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_内隐记忆论文

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测验论文,效应论文,记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定向遗忘效应(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是过去四十多年记忆研究领域的一项重 要发现。它主要遵循代价—收益(cost-benefit)原则,向被试呈现一定的材料,一些让 其必须记住(to-be-remembered,简称TBR),一些必须遗忘(to-be-forgotten,简称TBF ),如果记住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效应便产生了[1]。对 定向遗忘效应的研究主要从两种方法展开,一种是单字法(the word method),即在每 个学习项目之后随即呈现要求记忆与遗忘的指示符(记住或遗忘);一种是字表法(the

list method),即要求被试学习一个初始的字表,然后呈现遗忘指示符,使被试能集中 精力学习第二个字表,其中以单字法的研究为最多。而关于定向遗忘效应的理论解释,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Bjork(1970,1972)提出的选择性复述(selective rehearsal)理论或 编码(encoding)理论,它认为当记忆指示符出现时,被试会对刚才出现的项目进行有意 的复述,而当遗忘指示符出现时,却不会去复述,这就造成了记忆项的编码比遗忘项更 加精细,从而产生了记住项与遗忘项的记忆差异[2]。

定向遗忘效应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如Bjork(1970),Woodward(1971),Epstein(1972 ),MacLeod(1975),Bjork(1989)等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仔细分析这些研究发现,研究 者所选用的测验都是外显记忆测验,也就是需要被试有意识提取先前学习项目的记忆测 验。而采用内隐记忆测验——是指不需要有意回忆先前的学习项目,而是靠个体的经验 自动完成当前任务的记忆测验——对定向遗忘效应进行考察的研究报告还非常少。

MacLeod(1989)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内隐记忆测验——残词补全和词汇确定任务中发现 了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这一现象如果用编码理论又解释不通,因为编码的精细只会影 响外显记忆而不会影响内隐记忆,于是解释定向遗忘效应的另一种理论开始流行起来, 即提取抑制理论——是指在项目提取时阻碍项目恢复的一种抑制过程,即要求遗忘的指 令对学习过的项目产生了一种抑制,使在记忆提取时会抑制或阻碍通达到目标项目,造 成遗忘项比记忆项更难提取[3]。可是在随后Paller(1990)和Basden(1993)的研究中, 定向遗忘很少影响内隐记忆测验,并且提取抑制的解释也是有限的,需要进一步验证。 因此,关于内隐记忆测验中是否有定向遗忘效应,或者说定向遗忘是否影响内隐记忆测 验这一问题还远没有定论,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本实验是在MacLeod,Paller和Basden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的低频单字作为实验材料 ,整个实验流程运用单字方式在计算机上标准化呈现,采用偏好测验作为内隐记忆测验 以及与其匹配的外显再认测验对定向遗忘效应作进一步考察。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考察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中是否有定向遗忘效应。

我们根据提取的意识性标准(Schacter,Browers & Booker,1989)对这两种测验方式在 外部形式上进行了匹配,即除了给予被试的指导语不同外,尽量使两个测验在学习和测 试阶段的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以便对可能影响被试成绩的测验外部形式上的其他潜在 因素加以控制[4]。

从加工类型上看,再认同自由回忆一样是研究者广泛使用的概念测验,而偏好测验在 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对刺激项目的喜好程度作出判断,主要涉及的也是语义加工。如果根 据定向遗忘的选择性复述或编码理论,再认测验中应该出现定向遗忘效应,这同以往的 发现一致(MacLeod,1975,实验2),但是精细加工不影响偏好测验。如果根据提取抑制 理论,遗忘项目在提取阶段受到了抑制,所以记住项目的成绩应该好于遗忘项目的成绩 。因为提取操作不但影响外显记忆测验,而且影响内隐记忆测验,所以再认和偏好测验 中应该出现定向遗忘效应。

2.2 实验方法

2.2.1 被试

72名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本科生。其中,女生37人,男生35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平均年龄为20.7岁,年龄标准差为0.66,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

