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副词“总”和“一直”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

时间副词“总”和“一直”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

张丹[1]2011年在《时间副词“一直”、“总是”、“老是”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总是”、“老是”是现代汉语里常见的时间副词,它们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时间副词“一直”、“总是”、“老是”的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内容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和对象、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前人的相关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为“一直”、“总是”、“老是”的语义分析,从叁本词典对这叁个词的释义入手,归纳和比较这叁个词的语义异同;通过语料的分析,找出词典对这叁个词语义界定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对不合理解释进行补充阐述。第叁部分为“一直”、“总是”、“老是”的句法分析,从这叁个时间副词对VP和AP的选择手,找出受其修饰的动词和形容词的语义特征;通过语料分析,对“一直”句、“总是”句、“老是”句中的时间成分进行数据统计找出其与时间成分连用时的异同;最后阐明这叁个时间副词与否定词共现的情况的异同。第四部分为“一直”、“总是”、“老是”的语用分析,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入手,对这叁个词的语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它们在语用上的特点;通过对语料的数据统计找出它们的语体异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叁个时间副词在语用上的主客观性进行分析。最后为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黄瓒辉[2]2001年在《时间副词“总”和“一直”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文中认为时间副词“总”和“一直”的用法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这些区别和相似之处是什么?迄今尚未发现有专文对此作过深入研究。本文讨论这个问题。文中采用对比分析、数据统计、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指向分析、语用分析等方法来描写两词的用法,并对一些现象给予解释。 经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 1)语义方面。“总”表两种频度义,一种表示在某一时段范围内,相同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反复出现,另一种则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场合里,相同的情形反复出现,因而“总”的语义并非像词典上所说的表示“持续不变”,而是表示反复多次(频度)。词典对“一直”的语义概括是正确的,但细分起来,也可以区分叁种情形,其中有两种跟“总”的频度义相通,这提供了两者在句中互换的基础。 2)句法方面。“总”和“一直”之间在句法形式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与“总”和“一直”共现的动词语义类型不同; B)“总”句和“一直”句中的时间性成分的类型不同; C)“总”和“一直”与“都”共现的情况不一样; D)“总”和“一直”对与之共现的其他时态成分的选择不一样。 3)语用方面。“总”句和“一直”句的语用效果不一样。大多数“总”句都表示规律性发生的事件或规律性出现的现象,其前后常跟有与其关系密切的其他句子或分句;“总”用在单句中常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抱怨或夸赞的语气。“一直”句经常用来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描写;如果“一直”句中出现了表确切时段的时间成分,“一直”则用来强调时间的大量。 4)“总”和“一直”的异同之处制约着两者的互换,它们构成一个层级:语义上的相似提供了互换的基础;句法上的要求是互换的必要条件;语用上的差异使互换带来不同的语用效果。

