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头颅CT与脑电图变化的关系论文_张友珍

勃利县中医院 154500

摘要:目的 探讨并分析出血性脑卒中患者CT结果与脑电图变化的关系。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在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CT证实为脑出血卒中患者110例,对其行脑电图检查,将脑电图检查结果同CT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 CT结果与脑电图结果对比,内侧型出血患者在脑电图高度不正常中比例最高,为48%,与外侧型和脑叶型出血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比较中,出血量>40 mL30例中,脑电图高度不正常16例,占53%。结论 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内侧型出血患者及出血量较多患者脑电图不正常的比例较高。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CT;脑电图;血肿;出血量

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CT诊断作为一种常规化的诊断方法在国内各大医院中广泛应用,而CT诊断结合脑电图的新诊断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甚为罕见,为了更好的提升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诊断水准、研究头颅CT检测结果与脑电图变化的关系[1],我院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CT确诊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10例,就其CT结果与脑电图变化的关系进行临床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CT确诊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50例;平均年龄(68.7±18.8)岁;平均病程为(20±4)年;高血压病史96例,无高血压病史14例。110例患者中绝大部分存在意识障碍,其中酣睡24例,深度昏迷18例,浅度昏迷40例,清醒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最新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脑电图检查,检查结果与CT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者关系。CT检查采用西门子PLUS5型头颅CT,扫描基线为眼外疵到外耳孔的连线,层间距为10 mm,层厚度为10 mm,对头颅进行横断层扫描,常规扫描为9~12层,检查时间为住院(10±2)天;脑电图扫描采用日本光电4217型脑电图仪,导联依据国际标准,安装电极按照10~20系统,高频滤波为30 Hz,时间常数为0.3 s,通过单、双极导联方式组织描记,扫描时间同CT检查时间一致。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头颅CT检查结果

CT检测血肿部位,内侧型出血46例,出血部位主要集中于脑内囊、丘脑附件;外侧型出血42例,主要出血部位为脑内囊外侧,位于外囊及壳核附件;脑叶型出血22例,主要出血部位为顶、额、枕叶附件。出血量统计采用国际标准的多田公式:出血量=π/6×长×宽×厚(cm)所得出的浓密度区容积近似值,110例患者中,出血量<10 mL 12例,10~20 mL 20例,20~30 mL 26例,30~40 mL 22例,>40 mL 30例。

2.2 脑电图检查结果

脑电图正常14例,不正常96例。其中高度不正常36例,大多皮层部位有病灶,且灶性多呈高波幅慢波和局部慢波;轻度不正常28例,左右脑皮层部位有病灶,多层节律变慢波;中度不正常32例,CT结果与脑电图结果对比,内侧型出血患者在脑电图高度不正常中比例最高。

2.3 脑电波异常同血肿部位关系

CT结果与脑电图结果对比,内侧型出血患者在脑电图高度不正常中比例最高,为48%,同外侧型和脑叶型出血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 语

本文结果显示,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内侧型出血患者及出血量较多,患者脑电图不正常比例较高,这为我们针对性的诊断治疗脑卒中患者提供了依据。

CT主要反映脑组织结构改变,定位、定性准确率明显高于脑电图,所以CT可作为脑电图检查定位选择的基础。脑电图能了解脑循环障碍程度,故两种检查对脑血管病的定位、定性有互补作用[2-3]。两者结合使用,可提高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傅美华,郭 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和临床改变[J].山东医药,2010,(24):12-15.

[2] 韩友萍,房亚兰.晕厥性癫痫26例临床与脑电图[J].实用医技,2011,(01):13-17.

[3] 许燮萍,周敏杰,卢 娜,张志芳.癫痫停药后复发与脑电图[J].医学信息,2014,(12):56-58.

论文作者:张友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  ;  ;  ;  ;  ;  ;  ;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头颅CT与脑电图变化的关系论文_张友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