2.2.2 实验设计

采用2(指示类型:记住/遗忘)×2(测验方式:再认/偏好)混合设计。指示类型是被试 内因素,测验方式为被试间因素。因变量为旧项目的分数减新项目的分数,在再认测验 中是指再认保持量,即击中率(旧项目)与虚报率(新项目)之差,在偏好测验中是指启动 效应值,即旧项目与新项目的偏好程度之差。

2.2.3 材料和设备

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随机选出频率在百万分之四百四十以下的低频汉字96个[5] 。然后我们还对选出字的平均笔画、情绪性以及读音特性进行了控制,排除了具有明显 感情色彩的字和读音相同的字。入选96个字的统计信息见表1。

表1 实验—用字统计信息

类别平均字频(次/万)平均笔画

低频记住字

3.65

10.60

低频遗忘字

3.65

10.62

将96个字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学习项目(旧项目),一组作为测验时的干扰项目(新 项目)。其中学习项目组中又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学习时必须记住的项目(TBR项目), 一组为学习时必须遗忘的项目(TBF项目)。

整个实验在奔4微机上完成,实验程序用Author ware编制。所有字采用三号宋体呈现 。

2.2.4 实验程序

把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参加再认测验,一组参加偏好测验。

实验共分三个阶段,指导语以及测验内容均在计算机上呈现,由被试单独在计算机上 操作完成。

学习阶段

采用偶然学习指导语,告知被试这是一项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计算机屏幕中央呈现 一个注视符“ + ”400ms后,黑屏300ms,然后呈现一个汉字3秒,之后黑屏300ms,接 着呈现一个指示符3秒后消失,间隔1秒后再进行下一次的呈现,以此循环直至完成。指 示符包括要求记住的(绿色√)和遗忘的(红色×)两种[6]。其中绿色指示符要求被试必 须记住前面呈现的单字,而红色指示符要求被试必须遗忘前面的单字。这样在屏幕中央 共随机呈现52个单字,其中44个为正式学习的项目——22个为必须记住的项目,22个为 必须遗忘项目,前后各有4个单字作为缓冲项目。

干扰阶段

学习阶段后是3分钟的干扰任务,用以掩蔽学习和测验之间的关系。干扰任务为呈现一 些美丽的世界名城,要求被试在预发的白纸上写出含有某个字的城市的名称。

测验阶段

通过屏幕上的链接按钮指导被试进入再认或偏好测验的不同程序。

将学习过的22个要求记住的汉字(旧项目)、22个要求遗忘的汉字(旧项目)与44个未学 习过的汉字(新项目)混合,以随机顺序在计算机上呈现。随机顺序有两种安排,在被试 间平衡,一个被试只以其中一个顺序进行。每个汉字呈现4秒,若被试在4秒内按键反应 ,则这一汉字消失出现下一个汉字。若被试在4秒内没有按键,这一汉字自动消失,出 现下一个汉字。

在此阶段,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的指导语不同。再认测验要求被试判断呈现过的汉字 是否前面学习过。如果是学习过的汉字就按“yes”键(即Y键),如果是没有学习过的汉 字就按“no”键(即N键)。计算机将自动记录被试按键的结果。

偏好测验要求被试对所呈现的汉字的喜欢程度用5点量表进行评分。“1”表示非常不 喜欢该汉字,“5”表示非常喜欢该汉字,从“1”到“5”表示喜欢的程度逐渐增强。 要求被试按相应的数字键迅速做出判断(在小键盘上进行操作)。计算机将记录被试的按 键结果。偏好测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回答以下问题:你是否注意到了测验和学习阶段的 关系,并有意识地回忆前面学过的必须记住的汉字来完成测验?整个实验过程大约需要1 6分钟。

3 结果分析

3.1 结果分析

本实验没有发现无效数据,结果示于表2。再认和偏好测验的成绩需要单独进行分析。

表2 偏好程度与再认保持量平均数表

指示类型偏好测验

旧项目新项目启动效应值再认保持量

记住项

3.19 2.69

0.50

0.72

遗忘项

2.96 2.69

0.27

0.25

利用SPSS10.0进行2(测验方式)×2(指示类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指示类型的主效 应显著,F(1,70) = 346.25,p<0.001,MSe = 4.49;测验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1, 70) = 5.55,p<0.05,MSe = 0.38;指示类型与测验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F(1,70) = 35.85,p<0.001,MSe = 0.47。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在再认测验中,F(1, 70) = 281.72,MSe = 3.92,p<0.001,记住字的再认保持量(.72)显著高于遗忘字(.2 5),这表明在再认测验中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同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偏好 测验中,F(1,70) = 83.02,MSe = 1.16,p<0.001,并且记住字的启动效应值(0.50) 显著高于遗忘字(0.27),这表明在偏好测验中也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见图1)

