锦映日,葵榴畅于夏矣,菊不与之而竞芳。惟恬淡以自居,镇静以俟时而已矣。及夫金风转,天地肃,万物萧然而群芳尽落也,彼乃挺然而独秀,泰然而自若,正直浑厚之气,清逸冲穆之光,自昭彰而不容掩。”他认为菊花非它物可比,就是“有可爱之德”。“是知有可爱之德,而后有可爱之容。人之爱菊,非以其可爱之容,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而爱之以心。……此菊之所以为菊也,此吾之所为爱菊也。”贾如鲁的观点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取向。菊花的审美价值,主要不是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而是人格上心理上的满足与升华。因此,我们可以说,菊花的审美价值内核是独立不倚、高洁不俗的道德人格。菊花之美,在于它所象征的人格之美。

近现代以来,审美思潮的一大变化,就是力图把审美价值从它曾经依附过的功利价值、道德价值上剥离下来,追求自由、纯粹之美。同样,菊花经过园艺家们的精心培育,品种花色日益增多,正以其千姿百态的花形吸引了众多的观赏者。似乎人们喜欢的仅仅是菊花的形式美,它所象征的人格美渐渐被淡忘。可一旦作进一步追问,菊花为什么美?大概稍受传统文化薰陶的人,都会意识到菊花那种“独立凌冰霜”的人格魅力。在表层的形式美下面,隐含着深层的人格美。

不仅菊花,“岁寒三友”、“四君子”的审美价值内核,同样是人格之美。重视和追求人格美,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一个特点。自然美进入我们的审美视野,往往首先要通过道德人格象征这一中介。或许有人把这当作审美能力不成熟的表现,但即使发展到现在,完全脱离功利和道德价值的纯粹美或自由美到底存在多少,是否占整个审美活动的主流,仍是个难以肯定的问题。康德非常推崇纯粹美和自由美,但他不得不承认,在实际生活中极少有纯粹美和自由美的存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方面,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对个性发展和人格独立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以及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正把人们不断裹挟到潮流和时尚中,以不知不觉的方式剥夺着人的个性和独立人格。所以,菊花所象征的人格美,仍然有着巨大的魅力。我们在观赏菊花时,会得到一种精神陶冶。

(注:本文的全部资料均出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第九十春菊部”,故未一一注明出处。)

标签:;  ;  ;  ;  ;  ;  ;  

与其在秋风中与黄叶共舞,不如抱着苍老的芬芳枝条--菊花美学内涵探析_陶渊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