李小亚[3]2016年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时间副词“始终”、“一直”、“一向”、“一贯”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始终”、“一直”、“一向”、“一贯”是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中具有相似语义特征、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的四个时间副词。以上四个时间副词在使用的过程中,在某些语言环境中可以相互替换,但在另一些语言环境中,由于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却不可以相互替代。而留学生往往在学习这四个时间副词时,由于未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而产生较多的偏误。本文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从语义、句法、语用叁个平面来详细分析以上四个时间副词的异同点,并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以上四个副词的教学策略。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语料来源,总结分析了前人与时贤关于时间副词的界定与研究,同时也总结了前人关于“始终”、“一直”、“一向”、“一贯”的对比研究概况,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第二章为“始终”、“一直”在语义、句法、语用叁个平面上的异同点的对比分析,以及“始终”、“一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第叁章为“一向”、“一贯”在语义、句法、语用叁个平面上的对比分析,以及“一向”、“一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第四章将“始终”、“一直”归为一组,将“一向”、“一贯”归为一组,以“一直”、“一向”为代表,以留学生关于这两组词的偏误为例,重点进行这两组词的偏误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策略。第五章为总结,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再一次申明观点,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苏文文[4]2011年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频率副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频率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系统中的重要次类,留学生在学习频率副词时常常出现偏误。本文选取留学生经常出现偏误和混淆的四个频率副词“一直、总(是)、一向、从来”行进了考察。从句法特征、语义特征、语用选择、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一章,着重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情况,并从频率副词本体研究综述和频率副词偏误及教学研究综述两个大的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二章,从整体上对频率副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频率副词独成一类的必要性,考察了频率副词的定义及划分标准并分析了频率副词与一般时间副词和重复副词的区别,总结了频率副词的特点。第叁章,以叁个平面理论为依据,从句法特征、语义特征、语用选择叁个方面对“一直、总(是)、一向、从来”这四个频率副词行进了细致的分析。首先,从位置的分布和句法功能两方面对这四个词的句法特征进行了考察。其次,从持续性与重复性、长时与短时、动态与静态叁个方面对这四个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研究。最后,从对句类的选择和语用功能两个方面对这四个词的语用选择进行了综合考察。第四章,依据从中介语语料库中收集到的语料,提取了“一直、总(是)、一向、从来”的偏误实例,归纳总结了这四个词的偏误类型,分析了出现偏误的原因。第五章,以偏误语料为依据,结合汉语学习者学习这四个词时出现的偏误类型,提出了教学对策,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采用了文献检索的方法,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查阅与梳理,使结论更具有可信度。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二者相互印证,增强研究的科学性。运用了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法,总结归纳了“一直、总(是)、一向、从来”的偏误实例,并逐一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产生偏误的原因。

刘靖[5]2006年在《“一直”与“总”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一直”和“总”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得出如下结论:1)语义功能方面。“一直”表达的是一种持续量,基本语义为持续不变;“总”表达的是一种重复量,基本语义为无例外地重复。重复是达成“一直”和“总”相通之处的原因。2)句法功能方面。主要从与VP共现的情况、所在句时间成分的类型、后接助词“地”的情况、与时态助词“过”共现的情况、与“一……就……”格式连用的情况、后接的否定性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和分析。3)语用功能方面。“总”的基本语用功能为客观判断,“一直”的基本语用功能为主观评价。客观判断和主观评价都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语用功能的不同引起它们与其它词语之间共现能力的差异,以及在量的表述上的差异。

扶晶晶[6]2013年在《光山方言副词研究》文中指出关于方言中副词的研究,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叁个方面,一是对方言副词的整体面貌进行比较全面的描写和归纳;一是对某一类副词进行描写分析,如某某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语气副词等等;另外是对方言中具有特色的副词进行个案研究。本文就以光山方言中的几个特殊副词为研究对象,运用两个叁角的理论,尤其是在“表-里-值”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为光山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对光山的地理位置及光山方言区域归属进行了概括说明,另外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做了简单介绍。第二部分至第七部分,对光山方言中的七个特殊副词“够”、“几”、“就”、“嘚吧儿”、“呀呀”、“颇哒”、“总总”分别从词类归属、表意特点、句法特点、语用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和普通话中相近用法的词语进行了比较。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光山方言副词的特点进行归纳,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金美顺[7]2010年在《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对比》文中研究说明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在用法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对此,前人已经作了不少有益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义功能、句法功能、语用功能等叁方面对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进行对比研究,力求找出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简要地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和内容、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内容。其次对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研究现状与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对比研究现状。本文还对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进行了界定,在研究范围上也做了明确的说明。第二部分为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语义对比。阐述了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语义,还讨论了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对应。其中语义部分主要从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持续特征、起点与终点、长时与短时等叁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叁部分为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句法对比。主要考察了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与动词、形容词的搭配使用情况、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与否定词的共现及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与省略句等内容。在考察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与动词的搭配时重点讨论了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与瞬间动词、能愿动词及动词的重迭式等内容。在考察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时主要讨论了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在主语前、主语后这两种情况。在考察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与否定词的搭配时,汉语方面主要选择了“不、没”作为研究对象。第四部分为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语用对比。主要考察了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语体选择和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对句式的选择。最后为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不足。