4 讨论

4.1 关于定向遗忘效应

日常生活中记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记住和遗忘。遗忘无效信息和记住有效信息具有同 样的价值,有效的记忆系统是一个不断更新信息的过程。换句话说,当前重要的信息和 过去无效的信息要有严格的分界线[7]。过去无价值的信息是否影响新近信息的研究主 要用定向遗忘展开,它主要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其研究与自然遗忘的研究有所 不同,是有关记忆研究的另一种实验范式。

这一研究范式是Muter在1965年提出并开始研究的,Bjork,Laberge和Legrand(1968) 等人随后进行了深入研究,真正建立了定向遗忘的实验范式,并提出定向遗忘的实质是 向被试呈现一定的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必须被记住,一些材料必须遗忘,这些材料主要 通过指示符(记住或遗忘)呈现。在呈现材料的过程中,要告诉被试只对记住项目进行测 验。如果指示符显著影响了记忆测验,定向遗忘效应便出现了。

然而,关于定向遗忘的测量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是比较三种条件下12个 记住单词的成绩,这主要是基于代价——收益的分析。如果12个记住单词和相同数目的 遗忘单词匹配呈现,测得记住项目的成绩优于单独呈现的12个记住项目的成绩,那么定 向遗忘的收益是明显的;反之,定向遗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定向遗忘效应主要 通过比较单独呈现的12个记住单词(代价基线)和全部呈现24个记住单词(收益基线)的成 绩差异,然后确定一定条件(例如,12R + 12F)下12个记住单词的成绩的范围,这就是 基于代价——收益原则的定向遗忘效应[8]。

另一种方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直接比较12个记住和12个遗忘项目的成绩,如果遗忘 单词能成功被抑制,那么记住项目和遗忘项目的成绩差异是非常显著。也就是出现了记 住—遗忘的差异(MacLeod,1998;Basden,Basden & Gargano,1993)。这一测量方式不需 要区分RR(remember-remember)或CR(control-remember)组,主要是比较FR(

forget-remember)组中的TBR和TBF成绩,如果TBR的成绩显著高于TBF成绩,那么定向遗 忘的收益是巨大的,也就是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但是定向遗忘并没有有意抑制 TBF项目[9]。这一方式是研究者比较偏好的测量方式,因为第一种方式只考虑记住项目 的成绩,而这一方式更多关注的是遗忘项目的成绩。

4.2 再认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

以往对定向遗忘的研究多采用的外显记忆测验是自由回忆和再认,研究者用单字法对 两类测验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记住项目的成绩显著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Bjork &

Geiselman,1978;Davis & Okadam,1971;Geiselman,Rabow,Wachtel,& Mackinnon,1985; Horton & Petruk,1980;MacLeod,1975,1989;Paller,1990;Wetzel,1975;Woodward,

Bjork,& Jongeward,1973)。

而由实验一的结果可以看出:记住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再认测验中出现了 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这同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为什么会出现记住和遗忘项目的显著 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在呈现过程中只要求被试记住TBR项目,而不需要记忆TBF项目的 缘故。也就是说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对记忆项进行了复述,而对遗忘项目却没有复述,即 记忆项编码比遗忘项更加精细,有选择性的复述是造成记忆差异的主要原因。

4.3 偏好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

以往定向遗忘的研究所采用的测验一直是外显记忆测验,而到80年代早期,出现了一 种测量记忆的新方式——内隐记忆测验,它引起了定向遗忘研究者的关注,促进了定向 遗忘的研究。

MacLeod(1989)在两个内隐记忆测(残词补全,词汇判断)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两个外显记 忆测验(再认,自由回忆)中发现了显著的单字法定向遗忘效应;Basden(1993)在残词补 全测验中也发现了显著的单字法定向遗忘效应;而Paller(1990)只在外显记忆测验(词 干回忆)中发现了定向遗忘效应,在内隐记忆测验(词干补全)中没有发现定向遗忘效应 。这就同MacLeod(1989)、Basden(1993)的研究结果相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词频 还是测验本身的问题?

为此我们进行了该实验,它主要采用低频汉字作为实验材料,不同于Paller(1990)所 用的英语中的中频词(对大学生被试来说,书面材料中的中频词更接近于高频词);本实 验让被试分组参加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不同于MacLeod(1989)实验中的被试——或者 首先接受一个外显记忆测验然后接受一个内隐记忆测验,或者先进行内隐记忆测验后进 行外显记忆测验。这就使外显记忆测验不能“污染”内隐记忆测验,保持内隐记忆测验 的“纯净性”;该实验还使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在外部形式上进行了匹配,这同Paller (1990)的实验是一致的。结果发现:内隐记忆测验——偏好测验中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 忘效应。这一结果仅限于低频字范围内,它可能是造成MacLeod(1989)、Basden(1993) 同Paller(1990)研究结果冲突的重要原因。另外,偏好测验组所有被试在实验结束后的 回答——在进行偏好测验时没有进行有意回想,这样有利于被试快速反应,减少回想时 间,降低有意回忆的影响,保持了内隐记忆测验(偏好)的纯净性,更好地揭示了记住项 与遗忘项之间的差异。

再认测验中出现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编码精细的结果,而内隐记忆测验是一种自动的 、无意识的心理现象,用编码理论是解释不通的,况且编码精细只影响外显记忆测验(

Graf & Mandler,1984;Roediger & Blaxton,1987)。但是如果用提取的观点进行解释就 比较容易了,偏好测验中出现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要求遗忘的指令对学习过的项目产生 了抑制,使在记忆提取时会阻碍或抑制通达到目标项目,造成遗忘项目比记忆项目更难 提取。所以,提取抑制是造成偏好测验中记住项目与遗忘项目差异的主要原因[6]。

4.4 定向遗忘的机制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编码精细和提取抑制在解释外显和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 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定向遗忘以前的研究中(例如,Bjork,1972),最为流行的解释 是复述差异,即是否精细加工项目取决于指示符。如果指示符是要求必须记住,精细加 工是有价值的。如果指示符是必须遗忘,那么进一步加工将停止(MacLeod,1975;Wetzel ,1975;Woodward等,1973)。Wetzel和Hunt(1977)也描述了指示符效应:项目的维持是 以固定的模式进行,直到记住或遗忘的决策导致停止或进行更为精细的加工[10]。

近来关于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的分离(例如,Graf等,1982;Jacoby & Dallas,1981;

Schacter & Graf,1986)清晰地表明精细加工操作对内隐记忆测验的成绩没有影响,而 对外显记忆测验有明显的影响[11]。综合编码的所有的观点,如果定向遗忘导致了编码 精细的不同,那么定向遗忘效应应该在外显记忆测验中而不存在于内隐记忆测验中。正 好相反,上述实验已经表明定向遗忘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了两种类型的测验。

既然编码精细不影响内隐记忆测验,那么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现象又如何解释 呢?最近定向遗忘的另一种观点提供了一种解释当前结果的途径。Geiselman和他的同伴 (Geiselman & Bagheri,1985;Geiselman等,1983)认为指导被试去遗忘的项目受到了抑 制。结果,在随后的测验中,遗忘项目比记住项目更难提取[3]。这一观点之所以在此 出现是因为虽然外显记忆测验和内隐记忆测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编码精细操作的影响, 但是它们也可能同样受到提取抑制的影响。

5 结论

5.1 再认(外显记忆测验)和偏好测验(内隐记忆测验)都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 但是这些结果的产生只限于低频词范围内。

5.2 在单字呈现的方式下,被试对记忆项进行了有意的选择性复述,又对遗忘项目产 生了提取抑制,也就是说复述和提取抑制在定向遗忘中都产生了作用。我们认为,在单 字呈现的方式下,定向遗忘的机制应该是复述和提取抑制。

标签:;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_内隐记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