朴锦海[8]2011年在《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汉韩频率副词的语义特征、构词特征、句法特征、语用篇章特征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揭示了汉韩频率副词在这些方面的共性和个性。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其一、汉韩频率副词的对比分析对比对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非本族语教学)、汉韩翻译的教学与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二、汉韩频率副词的对比分析汉韩双语词典编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其叁、汉韩频率副词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化汉韩副词的本体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汉韩两种语言在类型上的特点。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汉韩频率副词各自的研究状况以及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状况,指出了韩国语频率副词单独立类的必要性,说明了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范围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对汉韩频率副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汉语和韩国语个别频率副词的语义进行了简单说明。分析汉韩频率副词的构成特征之后,总结了汉韩频率副词在构词法上的异同。第叁章从句法位置和句法功能两方面分对汉韩频率副词的句法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了汉韩频率副词在句法位置和句法功能上的异同。在句法位置方面,从句子中、句首、句末叁个位置,对汉韩频率副词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句法功能方面,从充当状语、充当定语、独用功能、主语或主题的生命度等方面,对汉韩频率副词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章、第五章本文的重点。从谓词的选择、对体词的修饰、与否定成分共现、与其他副词的连用及位序、与数量成分的共现、与时间成分的共现、与时体的共现等多方面对汉韩频率副词的句法组合详细地描写,归纳了汉韩频率副词在句法组合上的异同。第六章从非现实句中的分布、充当焦点敏感算子、间接表达否定的主观感情、凸显作用、衔接作用、弱完句作用等方面对汉韩频率副词的语用篇章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汉韩频率副词在语用篇章上的异同。第七章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并指出了论文的创获、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正文后附有参考文献。本文的研究方法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共性研究与个性研究相结合。

黄一柳[9]2015年在《“从来”小句与“总是”小句连用情况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时间副词“从来”和频率副词“总是”的连用情况作为考察对象,试图在描写连用全貌的同时,做语序不同的两个句式的对比分析,研究形成的条件,形成差异的原因,使用的倾向性等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连用的限制条件,给出规律。全文分成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言,介绍了有关“从来”和“总是”的研究。并对本文的研究目标、意义、理论、方法和语料做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给出研究的基本理论思路。第二章从句法方面,对连用情况做分析说明。本章研究了句式Ⅰ“从来A,总是B”和句式Ⅱ“总是A,从来B”在否定副词、VP、主语、动态助词、时间词语和句法位置上的选择。比较异同,得出两句式的经典语序:句式Ⅰ——时间词语+S+从来+否定副词+VP,总是+VP;句式Ⅱ——时间词语+S+总是+VP,从来+VP。第叁章从连用的语义关系做对比分析。发现两句式的前后小句间都存在并列、转折和因果类关系。差异在于:句式Ⅰ前后小句间以解注并列关系为主;句式Ⅱ前后小句间并列关系为主,但转折关系比较突出。第四章从语用角度对连用情况做了对比。本章通过对句式的语体分布的统计,发现句式Ⅰ适用于偏客观性的语体,句式Ⅱ常用于偏主观性的语体,并且两者在书面语语体中的数量是最多的。接着,本章对两句式的焦点成分做了分析,认为句式Ⅱ的焦点落在“总是”小句,句式Ⅱ的焦点落在“从来”小句。最后,运用焦点理论,对句式时间词语的选择倾向、主客观的倾向等问题做了解释。第五章根据连用的“表—里—值”特征,给出连用的限制条件。对句式主题、句式时间义、句式VP以及句式间关系在连用中的作用做了定位。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总结以上各个部分的内容,并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高仪贞[10]2017年在《现代汉语数量表达的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词和量词以及数量词是现代汉语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有关上述词汇在汉语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表达多姿多彩。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有关数词和量词的表达和使用是他们学习汉语不容忽视的重点和难点。要掌握好汉语语法,首先得了解它的词源来自哪里?如何变换?传统语法的观点认为:汉语中数词和量词表达结构是无定的,对于不同学者来说,单独数量结构是否可作主语,至今还有争论。正如中国着名语言学家赵世开指出:现代语言研究的特点是重视语言现象的解释。当然,语言理论由于其解释力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梳理现代汉语中的数词和量词表达相关问题,本身就要从其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出发。普通的语法研究提到复合词的结构时,一定会提到重迭式。但这种重迭的表达形式组合成短语时却不会将其称为重迭短语。我们对现代汉语短语的分类一般称作主谓式、偏正式、述宾式和并列式等等。所以数量短语的表达范畴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出现了大量代表性的论文等学术成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关注汉语的数量范畴,对“数词”和“量词”的表达及相关问题进行应用以及研究。“数词和量词系统”属于现代汉语词类中的一个重要系统。数量词系统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词必须和量词组合搭配,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在句子中起作用;二是数词和量词相互限制,相互促成。这就确定了数量词系统的“数不离量,量不离数”的特征,也确定了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数词和量词的搭配,或者根据量词和数词的搭配”的认别标准。数词和量词相互间有着极强的亲和力:数词只有依靠量词才能把千姿百态的客观事物变为可数的事物;量词也只有依靠数词才能把客观事物的量按各种单位计算出来。数词和量词的搭配是自然的,于是便成就了数词和量词这对“黄金搭档”——数量词。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没有另外两类词能够像数词和量词那样具有“联盟式”的结合关系。在汉语中的数量词还常在四字格短语、成语等形式中出现,本文针对这几种形式也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汉语里的数量短语表达的作用,说明数词和量词都有不同的概念,随后讨论数量词重迭形式的句法、语义功能。学界一般认为:数量短语可以分为四种形式:一、数词+量词+(名词),另称之为“定量”的概念;二、数量词+(名词)另称之为“不定量”的概念;叁、每+数词+量词+(名词)另称之为“周遍性”的概念;四、指示代词+数词+量词+(名词)另称之为“确指数量”的概念。从这四种表达形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前叁者属于数量表达,后者不属于数量表达,因为它本身含有若干个体的集合支撑。本文还描写了现代汉语数量重迭式的某些特点以及数量词表达式生成的过程。赵元任(1968)认为数量重迭“一X一X”式作状语时是副词,而作定语时是形容词。王继同(1991)在研究数量重迭“一XX”、“一X一X”式时则指出,如果量词出现不同的性质,就无法将之看作一种类型。本文将大量的调查语言事实,运用描写及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清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有界—无界性理论、叁个平面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主观性理论、隐喻性理论等,依据大量的语言事实,对汉语的数量词进行研究,全面地考察数量短语的内部结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从一个泰语母语者的视角,对叁个有代表性的个案“一XX”、“一X一X”、“一X一X又一X”格式的语法性质进行分析,对数量重迭短语后面主要和名词、形容词以及动词组合的情况进行定性的考察。

参考文献:

[1]. 时间副词“一直”、“总是”、“老是”的比较研究[D]. 张丹. 延边大学. 2011

[2]. 时间副词“总”和“一直”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D]. 黄瓒辉. 暨南大学. 2001

[3].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时间副词“始终”、“一直”、“一向”、“一贯”的对比研究[D]. 李小亚. 吉林大学. 2016

[4].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频率副词研究[D]. 苏文文. 沈阳师范大学. 2011

[5]. “一直”与“总”的比较研究[D]. 刘靖. 吉林大学. 2006

[6]. 光山方言副词研究[D]. 扶晶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7]. 汉韩表“一直”类时间副词的对比[D]. 金美顺. 延边大学. 2010

[8]. 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 朴锦海.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9]. “从来”小句与“总是”小句连用情况考察[D]. 黄一柳.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10]. 现代汉语数量表达的相关问题研究[D]. 高仪贞.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时间副词“总”和“一直”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